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正视跨境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挑战,是香港进出口贸易行业在数字经济时代以变求存的必然选择。通过比较分析亚太地区三个跨境电子商务重要节点城市——新加坡、深圳、东京发现,对于香港而言,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不仅需要重视企业的主体作用,更需要把握国内外贸易发展大势积极打造成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文章提出香港要与大型平台合作开发更全面更综合的“电子商务助推包”等支持型工具、充分对接国内供应链体系、尝试形成“数据规则”方面的差异化优势等对策建议,以期为香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重塑贸易新格局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新格局;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
【中图分类号】 F749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4.04.004
【编 者 按】
基于大调研、深调研的研究报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学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在学术期刊蓬勃兴盛的景象之下,研究报告在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得到充分重视。有鉴于此,为进一步推动本刊新文风建设,本期特刊发此研究报告。
引言
香港面积狭小,天然资源匮乏,但其凭借与全球通商,扮演“买全球、卖全球”的中介角色,成功发展了进出口贸易。过去20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占香港GDP的20%~25%,提供60万~80万个就业岗位,对香港经济贡献卓著[1]。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无论是将香港本地不同行业进行横向比较,还是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进行比较,香港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性以及区域影响力近年来在逐渐下降。在2000年,贸易及物流业①是香港最大的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香港GDP的23.6%(彼时金融业的增加值仅占香港GDP的12.8%)。在2000—2005年期间,贸易及物流业的发展达到巅峰,其产业增加值对香港GDP的贡献是金融业的两倍[2]。但从2013年开始,贸易及物流业的产业增加值在香港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并在2020年被金融业反超。贸易及物流业的就业数据也反映了这一趋势。2000—2014年,贸易及物流业就业人口为75万~80万,占总就业人数的23%~24%。2021年,贸易及物流业的就业人口降至60.6万,占总就业人数的16.5%[3]。2022年底,香港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创1954年以来最大跌幅,对香港进出口贸易发展敲响了警钟[4]。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旧国际秩序交替,欧美市场疲弱,外部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变化对香港影响巨大。香港贸易发展局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出口指数显示,“多个主要市场出现经济增长放缓及/或衰退的风险,已成为最多出口商关注的主要问题”[5]。但在相同的国际环境下,得益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新加坡和深圳等城市在贸易方面得到显著提升。这表明,在数字经济时代,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的贸易模式,不仅能够带动整个贸易链条变化,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变量。香港业界和特区政府应意识到:变化和冲击带来危机,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要抓住当前发展机遇,提升进出口贸易竞争力。
2023年2月2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民建联议员连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香港中华进出口商会共同发布《把握跨境电商机遇,拓展贸易新格局》研究报告,提出若干政策建议,呼吁特区政府将推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巩固香港国际经贸中心的战略部署。由于报告篇幅有限,许多有价值的观察和论点未能详述。作为该报告的课题组成员之一,笔者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以下跨境电商枢纽城市案例,更全面地呈现相关研究结论。
一、 案例选取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商枢纽城市数量众多。大约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传统电子商务开始发展流行,一些城市借助区位优势、产业集群、头部企业等有利因素成长为电商网络的重要节点。比如,美国东北部的纽约、西南部的洛杉矶,中部的芝加哥、中南部的达拉斯和西北部的西雅图;而在中国,有北京、青岛、重庆、成都、郑州、上海、宁波、杭州、福州、泉州、长沙、广州、深圳、东莞等城市[6-7]。2018年以后,一大批新兴的电商功能节点城市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挤入赛道”,主要包括北美洲的斯塔福德、萨瓦纳和孟菲斯[8-9],亚洲的新加坡、天津、南京、泉州、黄石、威海、菏泽,中东的阿布扎比和迪拜,非洲的拉各斯,欧洲的列日以及南美洲的弗洛里亚诺波利斯。跨境电子商务不仅仅是传统贸易依托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优先升级供应链而产生的新兴对外贸易模式,跨境电子商务引发跨国商务活动、跨境金融、跨境数字贸易等系列变革和创新,使它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成为构筑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依据以下标准筛选出三类对香港而言具有镜鉴意义的研究对象。
第一,与香港具有相似性且能反映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案例,如新加坡。新加坡在地理位置、商贸基础和资本条件上与香港相近,近年来又经历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高潮,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成为东南亚地区跨境电商枢纽城市。
第二,自身亮点突出的案例,如新加坡和深圳。这两座城市分别担任中国企业出海的承接地和始发地的角色,连接各自区域内的多个跨境电商网络节点。
第三,基本条件优越但发展相对滞后的案例,如东京。东京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并不顺利,在该领域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东京与香港有诸多相似性,总结分析东京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有助于香港更清晰认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过程的曲折性,以更客观的态度鉴往知来。
