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基层党组织引领力不强、治理体制机制滞后、城乡数字鸿沟较为明显、专业数字人才不足等问题。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在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坚持数字赋能,强化乡村基层党建引领,凝聚多元力量;打造乡村多元数字治理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数字建设;夯实人才基础,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进而为数字中国建设提质增效。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数字乡村 数字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嵌入式发展研究”(22CMZ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研究”(21YJCZH090)。
立足新国情和新农情,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一公里”。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以先进优质要素为关键支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新形势下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新征程推动产业升级和深度转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质生产力能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新动能,助力数字中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新质生产力能够加速数字乡村建设,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智提质”,是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的先进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开辟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效、智能、质优等优点。
(一)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数字治理
数字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核,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下,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不仅催生新产业、新动能,也延伸至农业和农村领域,为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增效。
一是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治理模式创新。新质生产力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能破除乡村治理中“千村一面”和“一刀切”的问题,切实立足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实际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特色化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二是新质生产力提升乡村治理服务效能。新质生产力以数字技术手段推进数字政务、数字服务向乡村延伸,打造现代化乡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使乡村居民通过方寸之屏,可办万事,实现乡村治理的一站式服务。三是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治理格局革新。新质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突破传统乡村治理的时空局限,畅通社会多元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赋予了治理主体跨时空参与治理的能力,提供了沟通协商的新平台,既保障了村民自治权益又打造了乡村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数字治理再上新台阶。
(二)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资源开发
乡村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科学利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是谋新重质的高效能先进生产力,有利于改革和完善乡村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摆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全面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土地资源开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依托大数据对乡村土地资源进行详细统计和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因地制宜开发提供信息支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具,推动形成标准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开发模式,为乡村土地资源的多元利用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生态资源开发。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低碳生产力,可以集约式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土地资源的污染和浪费,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三是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思维新技术,使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畅通乡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卡点堵点,推动乡村文化的阐释活化,打造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文化的弘扬和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三)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数字人才培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支撑。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带来更多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助推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新质生产力具有开放融合特性,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打破数字壁垒、弥合城乡数字鸿沟,促进数据在乡村地区的开放流动和融合共享,释放出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和人本价值。二是新质生产力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引领和支撑,要求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又反作用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新技术新模式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三是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数字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培育乡村数字产业新业态,形成完整的乡村数字产业链,进而潜移默化地使乡村居民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数字能力,助推乡村数字人才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以及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但是,新起点新征程,在聚焦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数智力量”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一)基层党组织引领力不强
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党的力量来自组织,来自人民。基层党组织是党肌体的神经末梢,是面向人民群众的前沿战斗堡垒,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数字乡村建设实效如何。
一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不到位。新时代新征程,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把党的领导全方位渗透到乡村治理各方面,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导致党建工作虚化泛化,党建实效不强,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二是基层党组织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服务性减弱。一方面,虽然国家长期以来不断加大对乡村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支持,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供需错位、闲置等问题。另一方面,乡村内生动力尚未充分发掘,产业结构不完善,三产融合度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空间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社会适应性滞后,模范性减弱。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队伍普遍存在老龄化问题,缺乏持续的新生力量,工作队伍缺乏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缺乏责任担当,存在懒政、怠政、不作为、假作为等现象。
(二)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滞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新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滞后,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是治理思维迟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少基层党组织政治没有把党中央的关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细,仍然沿用传统行政管理思维,不能同党中央和时代同频共振,没有以新思维新理念新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与时俱进。二是治理主体单一。一方面,一些地区在治理中重管制轻协调,纵向上行政化趋势明显,横向上各部门权责不清,导致村民自治制度虚置和其他治理主体力量难以进入。另一方面,乡村居民的流动性增强,村民原子化,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治理群众力量缺失。三是治理手段落后。当前,我国乡村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滞后性,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系统,缺乏高素质治理人才支撑,部分党员干部缺乏历史主动精神和斗争精神,创新意识和运用数字技术能力不足,习惯以老经验办事。
(三)城乡数字鸿沟较为明显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也扩大了城乡治理现代化的差距,影响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
