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问政时期、周游列国等时间段内发生的历史故事。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介绍电影《孔子》的故事内容;其次,对意境在电影《孔子》中的画面构图与视觉效果进行分析;最后,对电影《孔子》意境中彰显的人格美进行分析,以期为电影《孔子》美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起到一些合理的参照作用。
[关 键 词] 电影《孔子》;意境;人格美;多维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大学2023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立项“经典导读 美育赋能:音乐专硕研究生《中国古代乐论选读》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JGY2023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一、电影《孔子》故事梗概
电影《孔子》是一部传记历史片,该片于2010年1月全国上映。电影主要讲述了从公元前501年至公元前484年之间17年的时间,孔子在问政、做官、周游列国、回归鲁国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感人至深的故事。
孔子大约是51岁问政,做官大约4年时间。孔子的大智慧与胆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鲁大夫季孙斯的家父去世,要拉活人陪葬,季氏家的小奴漆思弓逃跑。孔子在朝会上冒死请求赦免漆思弓,成功拯救漆思弓后,收漆思弓为弟子。(2)智取峡谷会盟,孔子用计谋使齐国相信鲁国即将有大军压境,齐国恐惧遭围堵,答应与鲁国结盟交好。(3)孔子担任鲁国代理国相,削弱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势力,拆除“三桓”过高的城墙。
电影的第二阶段发生在公元前497年,齐人用奸计陷害孔子,鲁国大夫季孙斯等人把孔子逐走。孔子被迫背井离乡,离开鲁国,离开深爱的家人,与他的学生一起远走他乡,周游列国,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那年孔子55岁。周游列国14年,孔子和他的学生历尽千辛万苦,一路上遭冷遇,承受各种无法预测的艰辛磨难。孔子一行到了卫国、宋国、郑国、陈国。在卫国,电影重点描述了孔子与卫国夫人南子会面时的场景。孔子与南子的会面一问一答,对“仁者爱人”“君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而后,孔子很快离开卫国前往宋国。在宋国这一段场景比较短,主要是孔子郊外给学生上课,讲课的内容涉及诗、书、礼、乐等内容,均是君子的必修课。
电影后半段发生在公元前484年。在这个时间段讲述了四件事情:(1)齐军伐鲁。季孙斯派人请求孔子回鲁国。孔子同意弟子冉求回鲁,援助鲁国。(2)卫国战乱,子路去援助,孔子教育子路: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修养。子路为卫国浴血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疆场。临死前,谨记孔子教诲:君子就是死,官帽也要扶正,子路整理官帽,从容赴死。(3)颜回为了抢救掉到冰河里的书籍,一次又一次潜入河中打捞书籍,最终体力耗尽,溺水身亡。(4)季孙斯向孔子发出回国邀请,承认当年驱赶孔子犯下的错误。派人前来请孔子回国,并送去玉环。孔子带领弟子一起在周游列国14年之后,终于回到离别多年的父母之邦——鲁国。孔子远离政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二、意境在电影《孔子》中的画面构图与视觉效果
(一)意境与画面构图的虚实相生
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中,意境是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深刻的诗情、神韵与哲理,在艺术作品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乐舞、建筑等艺术形式,无不显现出艺术家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那么,何谓“意境”?所谓意境,“通常我们都将其解释为情景交融,以及艺术家的审美思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等。”电影《孔子》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意境构图,一般都采用虚与实、意与象、情与景、心与物等画面。例如电影的开端和结尾用倒叙的拍摄手法力求突破言、象的有限性,追求意的无限性,非虚非实、即虚即实,讲究虚实结合,注重留白对于电影画面总体意境的渲染,体现了“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的特点。电影中镜头切换到孔子与老子推心置腹对话的意境。孔子:“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无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是在人间”。通过孔子回忆与老子的对话,更坚定了自己追求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思想体系与“明道救世”的理想与社会使命感。