二、 案例一: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地理位置优越,但国土面积狭小(734.3平方千米)、人口密度高(总人口591.76万人),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内部市场决定了新加坡对外贸易驱动型的发展格局。假如香港只能借鉴一个城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经验,这个城市当属新加坡。
(一)新加坡电子商务相关行业概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中转站,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通信便捷,习惯网络购物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高达73%[10]。近年来,新加坡电商市场快速发展,数据分析公司全球数据(GlobalData)预计,到2025年,新加坡电商市场规模将达10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2%[11];根据数据统计和分析平台Statista的资料,2020年新加坡电子商务市场总盈利32.4亿美元,在2023年上涨至43.4亿美元,预计将于2024年达到50.3亿美元。此后,这一增长趋势有望再保持五年,并在2029年时达到84亿美元[12]。新加坡跨境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得益于多方面因素,其中,传统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良好和政策支持;新兴因素包括东南亚地区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企业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积极寻求海外市场。此外,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便开始推动国内传统商贸的电子化发展,这一举措为其承接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需求打下了基础。近年来,新加坡积极参与制定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规则,进一步推动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新加坡发展电商的基础优势
1. 地理位置
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地处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成为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海上贸易枢纽。
2. 基础设施
新加坡基础设施发达,交通、电力等传统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均位于世界前列。作为国际交通枢纽,新加坡连接世界600多个港口,主要物流公司如联邦快递(FedEx)、优比速(UPS)、敦豪(DHL),以及多家知名的履行中心如货胜(Allsome)、白盒子(WhiteBox)、优包裹(uParcel)等均在此设立总部,为商家提供全方位服务。在通信基础设施方面,固定宽带网速中位数达239Mbps,居全球前列;有新加坡政府官员曾预计,在2025年新加坡将发展海上5G移动网络能力,实现全境5G信号覆盖[13]。
新加坡重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可对接全球的多种支付工具的支付生态,提升跨境支付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在支付网络上,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The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Innovation Hub,以下简称BISIH)新加坡中心创建Nexus概念②,通过连接多个国内即时支付系统(Instant Payment Systems,以下简称IPS)的方式改善跨境支付的成本、速度、准入和透明度。2023年3月, BISIH新加坡中心宣布,已经使用Nexus模型成功连接了欧元体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IPS。这意味着,三者之间的跨境支付效率将会得到极大提高。2024年7月,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中央银行联合国际清算银行宣布,已完成Nexus项目计划第三阶段的综合蓝图,准备迈入下一阶段,实现各国即时支付系统的无缝连接[14]。Nexus项目的实施将改变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支付方式,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在支付方式上,2018年,新加坡推出了全球首个统一的、可支持27个支付平台的二维条形码——SGQR码③。SGQR码支持应用工具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持实时支付,如PayNow;支持电子钱包支付,如NETSPay、 Grabpay;还支持信用卡支付,如维萨(Visa)、日本信用局(JCB)。对于商家和消费者来说,只需一个SGQR码即可完成收付款。
3.营商环境
新加坡是全球营商环境最友好的经济体之一。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在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二;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人人机会平等》《2018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改革以创造就业》《2019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 促进改革》《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新加坡连续四年在全球营商环境经济体排名中位列第二④。目前,新加坡已签署了27个自由贸易协定⑤,加上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区域电商枢纽。
4.政策扶持
2018年,新加坡政府推出《数字经济行动框架》(Digital Economy Framework for Action)⑥,并强调未来数字化发展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经济的供需关系和企业的分销渠道模式。为此,新加坡政府在资金、技术、信息、税收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在税收优惠上,新加坡政府实施创业免税计划,企业营收的第一个10万美元的应课税收入可享受75%的免税,第二个10万美元应课税收入可享受50%的免税。此外,针对初涉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中小企业起步难的问题,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 Singapore)主导开发帮助企业拓展电子商务功能的电子商务助推包(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
(三)亮点借鉴
1.自身优势与外部需求有效结合
新加坡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自身优势与外部需求有效结合,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1)打造区域服务中心
