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在剖析湖南省农业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湖南省农业农村发展存在基础薄弱、农业特色产业不强、后继乏人以及治理不足的问题,并从升级资金技术投入、创新经营特色产业、联合培养人才以及多主体农业农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推动湖南省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特色产业 湖南省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其理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学习酝酿、独立探索、理念成熟和深度实践四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为了激活生产力,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三农”问题都展开了大幅论述,从而进入了一个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探索阶段。2012年以后,精准扶贫的提出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奠定基调,这一时期对农业农村的认知不再割裂,把“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统筹起来进行把握,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了2035年以及本世纪中叶两个时间节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做出了系统规划。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黑龙江时提出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现代化发展从此进入新的阶段。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通过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生产力变革来催动包括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在内的生产方式的升级,涉及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层面。在此背景之下,农业生产力将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技术化、智能化发展,培育起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
从全国来看,农业农村发展水平东中西部差异较大,而湖南省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大省,其农业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从城乡关系来看,农村在城乡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劣势位置,其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人才储备、资金供给等方面相对落后,落后地区如何承接新质生产力变革,推动农业农村跃升式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从研究现状来看,现有关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剖析、水平测度、发展路径、影响因素以及关系研究等方面,但是对于如何通过布局农业新质生产力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研究不够深入。因此,在农业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研究湖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对全国推进城乡融合、缩小区域差距,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农业发展方面,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3099亿元上升为2023年的4621亿元,发展迅猛。在农业科技方面,研究农业的院士湖南省有8位,种业研究工作者超过3900名。
(一)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化加快发展
在智能化方面,2023年湖南省斥资近2亿推进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同年进一步制定了相关产业链的打造细则,计划在2025年,相关产业营业额突破330亿元jBrgDhNXY2m6acvWxHXwiA==,智能农机的比例要在50%以上;传统农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率超过63%,设施农业的机械化率要超过50%。截止2023年,在智能农机产业链打造方面已经投放了3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补贴的农机具超过50万台,有多达46万的农户从中受益。在海外智能农机市场方面,湖南省2023年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机设备达到了4.58亿元,较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在数字化方面,2023年湖南省发布了《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指出到2025要实现70%的农村网络覆盖。此外湖南省多地农业企业开始强化数字化管理,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已达32.5%,比如益阳市的苦山村,通过物联网技术,搭建数字管理体系,实现了农业企业“养殖-加工-成品-销售-售后”全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为了强化乡村治理,许多乡村开始搭建“智慧乡村”管理平台,比如岳阳市的古培镇,通过“智慧管家”获取平台所需信息,然后从政务和生活等多方面为村民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大大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益阳市赫山区通过“土地数字化”改革吸引了25家新兴农业经营单位,有100%的土地出租率,实现了对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在技术化方面,通过校企联合和创新平台,大力推动农业研究成果转化,特别是在杂交水稻方面,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比如隆平高科技园,集聚了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近几年研发了690多个新品,拥有440多项专利,获省级以上奖项60多个。湖南省农科院2023年建设了90多个省部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有200多项科技转化成果,获得8600多万元的资金。
(二)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在绿色农业方面,为了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湖南省积极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研发水稻绿色无人化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绿色先进技术,截至2023年,湖南省已经有包括岳阳君山区在内的9个县市区入围了国家级先行区名单。种与养之间更替循环,在种植过程中更多使用禽畜粪肥,实现绿色种养,从而使农作物产量平均增加了4.4%,实现超过1.5亿元的节本增收。关于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湖南省现有22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23年全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了99%,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数量在全国排进前四,品种有近4000个之多。
