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三十而立。夸夏,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兰洽会)步入第30届。回顾兰洽会发展史,从创办成长、打磨创新到高质量发展,从投资洽谈到绿色发展再到“一带一路”,从探索内陆开放城市建设到共建共享国家和区域发展新格局,规模档次稳步提升、辐射效应逐年扩大、合作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展,如今已不但是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投资贸易的平台,更是中外客商透视兰州形象的窗口,宣传金城声音的名片。通过兰洽会,讲好兰州合作共赢的故事,绘就生动鲜活、精彩纷呈的“丝路画卷”。如今,进入而立之年的兰洽会,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城市发展厚植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从兰交会到兰洽会,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兰洽会始创于1993年,每年7、8月在兰州市举办,现已成为甘肃省规格最高、成就最大的经贸盛会,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大型综合眭经贸展会,见证了甘肃省尤其是兰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沧桑巨变。兰洽会主要经历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一“兰州丝绸之路经贸洽谈交易会”。1992年初秋,兰州市举办了象征开放的“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全面展示兰州独特魅力,宣传推介城市特色优势,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节会期间经贸科技活动总成交额达到87亿元,为之后兰洽会顺利举办打下了坚实基础。1993年兰州举办了首届“兰州丝绸之路经贸洽谈交易会”(简称兰交会),作为兰洽会的前身,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签定外资项目合同46个、资金6.61亿元,协作意向性经济合作项目99个、资金9.75亿元。从1993年到1996年,兰交会连续举办4届,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在经贸洽谈、商品展销、物资交易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第二阶段,探索阶段——甘肃·兰州交易会。1997年改名为“甘肃·兰州交易会”,由甘肃省政府和兰州市政府联合主办,集项目洽谈、商品展销、科技交流、旅游观光为一体,在参会宾客规模、招商引资签约、商品展销成交、技术成果转让等方面均超过往届,签订各类投资项目合同70多项、金额54.66亿元。特别是1998年交易会把产权交易作为重中之重,共成交产权交易304个,交易资产总额21.7亿元。
第三阶段,跨越阶段—一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1999年更名为“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兰治会”,这届兰洽会共计签约项目177项,总投资35.02亿元。之后,兰洽会的展会规模和水平每届都有新提高,2002年第十届兰洽会签约金额突破百亿大关,2009年第十五届兰洽会签约金额首次破千亿大关,迎来了快速发展时代。2010年第十六届兰洽会在新落成的甘肃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这也结束了兰治会多年来没有专业化展馆的历史。
第四阶段,升级阶段—一国际化发展。201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成为兰治会主办单位之一,联合主办部委和单位增加到了8家,兰洽会也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展会,规格和档次得到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海外客商赶赴兰洽会投资治谈。2015年第二十一届兰洽会首次设置主宾国,邀请白俄罗斯共和国担任,随后的几届中,泰国、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都担任过主宾国。2019年第二十五届兰洽会有“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地区)和3个国际组织的嘉宾参会,多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企业高管代表参会,境内外3万人注册参会参展,跨国合作、海陆联通成为新的焦点,兰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产业越来越高端,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进一步提升,构建起了对外开放、联动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回望兰洽会三十年发展历程,签约金额从不足十亿到突破千亿,参加宾客从四千余人增加至三万多人,投资洽谈从初级消费、一般商品转向产业技术、科技园区、金融资本等领域,引进了一大批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慧农业、大健康、生态环保、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领域知名企业落户,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战略产业正在加快聚集。兰洽会始终应和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律动,见证并跟随兰州对外开放的脚步,展示与打磨着兰州的多重魅力,吸引八方来宾助力兰州发展。第三十届兰洽会将以“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繁荣”为主题,紧扣经济发展战略,聚集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加快引培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必将促进兰州投资贸易和对外开放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从招商引资到招大引强,蓄势待发、乘势而为
兰洽会作为促进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新征程上,用好兰洽会平台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资至关重要。兰州必须在充分掌握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区位优势等基础上,立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优势,加快构建从确定招商对象、制定招引计划、进行招商谈判、签订招引合同,到拓展后续服务的全过程新机制,千方百计“栽桐引凤”,真正把兰洽会的平台优势转化为招商优势、发展胜势,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量增质升。
(一)向“链”发展,以产业链招商务基筑垒。紧紧围绕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和“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抢抓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窗口期,积极对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领域优势企业,重点引进细分行业中在上游环节有长期合作的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在下游环节有业务高度依赖的配套服务商和耗材生产商并已形成全产业链带动效应的领军企业和“大好高”项目,实现补链强链,推动招商引资从“地毯式招商”转向“地图式招商”,形成较为完备且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链集群,全面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向“新”而行,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扩能提效。围绕做大做强西固化工园区和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依托兰州石化等企业,重点聚焦石化领域中聚乙烯、乙二醇、环氧乙烷、聚氯乙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等乙烯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的引进,做到在地产、在地深加工。围绕上下游供给、技术研发、资本运作等,积极主动招引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企业,扩大现有铜、钻、镍、银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规模,提升技术创新、研发和生产能力。依托全市丰富的医药资源、优越的科研环境以及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等优势企业,招引一批医疗美容、生物疫苗研发等企业,打造形成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和动物用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三)向“外”突破,以走出去合作拓展空间。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发挥兰州陆港、空港、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优势,通过高层互访、参展办展、投资推介、商务考察、项目对接等经贸促进活动,积极邀请德国、匈牙利、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沿线国家客商来兰洽谈业务,推介兰州优势产能,拓展企业国际交流合作渠道,搭建起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合作交流平台。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参加西洽会、投治会等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各类展会,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让越来越多的本土产品走出国门、畅销海外。充分发挥区域驻点招商中心和产业链招商专班作用,主动对接市场化招商机构、驻地商会协会、在兰有投资的企业等人脉资源,积极参加当地招商推介会、产业发展论坛、创新创业活动,深度融入在地产业圈和投资圈,针对全市亟需突破的产业链环节,开展对重点企业的“陌拜”,主动寻求合作机遇。
(四)向“内”发功,以店小二服务保驾护航。对于在兰洽会等平台上签约的项目,必须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做好为企服务,久久为功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实施。积极推行重大项目专班“一对一”跟踪服务,及时组建工作专班,了解掌握项目落地建设中的梗阻困难,明确手续办理时限,紧盯手续办理节点,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协同推进,最大程度精减项目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主动开辟绿色通道,落实“不来即享”服务,创新采取专人对接、“保姆式”帮办、重大项目配备代办专员等一系列服务机制,有力助推“高效办成一件事”,切实以最优营商环境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为项目落地见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