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开启了大规模商用进程,从那时起,新加坡政府就致力于推广发展电子商务,并将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现“打造面向全球一流服务中心”愿景目标的重要途径。尽管当时电子商务销售额在许多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已被许多专业领域视为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机会[15]。新加坡政府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加上商界的积极响应,逐步取得了包括传统企业业务电子化在内的多方面进步[16]。由此可见,在跨境电子商务概念兴起之前,新加坡就已经实现电子商务领域的高速、充分的发展。后来跨境电子商务崛起,尤其是中国企业借机出海,早已在相关产业领域有一定基础的新加坡便顺势“接住”了这一发展机遇。现在看来,若新加坡是在看到跨境电子商务崛起后才打算依靠“堆政策”来获取跨境电商枢纽的地位,则未必能够成功。
(2)顺应东南亚地区“互联网+”的发展热潮
新加坡成为东南亚跨境电商枢纽,不仅得益于其所在的东南亚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还顺应了东南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从全球范围上看,近年来东南亚的数字市场增长最快,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网约车、网络购物,这些消费习惯加速了互联网在东南亚地区的普及。东南亚互联网用户数2017年时只有2亿,到2020年就翻番达到4亿。谷歌、淡马锡和贝恩咨询合作发布的报告《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显示,201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规模仅为320亿美元,到了2020年已达105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东南亚互联网经济规模将达3090亿美元,相当于2020年的3倍⑦。在东南亚地区“互联网+”发展热潮影响下,“互联网+”新型消费业态不断培育壮大,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相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加坡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3)中国企业出海发展如火如荼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国门,特别是在东南亚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加坡因其地理位置和文化上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并逐渐发展为东南亚电商枢纽。2015年,阿里巴巴以20亿美元收购了东南亚电商巨头来赞达(Lazada),2018年又追加20亿美元投资。2020年,阿里巴巴以84亿元人民币收购了新加坡安生保险大厦50%的股权,并将其作为来赞达公司的总部大楼[17]。来赞达的主要竞争对手虾皮也与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紧密合作。2017年,虾皮的母公司冬海集团(Sea Limited)上市,腾讯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占股39.7%[18]。据路透社报道,希音公司(SHEIN)于2022年初将控股主体变更为新加坡公司[19]。同年10月,中国商务部和新加坡签署了《关于电子商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旨在加强两国在物流、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合作。除了电商领域的中国企业外,游戏和视频领域的中国企业也在新加坡设立了基地。2022年,腾讯、米哈游、莉莉丝三家游戏公司推出面向海外市场的游戏品牌,并选择在新加坡设立公司。抖音和爱奇艺的海外总部也设在新加坡。
峰瑞资本(Frees Fund)合伙人陈石认为,中国企业将东南亚作为出海“前哨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东南亚的生态友好。东南亚有6.8亿人口,其中华人数量多达3300万,占全球华人华侨的四分之三。大量华人的存在意味着“华人生态”,使得中国企业在这里创业相对容易;二是开拓东南亚市场可以为企业团队带来“二次出海红利”。在东南亚市场取得成功后,中国企业再进军其他市场会更有优势。[20]例如,虾皮公司在东南亚市场取得成功后,迅速拓展至拉美市场和欧洲市场。借助在新加坡或其他东南亚市场积累的经验,寻找国际流量市场新的增长渠道和机会,已经成为中国出海企业抓住国际市J5q4ntRFbOUyOv6TuGagOD4cXUp8s9iszEd5fbXe0JM=场红利的关注重点,展示了企业二次出海的红利。
2.精准且务实的针对性措施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大量既精准又务实的措施支持和激励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继续建设数字基础设施,鼓励更多企业采用数字解决方案、强化数字能力建设,继续发展供应链能力,建设安全、可信的数字环境,为企业提高网络安全保护,加强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数字连接,等。其中,本文认为,参与制定数据规则和主导开发电子商务助推包是两项对香港最具参考价值的政策举措。
(1)参与制定数据规则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2022年4月发布《加强在印太地区的数字通联:欧盟的机遇》研究报告,报告提出全球数字经济正在迅速成为国际竞技场,而竞争的焦点在于数据规则制定。事实上,为维护其自身的先发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制定上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加坡、智利、新西兰于2020年6月共同签署的《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以下简称DEPA),旨在为跨境数据贸易和电子商务发展建立更符合缔约国实际的国际规则框架,这标志着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订立进入专项条约的共建共治时代,推动了数字贸易国际规则的多元发展。2021年11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该协定,并于2022年8月对接DEPA工作组。
相较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下简称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简称CPTPP)等全面自由贸易协定,DEPA更加聚焦促进数字贸易和数据经济的发展,对发展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在内的电子商务相关产业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DEPA包含16个模块,涵盖商业和贸易便利化、数字产品处理、数据问题、商业和消费者信任、新兴趋势和技术、创新与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合作和数字包容性等主题,内容更加灵活务实。由于DEPA是模块式协议,申请国家可以只加入其中某个或某几个模块,因此能在关键领域迅速形成一致规则和规范,避免了漫长的正式贸易谈判。参与DEPA规则制定为新加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争取了规则优势,这种规则优势的价值在未来可能会超越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财税补贴等传统优势。
