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牵头10家央企成立下一代互联网创新联合体;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共同牵头组建的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据报道,今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启动第三批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央企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步伐有所加快。
从2019年起,国资委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组织央企探索组建创新联合体,将其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据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央企已牵头建设了24个创新联合体,与民企、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年来,央企创新联合体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扩大,已经从第一、二批的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金属材料等领域,扩展到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与工程等更多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创新联合体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有效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中国电科发起的“央企核心电子元器件创新联合体”成功研制出碳化硅功率芯片,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电驱控制系统国产化应用,实现了国内龙头车企批量商用。由中国石油、中国华能共同牵头成立的CCUS创新联合体,针对CCUS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成了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示范项目。
国资央企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理应围绕国之所需,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面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时,央企可以凭借人才队伍强大、资金实力雄厚等优势,在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且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攻关上,持续投入资源,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9%,在总投资中占比超过37%。2024年国有资本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比例达到83%,2022年、2023年央企连续两年研发投入超过万亿元。
与此同时,央企对上下游企业具有强劲的辐射带动作用,具备联结科技与产业的能力,能够通过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和应用场景,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共同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更多产业技术创新活力。
创新组织模式仅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联合体组建之后,如何催生新的“化合反应”、产生新效能和新成果。这要求创新联合体深度融合、紧密合作,避免出现龙头企业话语权过大、成果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联合体应以市场机制为纽带,以自愿互利为原则,领军企业应发挥牵头作用,扩大资源开放共享,有效组织产学研各方力量融通;政府部门应系统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严把创新联合体布局建设的顶层设计关,提供多元化政策支持及相应监管,不缺位也不越位。
期待各类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不断出现,充分激发广大企业的创新动能和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