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本文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现状出发,借鉴“千万工程”典型乡村建设经验从而得出政策启示及建议,以期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实践、政策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 案例研究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金项目:云南省边疆民族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研究(2024Y197)。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全面乡村振兴”。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建设经验,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短板,主要反映在现代化治理水平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因此,梳理国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从内涵、逻辑、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路径探索分析其理论研究现状,以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实践经验为例总结典型案例在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探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机制,对于破题农村现代化治理难题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核心,科学的指引实践路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新发展格局下农村现代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自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来,国内学者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内涵、逻辑、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路径探索五个方面进理论研究,为乡村现代化治理指明了方向,助推远景目标的实现。
(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内涵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是农村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是乡村具有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完善的治理体系、和谐的农村社会及保留乡韵的现代化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旨在加强农村软硬条件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和”贯穿乡村建设的始终,首先自然之和,以遵循自然规律发展乡村经济,以秉承和谐共存的理念促进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发展。其次人心之和,强化乡村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聚力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脉维系,打造文明秩序的现代化乡村。最后城乡之和,在三农政策倾斜下提高乡村现代化水平,促进乡村资源与城市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美而不同的现代化乡村。
(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逻辑
蒋茜从“宜居”、“宜业”、“和”、“美”阐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逻辑。“宜业”是加快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基固本;“宜居”是提高乡村现代化建设水平的基础,以改善乡村住房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提高乡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幸福感;“和”是乡村建设的精神理念,强调人心和、自然和、社会和、城乡和来构建新时代和美乡村;“美”重点在于宜居、宜业、和,三者紧密交融促成乡村内外和美,打造和谐共生、美而不同的新村。蒋辉等从历史经验、理论遵循及实践创新三个方面阐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逻辑。历史经验方面,从儒家思想的以人为本到近现代的恢复生产、土地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都把乡村建设置于新高度,阐述了历史经验重要性。理论遵循方面,阐述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化,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促进乡村建设创新发展,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思想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实践创新方面,和美乡村建设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宗旨。刘传俊等从乡村的环境宜居、政务便利、社会和谐阐述宜居乡村建设逻辑;从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民生福祉阐述宜业乡村建设逻辑;从遵循自然规律、建设和睦友善、各美其美的现代化乡村阐述和美乡村建设逻辑,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理论遵循。
(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赵德起等构建包含宜居乡村、宜业乡村、和美乡村3方面的12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标体系,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等测度31个省份的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分析各省区域差异特征。李玏从健康安全的居住条件、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现代特色的乡村产业、持续稳定的收入与就业4方面的11个准则层和31项指标层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10—2019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及特征,为各地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提供路径选择。张宇伯等在借鉴美丽乡村建设经验下设计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的23项重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5个美丽乡村建设代表村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周婷婷等构建产业和融、环境和美、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5个维度层、17个因素层及40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逐个分析行政村和美乡村建设短板,提出针对性的建设路径,为各地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豆书龙等在农民的视角下剖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农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出发探讨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宜居乡村建设路径;以完善联农、带农、助农机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着力推进宜业乡村建设;最后深化五治融合、健全农民共建机制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张红宇等以县城为载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前提,立足本土资源重点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农业、互联网等产业发展,为宜业乡村建设强基固本;注重乡村环境治理及乡村规划,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政府、农民共建共享现代宜居乡村;发扬乡村优秀文化、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乡村善治、和美。于水等从“为农民赋责、赋权、赋能、赋力、赋利”五个方面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一是赋责,激发农民对乡村公共场域及优秀传统文化共建、共享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农民主动建设乡村。二是赋权,制定农民参与计划、拓宽农民参与渠道,在充分响应农民诉求基础上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赋能,提高农民知识素养培养农民一技之长,以正直、负责的优良作风共建和美乡村。四是赋力,为农民建设宜居乡村提供政策支持,整合财政、公益、企业主体等资源推动产业发展。五是赋利,聚焦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切实利益的共享提高农民幸福感,营造和谐文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不仅是检验理论的标准,还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实施的关键。浙江“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对全国各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贯彻、落实“千万工程”建设经验探索现代化乡村建设新机制,为各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借鉴。
(一)余村
余村是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案例,余村发展模式是中国现代化乡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1+1+4”抱团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先进村带后进村的方式对余村及其周边村庄的资源整合利用,促进区域合作的创新机制。其模式以抱团发展、共建共享为核心,将余村、天荒坪镇镇区及周边的四个村庄纳入一个整体,打破单一的村庄发展局限。通过区域联动集中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发挥每个村庄特色打造农业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用一条绿道串联6村,展现其各美其美,促进乡村生态价值转换及协调发展。
零碳乡村模式:零碳乡村模式的目标是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最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2年余村入选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被认定为“绿色、低碳、共富”乐游型低碳乡村。此外,余村制定首个零碳乡村规划《中国·余村零碳乡村建设规划2022—2035》创建零碳公园、零碳景区等,向全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输出基于低碳环保、生态碳汇的余村模式,成为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标杆。