(2)主导开发电子商务助推包
由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主导开发的电子商务助推包帮助包括零售商在内的企业通过拓展电子商务功能来改变商业模式,使经营渠道、配资方式和收入来源多样化,使企业获得更好发展。这些电子商务助推包有以下若干突出特点。
首先,电子商务助推包的开发机构是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由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⑧和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⑨合并而成,属于政府法定机构。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的创立目标是通过提供财政援助(赠款、税收优惠、贷款和保险)和非财政援助(商业工具包、人才吸引和发展计划等)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发展。
其次,电子商务助推包的直接受益方是企业。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与业界保持密切合作,以提升企业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方式,促进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贸易和创业中心。与此同时,作为国家标准的制定和认证机构,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的另一重要使命是加强对产品质量和标准方面的监管,增进国际市场对新加坡产品和服务的信任[21]。
最后,电子商务助推包以扶持性政策和财税优惠为主,帮助企业获得数字化发展能力。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注重开发各种商业扶持计划,涵盖品牌与市场、业务培植、创新与生产力、质量与标准等多个领域[22],其中包括多项电商企业扶持计划。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加坡便利用这些计划加速境内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随着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崛起,在2015—2020年期间,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与数家主流电商平台合作,推出多款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助推包。以下是其中几项主要计划。
一是专门为本地中小零售商提供的电子商务助推包——新加坡电子商务计划(Singapore E-Commerce Programme)。符合资质要求的零售商可以与指定的四个电子商务平台(亚马逊新加坡、来赞达、雨果和虾皮)中的任意一个进行合作,在网上发布和销售企业产品,扩大企业在新加坡市场的影响力。符合条件的零售商最长可在6个月内获得一次性豁免90%符合条件费用(最高9000新元)的优惠[23]。表1梳理和比较了在新加坡电子商务计划中不同电商平台的合作条件。
二是如果中小企业有意拓展海外零售业务,则可以申请多渠道电子贸易平台计划(Multichannel Ecommerce Platform Programme)。该计划可以帮助具有较少或没有向海外出口产品经验的零售商,利用多种数据渠道提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能力。另外,符合资格的企业还将获得一次性资助,资助金额为相关扶持计划费用的70%,资助时间为期一年[25]。
三是提高数字营销能力,有意向提高品牌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无论是否拓展跨境业务,都可以选择电子商务助推包——数字市场计划(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 Digital Marketing Programme)[26]。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香港已有类似新加坡的电子商务助推包。2024年7月,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宣布在“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下增设“电商易”项目[27]。该项目以香港电商企业为资助对象,以100万港元为资助上限,适用地域包括国内市场以及与香港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体市场。然而,与新加坡政府主导开发的电子商务助推包相比,“电商易”本质上属于政府产业基金扶持项目,其着力点仅在于资金补贴,企业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所需的技术支持、人员培训、信息渠道拓展等方面,仍需要自行解决。从这个角度看,香港还需要向新加坡借鉴学习。
三、 案例二:深圳
如上文所述,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能够快速崛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好地承接了中国企业的出海潮。在国内企业借助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出海的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有很多,但深圳是唯一一个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0亿、年增速达70%的城市。深圳毗邻香港,其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和趋势将不可避免地对香港产生巨大影响。
(一)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领域中处于重要且领先的地位
深圳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领域居于非常重要且领先的位置。从2015年至2024年,国务院相继在全国不同省市批复设立了16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圳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一,自2016年获批设立以来,经过7年探索实践,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电商枢纽城市。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报告2021:洞悉中国消费者,全球增长引擎》披露,中国的跨境电商交易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5%;深圳作为我国1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排名第一的城市,拥有全国近40%的跨境电商卖家和80%的跨境平台、服务商[28]。目前,深圳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数量超过15万家,在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来赞达、易贝(eBay)等平台上,有近一半中国卖家来自深圳;深圳卖家数量占亚马逊平台中国卖家的三分之一[29]。众多海外电商平台纷纷在深圳建立中国总部,如来赞达、虾皮,以及非洲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朱米亚(Jumia)。
(二)创新力度较大的跨境电商发展措施