一是城乡数字接入质量鸿沟较为突出。在城市地区,由于经济发达、信息化水平高,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城市居民普遍能够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利。而在乡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落后、数字设施建设滞后、网络覆盖不足,导致网络速度慢且不稳定,容易出现断网或者信号不畅等问题。二是城乡数字应用范围和应用质量差异显著。城市地区的数字应用涵盖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线上医疗等场景,能够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数字应用有限且涵盖面窄,主要集中在基础的信息查询、社交娱乐等方面,缺乏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场景。三是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水平差距明显。农村地区的数字技术应用有限,加上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村居民对数字化技术的认知相对较低,缺乏数字技能。而城市地区则相反,居民更容易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水平。
(四)乡村专业数字人才不足
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人,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数字建设离不开数字人才的支撑,但是长期以来乡村人才的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人才培养和引进体制机制也存在诸多卡点难点,严重阻滞了数字乡村建设进程。
一是乡村居民缺乏数字素养。当前,乡村正处于传统与现代交错,新旧事物转化的阵痛期,乡村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且思维观念依旧具有保守性,对新事物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强,面对快速发展的数字技术,缺乏主动性认知和相关素养。二是乡村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乡村缺乏现代化数字教学设施、高素质教师、系统化培训课程等优质的数字人才培养资源,加上周边缺乏与相关数字企业,难以做好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的全链条文章,导致数字人才留不住、引不进、用不好。三是乡村数字产业匮乏。整体而言,当前乡村数字转型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数字技术释放的数字红利与农户生计联系还较为薄弱,大部分乡村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单一化产业结构,缺乏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乡村数字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意愿也就不强。
数字乡村建设是立足于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过程中,针对数字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抓手,突破实践困境,为乡村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
(一)坚持数字赋能,强化乡村基层党建引领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神经末梢,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因此,如下图所示,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建数字化对推进数字乡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完善基层党建数字化顶层设计。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在党,应当坚持数字思维,强化数字理念,以系统化数字蓝图引领基层党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数字化转型,确保基层党组织数字化顶层设计在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二是打造立体化智慧党建平台。坚持数字党建理念,以数字技术对党建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实现综合集成和多元衔接的有机统一,汇聚各级党组织和多元社会主体力量,延伸党建触角,夯实数字乡村建设的组织基础,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数字建设效能。三是锻造一流数字化队伍。坚持从“新”出发实施“基层党建数字人才培育”工程,推进党校、高校、人才智库等主体多元联动育人,培育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能力精湛的新质化基层党建队伍。同时,推进基层党建管理和评价数字化,实现对基层工作队伍的全方位监督评价。
(二)凝聚多元力量,打造多元数字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直接关系到基层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直接影响到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如下图所示,新质生产力能打造多元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进而助推数字乡村建设。
一是打造乡村数字服务体系。发挥新质生产力人本内涵,利用数字技术为乡村打造数字服务平台,打破时间空间距离限制,完善群众表达意见的数字渠道,切实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民生愿景变为幸福实景,强化乡村治理的服务性。二是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是新质生产力融入农业农村的题中之义,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本身内蕴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等理念。构建数字治理新伦理规则,打造数字化治理工具,破除传统封闭式基层治理壁垒,强化一元多核治理模式。三是推进乡村智慧化治理。通过科技创新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机遇,以新兴数字技术畅通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卡点堵点,以新算法筛选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将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各领域全过程,实现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智慧化。
(三)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乡数字鸿沟弥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如下图所示,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能够以数字技术推进城乡融合向更广尺度、更深层次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字鸿沟向数字红利的转变,为乡村数字建设提质增效。
一是提高乡村数字接入质量。坚持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数字设施建设,将新一轮电信普遍工程落深落实落细,加快补齐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短板,加大对网络设施升级改造的支持力度,增强网络设施的深度覆盖,确保网络信号稳定、网络速度较快,使乡村居民紧跟时代步伐,享受时代红利。二是拓宽乡村数字应用范围。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延伸应用,引导乡村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数字农业转型和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打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上医院等向农村的延伸和普及。三是加快城乡数字要素流动。地方政府需进一步细化城乡数字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打通数据堵点,完善城乡区域数字建设统筹规划和要素流动机制,统一相关数据采集和应用标准,搭建城乡数据共享平台,破除城乡数字要素畅通阻碍,促进城乡数字要素的双向流动。
(四)夯实人才基础,提升乡村居民数字素养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也是生产关系变革的主体,[10]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也离不开人,数字乡村建设更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下图所示,新质生产力可以凭借其先进性破除乡村科技、教育、人才的难点堵点卡点,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为数字乡村建设夯实数字人才基础。
一是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新质生产力谋新重质,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溢出效应,为智慧乡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数字硬件设施在乡村的布局建设,为乡村打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慧农业、智慧水利、智慧电网等数字服务平台,推进数字技术同乡村多领域深层次融合。二是提升乡村居民数字认知。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并呼唤新型劳动者,为乡村居民营造良好的数字环境,潜移默化地唤醒乡村居民数字认知的自主性,使其认识到数字素养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打消乡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畏惧心理及畏难情绪。三是培养乡村居民数字能力。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新阶段下我国乡村居民所需数字能力进行分析整合,以“互联网+”模式提供线上优质且具有针对性的数字技能培训资源,切实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多元、更加科学、更加贴心的数字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1).
[2]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3]文丰安,黄上珂.新质生产力助力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数字乡村建设审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03):15-26.
[4]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01):93-107.
[5]潘教峰,王晓明,薛俊波,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到未来产业:新方向、新问题、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3,38(03):407-413.
[6]《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2.
[7]王凤羽,王永健.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历史演进、治理困境与弥合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4,38(02): 3-12.
[8]曹银山,刘义强.农村基层数字党建的运作机理与路径优化[J].理论月刊,2023,(06):80-88.
[9]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5.
[10]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62-163.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