[摘 要] “朵洛荷”是火把节狂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唱的过程中妇女们通常牵着手帕,举着黄色油纸伞展现悠闲的步伐,同时演唱古歌的民间民俗活动。在整个“朵洛荷”表演活动中,演唱的内容可分为七八段,分别为《朵洛荷》《妈妈的女儿》《哉幺》《嘛哒啦哦》等,阐述的内容只是整个活动的一部分,即“朵洛荷”活动的核心段——《朵洛荷》。旨在深入探讨凉山火把节非遗民歌《朵洛荷》的文化价值。通过对其历史渊源、传承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朵洛荷》在民族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社会凝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传承对策,以促进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凉山火把节;《朵洛荷》;非遗民歌;文化价值
一、引言
凉山火把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民歌《朵洛荷》更是火把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和智慧。对《朵洛荷》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火把节是彝族的重大传统节日之一,在四川大凉山地区,彝语北部方言区的南部次方言阿都地区最为盛行,《朵洛荷》在整个火把节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朵洛荷》的研究主要围绕其艺术层面的表演形式和民俗价值展开,对其内容的研究很少,甚至对于“朵洛荷”三个字的解释都不统一。贾巴阿叁从歌舞的形式详细分析《朵洛荷》(2011年);[1]黄志勇详细分析了《朵洛荷》的表演形式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2013年);[2]叶莹从艺术视角解读了《朵洛荷》。[3]
二、《朵洛荷》的历史渊源
《朵洛荷》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彝族古老的祭祀活动和生活场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火把节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朵洛荷》是彝族阿都妇女呼唤亲朋好友参加火把节狂欢的过程,主要是众多女性先排成排,后逐渐围成圈,左手举着一把阿都地区特制的黄色油纸伞,右手拿着手帕,边走边唱的表演形式。其表达了彝族传统社会背景下彝族阿都妇女尊重传统、珍惜当下、勇敢自信、寻求欢乐的思想理念。《朵洛荷》是火把节狂欢活动的核心;是由彝族妇女传唱的彝族阿都古歌;是彝族阿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阿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更是彝族北部方言区中南部次方言地区女性表达思想情感的舞台。
近年来,随着文化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朵洛荷》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在2007年举办的“成都首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布拖县“朵洛荷”获得了“太阳鸟金奖”。2008年凉山彝族“朵洛荷”彩色图片正式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的“全国民族文化精粹图片展”。这是彝族文化走向世界难得的一次机遇。[4]
三、《朵洛荷》的文化价值
(一)族群认同与交流
《朵洛荷》作为一首民族舞曲,是彝族族群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增强族群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火把节的主题是祭祀自然和祖先的神灵。彝族人民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出自上天的恩赐,因而尊重自然,敬重生命。对生命的敬重体现在火把节严肃的祭祀活动中。火把节、彝族年等节日庆典也正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活动,对祖先的祭祀主要是为了祈祷在世亲友的健康长寿,以祭祀祖先为由加强族人的族群认同,聚集族人促进社会生活的交流与交往。
彝族谚语说:“火把节就是眼睛的节日。”因为各种欢乐的活动让人们饱了眼福,这是亲戚朋友聚会的好时机, 也是青年男女认识、恋爱的好机会。[5]也正是有各种美好的事物出现,火把节才足以保存至今,甚至逐渐发扬光大,彝族阿都妇女才会发出“出来狂欢吧”的呼唤。
(二)社会凝聚的纽带
《朵洛荷》保持了原始艺术“诗、歌、舞”为一体的古朴风貌和形式,是活的历史遗存,其流传历史、人文时空环境、文化内容等对有关民族、民俗艺术等社会学科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在火的主题下,不同民族共同享受着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交流,《朵洛荷》独特的艺术魅力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布拖和普格两个县是彝族阿都人的文化核心,《朵洛荷》也只存在于这两个地区,可谓是独树一帜的优秀传统文化。火把节也称“东方情人节”, 是彝族青年的情人节, 那些经过“换裙”礼仪的姑娘们就可以自由恋爱了。[6]举办场所有限,但《朵洛荷》呼吁参与火把节的人没有受限,全世界各族人民都可以相聚于火把广场参与竞技。火把节民俗活动中除了《朵洛荷》,还有斗牛、赛马、斗羊、斗鸡、摔跤、爬杆、选美等多项民俗活动,而这些活动也是彝族人民比较喜爱的火把节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一样,导致生活环境不一样,农作物和常见的草木也都不一样。在彝族阿都妇女传唱火把节传统民歌的过程中,借用制作火把的原材料,体现各地理环境背景下不同彝族人民生活的写照。火把节是一次聚集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是民族内部文化交流的重大盛会。在火把节期间,人们不论亲疏,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分享美食,其乐融融。节日不仅是联系感情的纽带,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良好方式,平常无法拉近的关系或在生活中积累的矛盾,在火把节的活动和氛围中很容易被解决。[7]近年来随着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参加火把节,更是加强了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促进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同时,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三)文化传承与发展
《朵洛荷》的演唱有一定的顺序,前段是对亲朋好友的呼唤,后段是演唱者用固定的唱调来给人们讲述火把节期间与平时彝族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传统。比如,阐述彝族传统社会生活中畜禽的不同地位:
阉鸡和公鸡都是同母之子,名声阉鸡的大,叫声公鸡的美,火把节得用阉鸡祭祀;
阉羊和公羊都是同母之子,名声阉羊的大,斗角公羊的硬,火把节得用阉羊祭祀;
公猪和母猪都是同母之子,名声公猪的大,但母猪才是好财富。
引用彝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畜禽,来体现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重视,祭祀的牲口都用彝族人民心目中较贵重的,与此同时也认同了事物各有其价值的客观性,和万物之同源共生观念。“火种”燃起了彝族对自然的崇拜,点亮了彝族对生命的向往,也净化了他们的灵魂。这种祭火祭神的礼仪是民族信仰,也是生活态度,闪烁着热爱生命的光芒,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族个性。阉鸡、阉羊和阉牛在彝族人民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通常用来迎接和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也会在火把节期间拿来供奉祭祀给祖先,这是凉山地区彝族的民族信仰和生活态度。民间有句话语:“土司用阉牛过火把节,富贵的人家用阉羊过火把节,穷人家用母鸡过火把节,单身汉用鸡蛋过火把节。”可见阉牛、阉羊在当时凉山彝区生活中的地位。穷人用母鸡而不是用阉鸡,因为在穷人家里,母鸡比阉鸡更易得些,相比其他祭品,穷人拿得出手的最好的也就是一只肥硕的母鸡,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重视。