从《中国跨境电商报告》《中国城市跨境电商发展报告》《中国跨境电商服务行业趋势报告》等相关报告可见,全国性或地区性电商枢纽城市包括而不限于北京、青岛、重庆、成都、郑州、上海、宁波、杭州、长沙、广州、深圳、福州、泉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在发展跨境电商方面的措施已经逐渐趋同,例如吸引各类跨境电商平台服务商主体落户、提升跨境电商通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引导企业优化海外仓布局等。相比较而言,深圳的措施创新力度更大。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设立电商综合试验区,在用地指标、传统及新型基建方面予以保障。强化企业跨区域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新兴市场本地化经营水平,打造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
第二,以数字赋能方式完善监管体系,创新管理制度,减轻企业行政负担。
第三,探索建立跨境电商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开展跨境电商信用建设及信用评级业务。
第四,支持企业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跨境电商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对完成上市融资企业按照现行政策予以奖励。
第五,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进博会溢出效应,组织开展行业峰会、企业沙龙等多种形式的跨境电商行业交流对接活动,促进跨境电商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第六,为符合资格条件的企业和从业者个人给予一定额度的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等政策优惠。
(三)优势突出
深圳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其遭遇行业“灰犀牛”之后能够迅速做出调整的产业韧性和创新能力上。
回顾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以2021年9月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⑩为界,可以分为“野蛮生长”的早期阶段和逐渐走向规范化经营的现阶段。早在2006年左右,深圳华强北有一群年轻人利用深圳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优势,将产品销售到国外并赚得第一桶金,逐步形成了出口跨境电子商务的雏形。到了2008年,以这一方式创业谋生的人群已达到一定规模。在跨境电商圈被称为“华南城四少”(赛维时代、傲基科技、通拓科技、有棵树)和“阪田五虎”(蓝思科技、泽汇科技、宝视佳、公狼科技、拣蛋网)的企业多创立于这一时期。2015年,A股市场出现了跨境电商板块,这个“闷声赚大钱”的商务发展模式用了将近10年时间站到了聚光灯下。之后随着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高速发展,2019年以后,一些企业开始树立品牌意识、专利意识,通过在海外注册商标、专利使售卖的产品不再是“白牌”,而是带有品牌商标。一些知名销售商纷纷走向资本市场,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消费习惯被强化,深圳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进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期。
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问题和风险,如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电商“操纵评论”“刷单”“违规账号关联”等不合规的操作。2021年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是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所谓“封号”,即对存在知识产权风险、客户投诉等问题的产品,亚马逊平台可能直接采取暂停店铺销售及资金冻结等措施。2021年4至8月,亚马逊对平台商家掀起了史上最严厉的一波“封号潮”。据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受影响程度严重的平台商家约占11%,这11%的平台商家中70%~80%的是深圳企业,且是大卖家[30]。截至2021年7月底,亚马逊平台累计对逾5万家中国卖家实施了“封号”惩罚;店铺和品牌被封禁,账号的资金和货物也被冻结,被暂停销售的中国商家的年总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此次封禁已造成行业损失金额预估逾千亿元人民币[31]。
2021年的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对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影响重大,很多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开始讨论此次冲击是否伤及产业根本、深圳的优势是否仍旧存在、在规范化经营的新时代深圳跨境电商能否继续领跑。业界普遍认为,通过此次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深圳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必须认真考虑转变——无论是从卖家的运营方式,还是从本土化跨境电商生态服务来说,一个重视合规的良性行业氛围,对于深圳电子商务相关行业长久、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此外,虽然经历了“封号”事件的冲击,但深圳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优势依然存在。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上下游产业链相对完善,科技产业人才密集,电子商务相关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地方政府支持力度大。事实上,在2021年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以后,深圳很快从工商、税务、知识产权、执法、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合力统筹来为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并就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做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的调整。
第一,重视合规。正视跨境企业仍旧高度依赖亚马逊、贝宝(PayPal)、脸书(Facebook)、谷歌等平台流量的发展现实,树立业务合规意识,不触碰平台红线。加大对企业海外合规经营的指导和培训,支持商协会开展境外平台规则和出口目的国法规培训。
第二,开拓新渠道。在速卖通、购物趣(Wish)、易贝、来赞达、虾皮、朱米亚等海外平台分散资源布局,降低风险。
第三,拓展直达消费者商业运营模式(Direct to Consumers,以下简称DTC)。随着DTC商业运营模式的建设和拓展,涌现了一批DTC商业运营服务机构,如Shopify、Shopyy、Xshop、Shoplazza,其中Xshop、Shoplazza等深圳本地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企业销售份额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占有率。
第四,加强海外仓建设。跨境物流体系搭建难度大,即使是阿里旗下的速卖通在海外深耕多年,也较难与亚马逊相比,没有自建物流,平台竞争力明显弱化。因此,深圳企业开始尝试借助政府引导基金、国企产业投资基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强海外仓乃至产业园区的建设。
