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审视近年来甘肃的发展,一方面集中超常之力甩掉了“穷帽子”,一方面发展的量和质逐步蓄势向好。特别是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把兰洽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节会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节会综合效应不断释放,有力助推了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当前实现甘肃经济后发追赶跨越,更加需要在全局中谋一域之发展,更大力度用好节会平台的牵引力,进一步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桥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努力做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
一、兰洽会见证甘肃发展新气象
从1993年开始举办的兰洽会,至今已连续举办29届,2024年恰逢“而立之年”。回望兰洽会,不仅标注着甘肃以开放促发展的新步伐,也见证着甘肃发展向上向好的新气象。特别是进入“十四五”以来,这种新气象的势能不断拓展,动能不断强化,潜能不断释放。我们观察这种新气象:
一是“新”在经济发展提速进位。近几年,甘肃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快发展,以跳起摘桃的进取心争先进位,围绕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大行动,致力于盘活存量、引入增量、提高质量、增强能量、做大总量,2021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2022年以来,经济增速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2023年经济总量达到1.18万亿元,是2012年的2.2倍。许多人形象地说,这是甘肃发展“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二是“新”在动能支撑持续增强。甘肃立足老工业基地实际,依托能源资源等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光彩,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6%以上,工业投资增速连续3年住居全国前列,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待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特别是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推动风光电项目建设,呈现“追风连日、风光无限”的景象。全省新能源装机总量超过5600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比重超过60%,占比在全国居第2位。预计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总量达到8000万千瓦,到“十五五”末将突破1.3亿千瓦。目前的甘肃,正在由“风光大省”向“风光强省”冲刺前行。
三是“新”在区域发展增信提气。甘肃把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各市州发挥比较优势,促进错位互补发展,构筑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像酒泉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金昌市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和新能源度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庆阳市建设“东数西算”大数据产业集群,还有各市州争相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都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县域经济发展上,全省86个县域按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五种类型,园地制宜进行分类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和生态大县,近三年新增16个百亿县域,累计达到36个。像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文旅活县、依法治县,主打高原夏菜、食用菌、牛羊、藜麦藏中药材“四朵产业金花”,近三年经济增速保持在8.6%以上,稳居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
四是“新”在对外贸易加快突破。甘肃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目前,累计开通运营国际货运班列线路21条,已覆盖到欧洲、亚洲、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的“钢铁驼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频繁往来,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占到外贸总值的70%以上。这几年,甘肃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有“零的突破”,上百种农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像高原夏菜、兰州百合、静宁苹果、平凉红牛、定西宽粉、陇南橄榄油等特色“甘味”农产品,不仅走进了国内“大市场”,还漂洋过海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
五是“新”在发展预期不断升温。一些媒体这样报道甘肃,说过去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是“春风尽吹玉门关”。这是各方看好甘肃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近年来,通过大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与央企集中签约合作项目,2023年全省招商引资签约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特别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投资410亿元的浙江巨化集团硅氟新材料项目落户在“石油老城”玉门,刷新了甘肃工业项目的投资纪录。
二、兰洽会彰显甘肃发展新态势
兰洽会是甘肃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承载着让甘肃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甘肃的期望。透过兰洽会这扇窗口,我们看到节会本身在展现新活力、新魅力、新动力的同时,也为甘肃发展带来深层次的催化和裂变效应,积累着整体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化学反应。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带来区位坐标之变。从地理意义上说,甘肃远离大海,也只有一点点临边,是传统概念上的内陆腹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随着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特别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兰洽会发挥特有的聚合和辐射效应,让甘肃在全国发展的大棋盘中,加快由腹地变前沿,由后卫变前锋。加上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甘肃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在区域发展大局中越来越具有“棋眼”的意味。对于这种坐标和位势之变,兰洽会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带来比较优势之变。在时间、政策、人力等变量因素影响下,任何区域的比较优势都是动态变化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兰洽会以“投资贸易洽谈”的节会平台作用,极大促进了甘肃资源、能源、交通、科技、产业、文化、生态等比较优势的变化,使之产生越来越明显的放大效应和增值效应。比如,潜在的资源能量加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能量,“沉睡的宝贝”进一步动起来、活起来,矿业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据2024年甘肃省矿业权出让项目推介会的消息,2022年以来,通过公开竞争方式推动矿业权出让常态化,全省累计出让矿业权458宗,形成出让收益472亿元;已出让的矿业权,将拉动后续投资700亿元以上,预计增加工业产值2000亿元。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例,目前全省已经探明的储量排在全国第6位,2023年煤炭产量比3年前翻了近一番。
三是带来融合发展之变。兰洽会以对外开放窗口的功能,强化了区域发展的融入效应和粘合效应,不断拉近甘肃与国内外的时空距离。由此去看,地区之间、城市圈和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和互动关系更为紧密,更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参加兰洽会的宾客一年比一年增加,而且外国人的面孔越来越多。这背后,传递出各方谋求交流合作、实现互动发展的强烈信息。从兰洽会引资情况看,第28届项目签约额突破5000亿元,第29届项目签约额近6000亿元。