(二)意境与视觉效果的韵味无穷
在电影《孔子》的意境中,主要强调人物出场的情景设置。镜头摇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孔子。孔子静静地坐在窗前,手里捧着竹简文书,一双充满睿智、坚定的眼睛眺望着远方,嘴里喃喃地说道:“衰老啦,已经很久没有梦到周公啦,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啦。”这个唯美的电影画面,蕴含着情韵、雅致、趣味等艺术之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从灵魂深处对礼、乐、仁、和持之以恒的追寻。这样的画面有情感、有哲思,有温情、有天际,令人在反复的观赏体味中,心生期待与憧憬,心灵与画面水乳交融,达到共鸣与共情。虽然在孔子有生之年,礼、乐、仁、和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孔子仍对未来实现礼、乐、仁、和的梦想充满期待和憧憬。电影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虚实意境,把孔子的情感、思想、灵魂、风骨、精神融入艺术情境中,充分显示了电影意境感人的艺术魅力。
三、电影《孔子》意境中人格美的斑斓色彩
(一)人格美
“人格美是指人的形体、行为之中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在电影《孔子》中,孔子遵循伦理道德,怀抱经世之志,在道德修养、教书育人等方面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爱与关切,构成了孔子人格美的精神内涵。诚然,孔子人格美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其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受益颇深;处理人际关系彬彬有礼,与人为善;在担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国相等职务时体现出的智慧、胆量、机智、仁爱等,成为恒久的精神和道德示范,对社会秩序和谐安定有积极的意义。
(二)电影《孔子》不同意境中人格美的多维存在透视
电影《孔子》通过不同画面、声音、人物、故事情节组织、环境场景的设计等元素在银幕上创造出孔子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使《孔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孔子自幼习礼, 推崇恢复周礼,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在“礼”“仁”“中庸 ”方面。电影中孔子与鲁定公、季孙斯、公山狃、南子等人的对话中, 都彰显了孔子的人格美。当然,电影对不同内容拍摄的场景进行一些艺术想象加工创造之后,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带有故事性与象征性的人、事、物的审美欣赏。
1.孔子的君子有礼之美
在电影《孔子》里,鲁国国君鲁定公召见孔子商议国事,孔子在大殿外对鲁定公行叩拜之礼。孔子进入鲁定公宫殿内,孔子再次面向鲁定公行叩拜礼。这与孔子推崇礼制、以身作则、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品质一脉相承。鲁定公向孔子请教如何能够重整鲁国、推行礼制,改变鲁国君不君、臣不臣的现状(鲁国政权掌握于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手里)。孔子向鲁君提出自己的观点。孔子说:“鲁国效仿齐国,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选贤能,修德善,不但爱护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别人的子女,那不是更好吗?…… ”从孔子和鲁定公推心置腹的对话中可知,孔子提倡讲礼仪,坚持仁者爱人的观点。孔子的君子有礼,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相互尊重、谦虚温谨,待人真诚有礼。在朝会上,孔子请求鲁定公彻底废止以活人陪葬的恶俗。孔子认为,好的社会风气是由讲道德、讲文明、懂礼貌的人组成的。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文明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是人人所向往的。
孔子的君子之礼,在电影《孔子》中,还表现为在鲁国召开朝会关于请求大司徒:既然可以仁慈地放了一只雄雉回归山林,为什么不能赦免这个失去胳膊的小奴一命呢?大司徒的家臣公山狃,对孔子怀恨在心,趁机刁难孔子。孔子毫不畏惧,有理有据,与公山狃斗智斗勇。最后,公山狃不得不低头认输,孔子对公山狃道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通过孔子对季孙斯家逃跑的小奴漆思弓的出手相救,可以看出孔子对弱势群体具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帮助、关爱弱势群体。