为了促进跨境企业发展,深圳市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政策。2021年8月5日,深圳市商务局组织开展2021年度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事项申报工作,支持中国(深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内实力雄厚的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支持措施包括通过独立网站销售拓展海外市场、提升数字化水平、建设海外仓提供综合服务等。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深圳市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深圳力争到2025年初步建成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届时,深圳的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超过千亿元,市场主体数量、营收规模、税收贡献等将领先全国,新增跨境电商上市企业将达5~10家,年出口额超过亿元的跨境电商品牌不少于50个,企业建设运营的海外仓面积将超过350万平方米[32]。
(四)对香港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香港卖家原本涉足了深圳跨境电商的起步阶段,但却在后续发展中逐渐淡出,只留下香港的物流企业继续参与国内的跨境电子商务业务,这不免为一种遗憾。事实上,在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兴起之初,香港一些卖家就已经入驻亚马逊平台,并以代发货模式(Dropshipping)进行交易(图1)。具体来说,香港卖家自身并不生产产品,也没有库存,只是在亚马逊平台或企业网站上做营销。欧美消费者从香港卖家网店订购产品之后,香港卖家会委托深圳供货商直接发货给欧美消费者。港深之间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早期培育了不少深圳厂家和电商企业。这些厂家和电商企业会在亚马逊平台上做推广,成为第一代跨境电商主体。
然而,经过多年发展,从深圳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市场份额来看,香港卖家基本已经被国内卖家取代。简单来说,门槛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倒手买卖”使香港很难长时间保持市场发展优势。早期的跨境电商卖家采用的销售模式较为初级:在亚马逊平台的网店里展示商品图片,一旦有顾客下单,就去阿里巴巴平台拿货配货,赚取中间差价。这一操作不需要理解市场和用户,只要精通如何买量就能够经营运转。国内卖家一旦从香港同行习得“销售套路”,凭借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和熟悉,很快就能整合供应链,进行低价扩张。由此一来,国内卖家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优胜于香港卖家。因此,香港想要重新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有所作为,既有必要考虑培育拥有产品开发能力的本土品牌,也应当依靠香港优势和创新能力提升本地电商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本文不在此赘述。
四、 案例三:东京
东京与香港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基础设施发达、营商环境优良。东京是日本最大的城市和交通枢纽,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日本最重要的电商网络节点。但由于日本电子商务相关行业发展相对迟滞,东京在国际电商网络中的直接影响力无法与新加坡、深圳等城市媲美。
(一)原有商业基础
就发展电子商务来说,东京,乃至整个日本具有领先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商业基础。
第一, 日本经济发展程度高,消费能力强。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21年7月发布的报告数据,日本互联网普及率接近90%,人均GDP为44585美元,购买力强[33]。
第二, 日本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日本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网络、移动网络的覆盖率,网速都足以支撑电子商务服务。另外,日本是全球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北海道、冲绳等岛屿之外,其他地区基本可实现次日达配送。
第三, 营商环境总体良好,传统进出口贸易发达,其在金融、法律、检验检疫、航运服务等方面培育的专业服务体系可以为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所用。虽然日本基本没有专门出台扶持发展电子商务的相关政策,但作为发达的出口外向型经济体,日本具备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所需的基本商业要素。
(二)日本电子商务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迟滞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2亿的发达经济体,日本的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绝对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位于前列。但若以渗透率指标进行衡量,日本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相对迟滞,在全球跨境电商网络中的中心度不高。因此,作为日本最重要电商网络节点的东京始终未能在跨境电商领域中媲美新加坡。
作为世界发达经济体,单就规模而言,日本电子商务相关行业体量不容小觑。从表2可见,日本电商市场规模在全球排名第五,仅次于中美英韩。2021年,日本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328亿美元,远大于近年来增长迅速的南亚地区最大电商市场印度(453亿美元)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电商市场印度尼西亚(373亿美元)。
然而,电商市场规模相同的经济体,其电商渗透率不一定相同。同样是一千多亿美元的电商市场规模水平,韩国的电商渗透率31.55%,为世界之冠;而日本的电商渗透率仅为13.12%,不仅与香港(12.43%)大致处于同一水平,明显低于新加坡(16.17%),且不足中国的(28.53%)的一半。当然,发达经济体在电商渗透率上表现平平的不只日本(表3)。若分别以电商渗透率“超过25%”“15%~25%”“15%以下”作为划分标准,可以发现,日本的电商渗透率处于15%以下,在同一水平里,还有挪威、芬兰、法国、西班牙、新西兰等国家(表4)。
(三)未能迅速发展的原因
关于渗透率的成因,可以综合参考海通国际、格隆汇等专业机构的意见,即造成不同经济体电商渗透率不同(即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主要有物流条件、线下零售竞争、人口结构等三个方面。而日本在每一个方面均存在一些不利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因素,即便该因素对于本地社会发展来说未必是负面的。