彝族人民有自己的习惯,他们过着比较传统的生活,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中总结出了一套生活经验,这在彝族阿都妇女的传唱中有所体现。比如,演唱哪一座神山为尊;哪个长蹄子的动物为尊;哪个长翅膀的动物为尊的民俗思想:
祭祀时毕摩为尊,但是祭祀活动不是天天都有;
杀猪时杀猪匠为尊,但猪不是天天都有的杀;
结婚时媒婆为尊,但婚礼不是天天有;
火把节是“东洪”为重点,但火把节不是天天在过。
借用民俗传统和民族生活习惯来表达火把节的重要性和珍贵性,给了“火把节出来狂欢”充足的解释。彝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发展是在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接受、适应新事物的过程,用传统的文化内容解释火把节狂欢,内容会更深入人心,作用也会更加明显。近几年来布拖县火把节屡次打破“千人朵洛荷”“万把黄伞”的世界纪录,这些壮举都是在《朵洛荷》的重大号召力下完成的,可见《朵洛荷》在火把节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彝族人民内心的重要地位。
四、《朵洛荷》的传承现状与挑战
(一)传承现状
非遗的传承,不仅要顾及传承的历史文脉、价值问题,也要顾及个体的生命、生活以及社会性问题,归根到底是要民众说好。《朵洛荷》在复杂社会背景和长久的时间历练下传承发展至今,是受广大民众所喜爱的优秀传统文化。《朵洛荷》也结合现实社会文娱的发展,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传播和发扬。这种转型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得益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但目前,《朵洛荷》的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人和少数传承人的努力,面临传承人群体减少、传承环境变化等问题。由于许多年轻一代的人不愿意主动接触和传承这种文化,导致传统歌舞文化后继无人。这意味着该文化传承的形式可能越来越少,进而影响到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受到流行文化、媒体娱乐的影响,认为这种传统文化过时或者难以理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歌舞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逐渐消失。
(二)面临的挑战
首先,《朵洛荷》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快速发展的文化冲击、传承人减少、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而且《朵洛荷》是一种口述传统,需要依靠传承人的记忆和讲述来传承。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这种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其次,随着现代化娱乐方式的普及,年轻一代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再次,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五、保护与传承对策
《朵洛荷》作为彝族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对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的诸多挑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创新传承方式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多媒体展示等,将《朵洛荷》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加强《朵洛荷》的传承和推广。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至关重要,认定和扶持优秀传承人,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传授技艺;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吸引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投身到《朵洛荷》的传承事业中,确保传承链条的延续。
2.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朵洛荷》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提高社会对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传承人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传承人的共同发展。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如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广泛传播《朵洛荷》,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展览和演出,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
3.政府和社会各界相协作
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朵洛荷》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保护与传承氛围。
总之,通过教育普及、传承人培养、宣传推广、文旅融合以及多方协作等综合对策的实施,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朵洛荷》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让其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六、结论
《朵洛荷》表演是彝族阿都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内容涉及彝族阿都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民俗传统、人文个性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是彝族阿都人民社会历史生活的缩影,是彝族阿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多元一体”大格局背景下,对《朵洛荷》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朵洛荷》作为凉山火把节非遗民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采取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焕发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贾巴阿叁. 浅谈凉山州布拖县彝族火把节歌舞:“朵洛荷”[J]. 北方音乐,2011(2):38-39.
[2]黄志勇. 论凉山彝族大型原生态歌舞:“朵洛荷”的表演形式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J]. 北方音乐, 2013(4):131-132.
[3]叶莹. 朵洛荷之舞:阿鸽的水墨艺术[J]. 荣宝斋, 2017(4):188-197.
[4]童国军.凉山彝族原生态仪式舞蹈“朵洛荷”的体育人类学考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5):100-105.
[5]赖伟.凉山彝族火把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运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37(1):123-126.
[6]李锦.凉山彝族火把节整体性保护路径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3):19-24.
[7]钟梅燕.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6):57-63.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