2.孔子的君子有德之美
公元前497年,孔子周游列国,首站到达卫国。孔子在卫国与卫灵公夫人南子会面是这个场景的重要内容。南子是一位美艳动人的女子,在卫国的名声不是很好。南子问孔子:“‘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什么?”孔子说:“君子可以追求美好的事物,但是要在礼的范围内。”孔子对人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是人生的重要理想。南子又对孔子提问:“《诗经》三百篇中为什么会有很多是关于男女情爱方面的内容?”孔子说:“虽然在《诗经》中有很多诗歌的内容是关于情爱方面的描写,但是,诗歌所表现出的既美好又深情真挚的情感,情思深深而没有邪念,是合乎礼的规范和要求的。”孔子认为君子的道德品格是心怀坦荡、光明磊落,是源自内心深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孔子认为,魏国风气不好,子民需要教化;时局动荡,卫国迟早要大乱。南子向孔子暗示希望孔子能够留在卫国,并希望日后还和孔子见面。孔子婉拒了南子的挽留,南子遭到孔子拒绝,内心深感孔子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君子是坦荡荡的。南子知道孔子不同于垂涎自己美貌的其他男子,于是明白了发乎情,止乎礼的道理。南子夫人于是对孔子产生了崇敬之情、对孔子行大礼。此情此景,体现了孔子是一位厚德的君子。
3.孔子的教书育人之美
孔子的德行深厚,学识渊博。由于孔子学有所成,博学多能,掌握了六艺、诗书等知识和技能,三十岁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开始创设私学教书育人,筑坛讲学。孔子打破了以往只招收贵族的文化教育特权,在平民百姓中招收平民的子弟授课。孔子的教学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声名远扬,许多学生慕名向孔子求学。
在电影《孔子》的开头场景中,有孔子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特写镜头:孔子的学生在认真读书、写字;有秩序地排队洗手,学生之间相互鞠躬、用膳;孔子拜见鲁定公回到家里,与学生相互行礼。孔子一行人到了宋国,孔子在山林里招收弟子继续讲学,以培养君子为教学目标,把传统的官学转向平民,让平民百姓家的孩子也得到良好的教育。
孔子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圣贤。孔子的体力、体能相当好,遗传了其父叔梁纥健壮魁梧的体格。在电影《孔子》中有一处意境,孔子为了在“三桓”之首季孙斯手里得到战车五百乘与护卫的兵将,以保护鲁定公与齐景公的峡谷会盟。孔子与季孙斯比射准,最终孔子胜出。然而,季孙斯出尔反尔,没有兑现与孔子比射准的诺言,暗示家臣公山狃拒绝孔子请求出兵护卫鲁定公峡谷会盟的约定。
电影镜头切到宋国,孔子被宋国当权者驱赶,不能入城,只能在宋国的小树林里为新收的学生上课。孔子在具体的教学中,把“诗、书、礼、乐”当作君子的必修课。尽管宋国兵荒马乱,但是孔子心无旁骛,并没有受到宋国战乱的影响,仍然专心致志地为学生上课讲学。
影片切到卫国战乱,卫国新君请子路去卫国做辅邑大夫。孔子对爱徒依依不舍,情深意切。孔子深知子路这一去,凶多吉少,便告诫子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子路坚持要回卫国效力。离别前,孔子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地教育子路:君子,外正要注意礼仪;内正要注意品德心灵的修养。子路谨遵孔子教诲,终生不忘。师徒情深,孔子一路目送子路的马车走远,直到消失在天际。后来,漆思弓回来报告孔子,子路为了保护年幼的卫君,浴血奋战,最后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子路从容带好官帽,带着尊严死去。孔子得知子路战死,伤心欲绝。赞颂子路是真君子!
四、总结
诚然,电影《孔子》意境中,言与意、实与虚、显与隐、形与神的人物拍摄的视觉元素运用,更加突出孔子在不同意境中的君子有礼、君子有德,君子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体现出的真、善、美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感染力,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成为人们永恒的理想追求和道德范型。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M].思履,注.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2]余秋雨.君子之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3]《美学原理》编写组.美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潘桦.电影经典影片分析与读解(第三版)[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
[5]彭吉象,王一川.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