第一, 物流的速率和价格。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基础设施包括物流方式和支付工具。在支付工具上,流畅的在线支付有利于电商用户的转化,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物流的效率和价格对于一个市场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则更为重要。一般来说,电商渗透率高的国家和地区,其快递市场往往与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联系度更紧密。众多的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为卖家提供了便捷的送货服务(2~3日送达)及低廉的价格,且成本不断下降。在这方面,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价格方面甚至优于最早兴起电子商务的北美地区。由于日本当前65岁以上人口高达3640万,接近日本总人口的30%[34],缺少青壮年劳动力是日本物流配送成本、快递运营成本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线下零售的发达程度。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日本遍布各地的实体店购物体验创造了令人满意的购物体验。大量商品种类和数量齐全的日本线下实体店,相较于线上购物,购物更便捷,服务标准也更高更人性化。日本有相当比例的女性在婚后便不再参与职场,线下购物平台成为她们重要的社交场所,线下购物成为一种刚需。从商家角度来看,日本电子商务货源渠道大部分依赖进口,相比实体店并没有太大价格优势,在服务体验上更是弱于成熟的线下市场。与此同时,日本实体店的租金“亲民”,商家还能享受国家补贴;反观日本电子商务企业,不仅要接受与实体店一样的严格监管,而且几乎不能享受到任何补贴。总体来说,商家开网店的动力不大。
第三, 目标市场的人口结构。理解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人口是最基础的数据,必须予以关切。一般而言,相较于中老年人,年轻人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更高。截至2021年底,印度的人口数量有14.08亿,平均年龄只有28.4岁;印度尼西亚人口数量有2.74亿,平均年龄28岁;越南有将近1亿人口,平均年龄32岁;菲律宾人口数量为1.2亿,平均年龄24岁[35-36]。这些国家正处在人口红利最佳阶段,纵使人均消费能力仍很低,海量年轻人旺盛的消费欲和当地落后的线下零售服务之间的落差推动着电子商务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快速发展。而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日本,拥有世界一流的线下零售服务,相对来说,自然对发展电子商务热情较弱。
另外,日本的电子商务业务主要以进口贸易为主,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而对日本出海企业的服务需求并不显著。在功能上,日本既不同于服务于中国出海企业的跨境电商基地——深圳,也不同于因其可以辐射整个东南亚地区而受到中国出海企业青睐的新加坡。因此,日本在全球电商网络中的中心度并不高,而作为日本最重要电商网络节点的东京自然也没能成为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电商枢纽城市。
五、 经验总结、趋势研判与对策建议
201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城市纷纷结合自身特点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作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有的已经取得耀眼的成就,有的正在某个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也有个别发展不尽如人意。下文从三个方面总结案例城市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经验,并对香港特区政府和商会(协会)提出相关建议。
(一)经验总结
1. 新加坡将自身优势与中国企业出海趋势有效结合,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电商枢纽。
(1)素有建设亚太地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计划,已经培育多年的电子商务业务成为日后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
(2)新加坡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契合东南亚地区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部分;
(3)顺应趋势、利用既有优势,辐射东南亚市场,承接中国企业的出海需求;
(4)制定有针对性且务实的扶持政策。
2. 深圳是中国境内最大跨境电商枢纽和出海基地。
(1)跨境电子商务已经从草创阶段过渡发展到规范阶段,重视合规是跨境电商企业生存前提;
(2)适应行业领域变革,开拓更多平台渠道,发展DTC模式垂直电商;
(3)发挥整体供应链优势,从“白牌”、贴牌走向品牌。
3. 日本跨境电子商务体量大但发展慢,前景有限。
(1) 传统零售时代累积下来的优势并不必然助力电子商务相关行业的发展;
(2) 仅有内需,难以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商枢纽;
(3) 长期看,人口结构决定了产业形态。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消费文化的不同,其电子商务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从全球电商网络里的一个偏远、孤立的节点至重要枢纽,它们之间存在无数个可能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不断产生和消失,理论上来说,这些不断生灭的支撑点之间可以存在着无数条可能的实践路径,但未必存在某种必然成功的经典模式。对于有意愿发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和城市来说,关键在于懂得利用自身优势满足外部需求。
(二)发展阶段与发展趋势研判
对香港来说,如果只发展服务本地市场及国内市场的进口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大概率会面临与东京类似的难题。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而言,如果香港与广深等城市不能形成有效协同,那么可能会面临更加被动的发展局面。香港要想涉足出口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在发展进程中几乎不可能绕开企业出海基地深圳和与深圳业务联动密切的新加坡。这两座电商枢纽城市当前所处在的业务发展阶段,香港在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时尤其需要注意。此外,全球跨境电子商务正在加速走向成熟,其间所显现的某些发展趋势,也是香港所必须予以重视的。
1. 发展阶段
(1)草创阶段——规范化发展
2021年的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给跨境电子商务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合规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企业在全球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布局需要更加专业化。有从业者认为,2022年是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分水岭,电子商务相关行业自此进入规范化发展的2.0时代[37]。这也意味着,今后香港跨境电商国际枢纽城市建设需要强调在更加合规的前提下起步。
(2)迅速扩张阶段——局部调整