在绿色农村建设方面,为了使农村住房更加绿色,湖南省以长沙先行试点,大力推进融合绿色建造和装配式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农房建设,以期替代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农房建造方式。为了使农村环境更加宜居,湖南省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隆回县为例,从2019年开始,在乡村人居环境的投入以及累计有4.5亿元,有2300多个村级的回收点,覆盖了25个乡镇。
(三)乡村人才多渠道培养
在乡土人才的培养方面,通过开办技能班,从政策、企业运营、互联网以及实用技术等方面给予培训指导,培训达标者可以评职称。同时依托开放大学建设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学历+技能”的培养方式,每年可以培养1000多名乡土人才。为了帮助低学历人才就业,对于有意愿在乡村就业的初中毕业生,采取小班教学、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保证每年产生10万名新型职业农民。2023年,在中国农协举办的“百强乡土人才”评选中,湖南省有9人成功当选。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每年以高额补贴引进10名以上农业技术高端人才以及10个一流的创新团队,并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农业企业兼职,大力引进高端急缺人才。比如怀化市从2022年开始通过柔性方式引进人才500多名,同时培养了2000多名乡土“专家”。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薄弱
在数字化、技术化方面,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由于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行操作和维护,所需智能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湖南省农村目前还是以个体农户经营农业为主,经营者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设备,文化教育的缺失也使得农村本地从业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用智能化的设备。而且机械设备需要规模较大的平整土地,湖南省有50%以上的土地属于山地丘陵,智能农机设备难以普及。数字乡村的建设依赖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大量的乡村数据支撑,但是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标准不统一,不同部门之间难以共享数据,大大降低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效益角度来看,当前湖南省数字乡村的建设更多是体现在政务和生活等方面,但是没有很好地整合产业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
在资金筹措方面,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部分前身还是农民,缺少抵押物,许多地方也没有建立适合要素交易的平台,同时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群体的信贷业务门槛较高,无法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求,所以农业经营者获得贷款的渠道不多,融资困难。在基础设施方面,湖南省内农业农村设施分布不平衡,由于不同地区政府财政实力不同,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哪怕在同一地区内,受农村布局散乱以及规划布局不科学等原因影响,设施难以最大化地服务所有群体。水利设施、污水管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管护不到位,已有的基础设施也极易出现损坏。农村充电桩、乡村教育数字化设施也明显落后于城市,设备老化、网络信号差,许多乡村学校甚至忽略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特色产业发展不充分
在产业发展方面,从全省来看,杂交水稻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湖南省五大优势产业之一,开发深度不够,其产业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从地方来看,许多地区农业资源开发雷同,跟风追求热门,没有深入挖掘各自独有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特别是旅游项目的打造往往都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游览项目,没有形成特有的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且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主要停留在粗放的农业生产和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各地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农产品经营方面,目前存在着结构性的供需不平衡。从产品供给来看,湖南省中低层次的农产品产量非常大甚至相对过剩,而优质农产品相对缺乏。从市场需求来看,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味道、营养的追求成为主流,这就导致了市场需求与生产供给之间存在不匹配,从而导致许多农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需要对农产品进行冷藏保鲜然后错峰销售,但是当下许多地区的冷藏设施配置不足,相关保鲜技术还有待提高。
(三)乡村人才后继乏人
在乡村人才储备方面,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拉大,乡村企业稀少,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足,难以吸纳本地居民就业,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现有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童,难以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尽管湖南许多地区采取了一定措施吸纳人才去乡村发展,但是不能治本,许多年轻人出于个人发展的需要,最终选择来而复去。近些年出生人口大幅降低,从长远来看,部分农村有消亡的风险。在人才培养方面,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教育投资、教育设施等方面长期处于落后局面,导致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不高,难以跟上农村数字化、智能化的步伐。
(四)农村治理任重道远
在环境治理方面,由于农村经营主体环保意识缺乏、相关单位监管不到位、治污技术不足等原因,乡村地区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活污染和禽畜污染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空气、水源以及土壤的品质。湖南还存在着重金属污染,近十年来镉污染严重制约了稻米品质的提升,对其销售市场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土地管理方面,受监管不力和利益驱使共同作用,许多耕地被用于建设厂房和住宅,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问题依然存在。在基层治理方面,随着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留守老人的医疗保健、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以及违法乱建等问题凸显,给基层治理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投资发展乡村,许多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申请项目上面,放松了对村内事务的监管。乡村治理组织往往存在权责不明晰的问题,多头调度,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一)全面升级资金技术投入,奠定新质发展基础