(二)鲁家村
鲁家村凭借“两山转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到精品村的蜕变,探索其乡村发展经营模式运用其实践经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宝贵经验。
“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通过资本参与,将乡村、产业、农民利益联结共建共享经营成果。在其模式中首先由“公司”进行资产价值转换促进鲁家村资源变现,打造为引人注目的休闲度假村。其次“村”作为核心建设者,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提升村庄形象,吸引游客。最后“家庭农场”通过设计特色农场与生态休闲观光路线,推动乡村农旅结合。
“田园综合体”模式:2017年,“田园综合体”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文件指出“田园综合体是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要求培育打造先导区有效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同时,以农户、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打造生态和谐、民富安康的田园鲁家。
(三)典型地区乡村建设经验启示与建议
1.余村发展模式
“1+1+4”抱团协同发展模式及零碳乡村模式深刻践行“两山理论”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成功转换,为中国乡村发展、治理提供了样本。乡村现代化治理要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再结合自身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不同地区三农现代化建设的精准路径。
一是党政引领先进帮带。党政引领是乡村建设的核心,先进帮带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从2003年“绿色浙江”决策到现如今的“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决策,浙江省对接国家政策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协同共创的理念构建抱团发展机制,通过党政引领、先进帮带、区域联动、资源优化将乡村劳力、资本、土地智能化高效化,同时打造核心发展区以先富帮后富制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善治。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始终,保护生态环境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余村是中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样板村,2005年至今余村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生活圈,促进乡村产业融合、经济发展,实现了从“采石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变,展开宜居宜业宜游的余村建设新画卷。
2.田园鲁家模式
“公司+村+家庭农场”模式及“田园综合体”模式是鲁家村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走出的一条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是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典型示范。新时代乡村建设不仅要深化学习鲁家经验还要因地制宜探索适宜各地区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构建多元主体利益联结协同共建机制。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的支持,田园鲁家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与村集体、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土地流转、参与项目建设等保证农民集体持股增加农民收入。“田园鲁家”模式成功实践说明,构建多元主体共建的乡村发展模式是促进乡村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农民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农民共同体意识来强化乡村自治能力,同时立足自身特色产业积极展开农民、村庄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另一方面,产业融合筑牢乡村发展根基,鲁家村整合禀赋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将生态保护、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三大理念融入到乡村建设中,推动生态农业、乡村旅旅、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构建现代农、旅、文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实现公司、村、家庭农场三者共栖共盈为乡村振兴输出鲁家经验。
(一)研究评价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做了广泛探索,这些成果为各地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乡村建设理论及实践层面仍存在一定的拓展和优化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层面。目前学者们对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整体上还比较零散,首先从研究成果来看,截至2024-05-01,在中国知网上查找篇名中包括“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字段的文献仅534篇,其中,361为报纸文章,期刊文献仅164篇,而发表在北大核心、SCI、E1、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仅29篇,缺乏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系统论述。其次,研究内容单一,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致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路径探索缺乏科学性。
二是实践层面。已有文献的案例研究尺度及研究区域较为集中,主要以发达地区省域、县域为主,欠发达地方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的案例单一,主要以浙江一带美丽乡村建设案例为主缺乏适用性。其次,实践探索相对不足理论分析居多,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研究较少。
(二)未来展望
为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落到实处,健全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拓展深化:
一是丰富研究内容。未来研究需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导向加强产业、人才、生态、组织对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科学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丰富其研究方向;二是拓展研究领域。乡村治理体系是多层面的不仅要分析省域、县域发展水平,还要深入垂直层面的基层乡村发展现状,制定精准治理策略形成立体化乡村治理格局。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知识完善和美乡村建设机制,探索科学、高效的建设路径。三是深化实践探索。根据不同地理位置及资源分布情况创新乡村规划,制定适宜的发展模式避免乡村建设同质化。其次,注重不同区域乡村建设经典案例经验的比较分析,促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进而形成千村千面美而不同的乡村。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为着力点构建涵盖生态、经济、文化等协同发展的精准体制机制,重塑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党中央政策在农村基层有效落地,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永江,周鸿,刘韵秋,张爱民,郭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科学内涵与建设策略[J].环境保护,2022,50(24):32-36.
[2]王佳锐,吴国胜,郑向群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J].农业经济,2024(01): 52-55.
[3]邓源.和美乡村的美学内涵与价值传递[J].农业经济,2023,(06):75-77.
[4]蒋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3(08):24-33.
[5]蒋辉,丁美华.和美乡村建设的三重逻辑、战略路径与施策重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3(12):144-152+210.
[6]刘传俊,康佳,姚科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理论逻辑、实践重点与保障路径[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4):223-228.
[7]赵德起,王世哲.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4,24(04):1-16.
[8]李玏.中国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评价体系及测度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4):94-103.
[9]张宇伯,王丹.乡村振兴视野下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模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03):168-176.
[10]周婷婷,廖和平,李涛,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与分类施策——以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6(03):15-27.
[11]豆书龙,朱晴和,李越.农民视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1): 172-197.
[12]张红宇,周二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实基础与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3,38(09):36-47.
[13]于水,陈永强.从共识到行动:和美乡村参与式建设的经验透视与实现路径[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3(05):111-117.
[1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86
[15]周颖,蔡颖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品牌化经营策略探析——以安吉县鲁家村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44(01):17-23+5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