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农政策视角下农村金融对“土特产”产业链整合的影响研究

2024-08-27 00:00:00郝紫瑜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8期

摘要:金融支农政策的实施,加快了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支持“土特产”产业发展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金融支农政策的视角出发,对金融支农政策、农村金融和“土特产”产业链进行概念阐述,在理论基础上,分析农村金融对“土特产”产业链整合的促进作用和潜在挑战,列举景宁农商银行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三方面对策建议,包括提供新型抵质押融资产品、强化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以推动适配模式普及,从而推动“土特产”产业链的优化整合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金融支农政策 农村金融 “土特产”产业链整合

近年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备受重视,各地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瞄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土特产”产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土特产”是依托当地气候、土壤、水质、技术以及历史人文传统等优势而生产出来的优质农产品。“土特产”的背后是一个产业的支撑。“土特产”产业以农业为基础,充分将乡土资源的特色优势放大。“土特产”产业链是以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为依托的产业链条,包括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以及品牌建设等多个环节,衔接构成一条紧密的“土特产”产业链。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农村金融对于“土特产”产业链条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土特产”产业链条在金融“活水”作用下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化企业得以蓬勃发展。但是农村金融服务仍需不断优化,推动“土特产”在发展中形成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和关联效应,提高区域产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带动“土特产”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金融对“土特产”产业链整合的影响

(一)农村金融对“土特产”产业链整合的促进作用

1.提供资金支持,助农纾困解难

农村金融可以为“土特产”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融资服务,破解融资难题。由于“土特产”产业链上的企业规模较小,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全面覆盖其融资需求,而农村金融能够以优惠利率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服务等,弥补产业链中的资金缺口,为其提供资金支持。首先,针对农户种植、养殖环节,提供必要的生产性贷款,用于支持农民购买种子、肥料、农药、饲料等生产原料,保障生产顺利进行;针对加工环节,农村金融服务可以为“土特产”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贷款支持,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补齐精深加工链条短板,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其次,“土特产”产业链中的农户和企业通常会面临诸如天气变化、市场波动等风险,导致收入不稳定,农村金融通过提供流动资金贷款,有效缓解农户和企业因天气与市场需求变化而面临的资金周转压力,确保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调运作,维持“土特产”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转。

2.铸造品牌建设,推动金融惠民

农村金融服务能够将金融普惠性和特色化高效结合,为“土特产”产业品牌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可以为“土特产”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以支持企业开展品牌推广,如举办“土特产”展销活动、参加业内展会、制作广告宣传材料等,提升“土特产”品牌知名度。其次,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手段相结合,针对“土特产”企业各自的特点量身定制品牌发展战略,为其提供品牌定位、客户人群等方面的专业化支持。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协助“土特产”企业搭建品牌保护机制。通过与知识产权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商标注册、专利保护等品牌咨询服务和风险评估服务,最大限度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保障企业的品牌利益,提高“土特产”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土特产”产业链条的优化整合。

3zLhgilMBOB827EaOp2vD3A==.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精准对接

通过农村金融服务,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匹配投放到“土特产”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最大化高效利用。首先,针对产业链中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专门的贷款产品,将闲置资金与产业链中急需资金的环节进行匹配,实现各环节的资金优化配置,避免资源浪费。其次,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整合各方信息资源,如市场变化、产品质量标准、供应链信息等,帮助“土特产”企业和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实现供需精准耦合。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各方资源能够与“土特产”产业链精准匹配,高效对接,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4.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普惠金融

在农村金融的支持和推动下,“土特产”产业链条得以纵向延伸,涵盖更多环节和参与者。首先,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协助“土特产”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材料供应体系,拓展原材料供应链。其次,金融机构能够引导“土特产”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推广信息化管理模式,促进“土特产”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提高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同时,产业链延伸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扩大了服务对象范围,实现金融资源的普遍覆盖,从而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对“土特产”产业链整合的潜在挑战

1.农村金融产品种类欠缺,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土特产”产业链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环节和参与方对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各异。例如农户需要的资金主要用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加工企业需要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设备和原材料,经销商需要的资金主要用于物流和市场营销。而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服务范围狭窄,其额度、期限、利率、抵质押方式等并不能覆盖所有“土特产”参与方的需求,难以为“土特产”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方案,使得“土特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获得适配度高的金融支持,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也因此受限。