在数字乡村建设方面,统一数据采集标准,搭建一体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涉农数据整合起来,打造适合乡村自己的云数据中心。在智慧农业方面,对农林牧渔各个部门和环节进行数字化升级,打造智慧农田、智慧渔场等数字化生产形式。对于智慧农机装备,一方面要推进技术创新,推进适合复杂地形的农机装备研发和应用,比如使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另一方面,有序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进行规模化经营,对于山地丘陵区这样的农机装备布局洼地,要进行一些改造,使其更加宜机化。推进农机产业链深度延伸,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设备创新。使用物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促进金融、生产、销售以及物流等各个环节的联动,提升农业效益转化效率。
在融资方面,以国有企业、农业园区或者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搭建融资平台,凭借这些主体的良好信用进行融资。充分利用国有平台的整合能力、农业园区的设施条件、龙头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通过财政扶持、银行信贷等多种渠道筹资,同时与信贷担保公司合作,出台优惠政策,保障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供应。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对丘陵山区农业设施的投入与补贴,对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引导村民尽可能集中居住,从而缓解基础设施地区间和地区内不平衡的问题。对于设施的管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端正工作态度,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引导,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还需要培养专业的设施管护人才进行定期维护。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缺失问题,要保证乡村学校网络设施的供应,对于已有的设施设备,要进行清点,了解哪些设备已老化损坏,及时进行更换。
(二)创新特色产业经营方式,源头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加大科研投入,在降低镉含量、增强水稻耐盐碱等方面争取获得进一步突破。依托湖南省现有的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以及龙头企业,建立国际对接平台,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在湘非贸易方面积极创新合作模式。立足农村特色资源,努力推动“一县一特”品牌打造,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协同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链,解决上下游链接不畅的问题。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园,加快农产品技术和营销模式创新。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从业者增收。进一步创新电商、直播带货之类的推广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减少供需不匹配带来的资源浪费。财政补贴配置田间冷藏设施,配合县级冷链物流中心,从源头解决农产品保鲜问题,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减少腐烂带来的损失。
(三)多管齐下留住农村青年,不拘一格培养农技人才
在吸引人才方面,重在留住人才。要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号召博士挂职,大力引进高尖人才,同时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这就需要提升农业收益,完善农村生活设施,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农村的宜居性。还要缓解城乡机会不公的问题,破除乡村升迁困难的潜规则,提升收入水平,加大农村教育医疗投入,使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奋斗有望。移风易俗,引导村民摒弃高彩礼、高人情费等不良婚俗,对于农村孩童教育、父母养老增加补贴,减轻新婚夫妻养家的负担,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村年轻人适龄结婚,多生小孩。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乡村知名人物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经常组织学生前往农村考察,近距离接触村民,帮助学生了解农村,矫正偏见。以特色产业为中心,强化农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动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以及乡村能人联合培养,开创“教授+职校老师+能人”三导师培养模式,对于成绩合格且有意愿在农村发展的学子,可以帮助其深造,打造“理论+技能”兼备的农村高素质人才。定期举办现代化农业技能竞赛,激励农业人才精进技能的同时,也对农业有一定的宣传作用。
(四)从严监管污染排放,多主体联合助力乡村治理
加紧推广低镉水稻品种,精准种植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加强对农药化肥、秸秆焚烧、禽畜粪便处置、农田保护等的监督管理,与科技单位合作,创新环境保护技术。定期组织专家团队上门宣传污染危害与防治知识,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意识和行为上引导村民,支持绿色发展。加强对干部服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创新政府考核标准,绩效考核时,应强化对村民满意度相关指标的考察,倒逼有关干部重视服务群众。创新政府运行机制,推进各部门联动互通,明确各部门权责定为,减少重复工作。搭建村级指挥系统,提升预警和统筹管理能力。在广泛征询村民群众的基础上,完善村规民约,以获得村民认同,自觉约束行为。
参考文献:
[1]朱迪,叶林祥.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J/OL].统计与决策,1-7[2024-05-10].
[2]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13-26.
[3]张哲,李季刚,汤努尔·哈力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J/OL].统计与决策,1-6[2024-05-10].
[4]李盛竹,薛枫,姜金贵.农业数字化对中国粮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研究[J/OL].农林经济管理学报,1-12[2024-05-10].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Xu Leining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Hunan Province,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weak foundation, weak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lack of successors and insufficient governance in the contex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upgrading capital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joint training of talents and multisubject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n Hunan Province, to achieve a high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Hunan Province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