四是带来要素循环之变。在兰洽会的助力助推下,我们看到大棋局里生产要素的组合,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都更加有利于甘肃的开放和发展,也更加有利于甘肃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贡献。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甘肃的土特产越来越卖出了好价钱,独具特色的产业加速成长,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也意味着,甘肃经济更大程度融入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也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
五是带来市场主体之变。市场主体多不多、活不活,是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的鲜明标志,只有市场主体多了、活了,经济发展才有血肉、有筋骨、有生机。在兰洽会的催化带动下,无论是内生的市场主体,还是外引的市场主体,在甘肃都有着诸多积极变化。有一个大的数据是,“十四五”以来,全省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59家,这是非常来之不易的。再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5亿元,增长10.6%,其中税收收入为698.5亿元,增长19.9%,而非税收入为304.9亿元,下降6.1%,从这“一升一降”的比较之中,可见市场主体贡献度的明显变化。
六是带来政策平台之变。近年来,兰洽会招商引资的一个趋势是,项目相对向产业园区集中。由此,也从大面上推动了要素向园区集约、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兰州新区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坚持先行先试,持续改革创新,致力招大引强,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19个国家级新区前列。同时,块状经济形态初见端倪,全省集中打造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酒泉经开区已成为我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七是带来开放意识之变。兰洽会所带来的,是可见可及的“物”的变化,也是可感可喜的“人”的变化。这种“人”的变化,就是各级干部在抓发展、谋发展、推发展上,视野变得开阔了,主动意识增强了,思路方法拓展了,比拼状态明显了。像酒泉市玉门市,曾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但也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石油资源逐渐枯竭,产能断崖式下降,他们大抓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连续四年入围“西部百强县市”,在《环球时报》社主办的“第四届环球城市招商引资推介大会”上,获评“2024最具投资吸引力县(市)”。
三、兰洽会牵引甘肃发展新精彩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对甘肃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持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在这一进程中,放大兰洽会的节会效应,对持续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意义重大,需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特别是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一是更大力度牵引奋进之气。包括甘肃在内的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随着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西部地区将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甘肃而言,作为生态屏障、能源基地、战略通道、开放枢纽、文化高地的特殊功能定位日益清晰,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只要保持定力、充满自信、乘势而上,必然会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不断赢得新的发展优势。这是区域发展应有的底气和志气。
二是更大力度牵引产业提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把发挥自身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把守住“老赛道”和开辟“新赛道”结合起来,加快省城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对兰州新区这个全省产业发展的“领头羊”,要让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更加彰显,以产业扩容升级创造新的“黄金十年”。二是坚持“产、城、人”共生共融,引导各市州继续走好因区化发展的路子,聚合人力物力财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三是聚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这方面,可以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淘宝式”挖掘和清单化梳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四是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内涵底蕴和时代价值,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五是持续做好资源能源开发文章,推进新能源强省建设,搞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大资源勘探和合作开发,让“天上”、地上、地下的宝贝更加闪亮发光。六是用好“双碳”机遇,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探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放大甘肃的绿色价值。
三是更大力度牵引融合发展。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为契机,激活“点”“线”“面”“边”,进一步促进区域融合、城乡融合、省际融合。从激活“点”的角度说,需要加快释放“中心带动、多点开花”的集聚辐射效应。大“点”与小“点”都要突破,特别是承上启下的县城建设,既要看重城市建设的气质,更要看重产业发展的素质,通过产业来吸引农村人口集聚,遏制县域人口外流的空心化。从激活“线”“面”的角度说,需要加快释放“交通先行、快速连接”的基础支撑效应。促进区域融合关键在打破快速交通瓶颈,这方面值得高兴的是兰张三四线高铁、兰州至合作铁路、平凉至庆阳的铁路都在建设中,“高铁上的甘肃”未来可期。从激活“边”的角度说,需要加快释放“既要招手、更要握手”的省际合作效应。对于国家战略涉度甘肃省的兰西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相邻市县,包括其他有条件的省际相邻县之间,可以通过跨省空间协同、共建产业因区的方式,提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水平。
四是更大力度牵引多向开放。始终在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审视自身,在提高开放水平上聚焦聚力这样几个方面。其一,持续做实已经初具功能的开放平台,包括陆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其二,促进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加大国外市场对接,让更多的甘肃产品走出去,也把更多的国外产品运进来。其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拓展跨境电商业务范围。其四,借鉴自贸试验区和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的开放经验,有针对性地发展服务贸易。其五,千方百计打通北向国际物流通道,也就是利用与蒙古国接壤的65.018公里边境线,促进马鬃山口岸尽快复关和延伸开发,把与蒙古国的贸易培植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其六,适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加强各级干部的外经外贸培训,开展外贸形势及政策业务培训活动,涵养世界眼光,增强开放思维,提高运用政策的能力水平。
五是更大力度牵引环境优化,只有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看不见的手”扣“看得见的手”相得益彰,才能最大程度催化甘肃省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形成与东中部地区“同台竞技”的良性发展效应。这里面,有“四个意识”特别重要。一是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从省到市、县各级,包括乡镇一级,都应着力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本领,更加注重培育、引进和壮大市场主体,形成大抓市场主体的良好导向。二是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要求,让服务企业、服务投资、服务企业家成为各级干部的“职责标配”,持续打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营商环境。三是树立强烈的改革意识,从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实际出发,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对条件成熟的企业,引导支持上市融资,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四是树立强烈的承接意识,在招大引强上进行集中突破,像当年郑州引进富士康、合肥引进京东方那样,促成一批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利长远的重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