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2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使儿童友好要求在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和社会政策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到2035年,100个左右城市将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多行业和多代际的交叉融合,这也成为中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创新要义。以学科维度为例,过往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和儿童心理学等方面。当前亟须更多学科的参与,并鼓励交叉融合,以进一步丰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内涵。如从社会学角度看,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涉及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调整,应强调儿童的参与权,鼓励儿童在城市事务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人文地理学则关注这一建设过程中的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塑,城市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多地考虑儿童的视角;经济学方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投资,虽然短期内可能增加财政支出,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人口和人才的吸引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这个多学科交叉的过程中,“人—地—学”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城市发展往往将人视为被动的使用者,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强调儿童作为主动参与者的角色。地理空间不再仅仅是物理环境,而是融入了社会、文化和教育等多重属性。学科也不再局限于个别领域,而是呈现出跨学科融合和整合的趋势,这不仅丰富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也为实践提供了更全面、更务实的指导。
中国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体现了一种革新的“人—地—学”关系。这一理念要求我们以多学科交叉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将儿童的需求和权益置于核心地位。这种转变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将推动城市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迈进。为此,本期刊发了2篇相关文章,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和推进这一重要议题。
作者简介:史路引,童联萌儿童友好发展中心主任。刘志军,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