2.风险管理难度较大,影响产业链企业融资能力

“土特产”产业链涉及到多方面的风险因素,且风险评估和管理难度大,很容易影响到其融资能力。一是贷款违约风险,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信用体系不完善,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难以准确评估,导致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二是自然风险,“土特产”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自然灾害、疫情、极端天气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甚至中断,从而导致各环节运转失序,直接影响“土特产”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能力。

3.各金融机构沟通不足,适配模式复制推广困难

现阶段,各金融机构间沟通不足,原创性强且适用性好的区域性产品和服务模式在金融机构间的复制推广受阻。金融机构间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获取其他机构的成功经验,导致在某些地区取得成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无法得到推广,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不同的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之规模差异和地域差异,导致在复制推广前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也增加了推广难度。

二、案例分析:景宁农商银行金融助力“土特产”成为致富“金招牌”

景宁农商银行是浙江省丽水市的一家地方性金融机构,近年来,景宁农商银行坚持支农支小目标定位,扛起地方金融排头兵、乡村振兴主办行的责任担当,发挥金融的引导和赋能作用,通过多种金融手段和创新产品,积极支持当地的“土特产”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一产业一方案”模式助力惠明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景宁惠明茶产业是景宁的突出特色产业,是2024年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项目。通过为农创客“量身定贷”,推出共富系列信贷产品支持茶产业链发展。对惠明茶产业农合联整体授信5000万元,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信贷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发放支持惠明茶、奇尔茶等绿茶龙头企业贷款余额2168万元。景宁农商银行金融专员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当地创业者对于茶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革升级的想法,得知其搭建厂房、购置设备的资金缺口较大,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提供“一户一策”专项金融方案,从贷款调查、审查、审批不到3天时间,就向其公司发放了200万元贷款,帮助其在惠明茶创业园建设“数字化茶产业链”项目,打造丽水地区第一个全新概念的无尘、数字化管理的“数字化茶厂”,从小作坊升级到占地约2000平方的厂房,产量也提高了2至3倍,开启了全自动化生产、包装的惠明茶新篇章。

(二)深化“政银”合作,助力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

景宁农商银行与县强村公司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并授信2亿元整。景宁农商银行助力打造“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主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助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为景宁600企业联盟客户提供一站式、高质量、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创新推出“600精品畲农贷”,全力支持以“景宁600”为引领的高山蔬菜、茶叶、畲药材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推广“绿谷普贷”“生态贷”“小微易贷”等浙里贷系列产品,全力满足“景宁600”联盟成员资金需求,推动农业金名片“景宁600”绿色生态品牌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三、农村金融支持“土特产”产业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提供新型抵质押融资产品,增加金融服务供给

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探索创新抵质押融资业务,提供新型抵质押融资产品来满足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一是根据“土特产”产业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创新定制化抵质押产品,除了传统的土地、房产等抵押物外,允许更多类型资产作为抵质押物,如农田、农业机械设备、产品库存等,通过扩大抵质押物范围,解决“土特产”企业因资产种类限制而无法筹集资金的难题。二是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农产品担保机制。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适用于“土特产”产业的保险产品,覆盖因自然灾害、疫情等原因导致的损失,如农产品产量保险等。此外,可以将品牌优先因素纳入抵质押融资产品的审核中。对品牌知名度高、美誉度高的企业优先考虑,提供更为优惠的利率,有助于激励农户和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促进“土特产”产业的发展。

(二)强化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在农村金融服务中,风险防范与管理是确保金融机构和借款人共同受益的关键,优化农村信用环境能够为农村金融提供更稳定的发展基础。首先,健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土特产”产业链中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测。对于不同的风险,制定对应风险管理措施,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其次,建立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方信用信息,包括农户信用记录、企业信用状况,提高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贷风险,提高融资决策准确性,同时激励农户和企业加强信用意识和信用建设。此外,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和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三)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推动适配模式普及

金融机构要继续挖掘可持续、可复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普及化。一是通过对成功实施的农村金融服务案例进行总结,挖掘出一套可复制的适配模式。二是在同级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合作伙伴之间,如农业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共享适配模式的经验和数据,研究适配模式的可行性。制定出标准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流程,将适配模式的要素和步骤纳入其中。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农村金融服务,降低复制推广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三是金融机构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组织员工实地交流学习,推动适配模式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化,支持“土特产”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