总体来看,过去十年是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高歌猛进的十年。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某些布局的调整正在发生。过去数年间,新冠疫情等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叠加,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例如,被称为“A股跨境电子商务第一股”的“跨境通”, 2020年,由于全球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跨境通的业绩暴雷,其核心业务中的“帕拓逊”完成出售、“环球易购”被申请破产清算。2022年5月,因连续两年亏损,跨境通一度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特别处理,股票简称由“跨境通”变更为“*ST 跨境”。虽然跨境通在当年很快摘帽,但跨境电商赛道的拥挤和内卷,使其仍举步维艰。这一案例并非个别企业的困局,事实上,当前电子商务相关行业投融资市场的增长速度整体都在放缓[38]。因此,香港跨境电商企业选择“进场”的时机必须谨慎斟酌。
(3)综合枢纽主导阶段——功能节点增多
随着相关基础设施、产业集群、消费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成熟,只有综合枢纽城市才能在跨境电商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因物流中转、品牌培育、供应链集成等单项功能突出而发展成为重要节点的城市不断增多,这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成趋势。除了与香港更为相似的综合枢纽城市,还有美国的斯塔福德、萨瓦纳、孟菲斯,比利时的列日,中国的威海、曹县等单一功能节点城市,它们是新兴势力的代表。这一方面说明了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门槛在降低,对于城市来说,只要发挥某一两项优势就可能带来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城市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例如威海正在通过推进与韩国仁川共同实施“四港联动”和“日韩—威海—欧亚东西双通道海铁公多式联运”计划,吸引更多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将欧美和香港的分拨中心迁至威海。换言之,香港仍具有明显的新兴市场特征,易受外部影响冲击,如何与加速崛起的周边大小电商节点城市进行良性竞合,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是香港打造成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枢纽城市的必答题。
2.发展趋势
(1)渠道多元化
传统进出口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规模较大,代理、分销体系复杂,物流耗时较长等原因,难以为分散的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相对廉价且及时的零售服务。因此,“带货”“海淘”等跨境电商的雏形很早就已出现,并在后来逐步发展为以电商平台为主要渠道的跨境电商模式。虽然以亚马逊、阿里速卖通、易贝为代表的一线平台占有大量市场份额,但就发展趋势来看,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寡头垄断的可能性并不大。以来赞达、虾皮、朱米亚为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正在崛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商平台也不同。因此,顺应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和自身特点,在多元化渠道中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渠道才是最重要的。
(2)由“流量+配货”模式向“品牌+供应链”模式转变
从跨境电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依靠发图、买流量获客,继而拿货、配货,搞同质化竞争的时代终将过去。2021年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将依靠“流量+配货”运营模式的企业淘汰后,新一轮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机会,很可能会留给依靠“自有品牌+供应链”运营模式的企业选手。能够携带自主品牌与制造能力进场的企业,才有能力进行产品开发和创新,也更有意愿和能力理解用户,进一步完善最前端的综合服务。而“品牌+供应链”的运营模式,也更有利于DTC商家发挥自身优势。
DTC商业运营模式是卖家脱离跨境电商平台、自主建设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运营模式。DTC商业运营模式具有独立域名、网站和经营权,DTC商家可以自行对接物流、仓储、支付等平台,实现全链条经营。DTC商业运营模式具有经营灵活,不受第三方平台规则限制,可以实现数据安全和增值等优势,是突破电商平台“卡脖子”、发展独立自主的跨境电商业务的重要途径。
(三)对策建议
1.重视企业主体作用
行业的腾飞不仅需要积累一定的基础,也需要制定未来的规划。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普及,助力提升本地企业电商运营能力,为此后发展跨境电商打下了良好基础。2015年以后,跨境电子商务在全球开始流行,中国企业借助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出海的需求逐渐增多,其溢出效应意外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东南亚跨境电商枢纽。由此可见,任何商业潮流的发端在于企业,发展主力也是企业。政府需要重视企业的主体作用,才能助力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2.强调政府的统筹与保障作用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以及有效需求不足、老龄化及社会预期偏弱等内部问题,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数字政策办公室,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境数据安全流动,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如何消除外部贸易壁垒,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离不开政府的统筹与保障。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而言,政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甚至直接帮扶引导、上门服务。但是各地政府的措施有趋同倾向,以往奏效的一些措施,未来也许会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采取多样化措施,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
除了传统项目外,香港特区政府和业界(商会、协会)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与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开发更全面更综合的“电子商务助推包”等支持型工具。依托数字政策办公室,联合香港重点引进企业——多点DMALL等平台,以推动香港零售业全面数字化为目标,提供覆盖全渠道、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和精准的市场分析,助力企业制定科学的经营策略。
第二,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来说,培育本地企业品牌是提升产品销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品牌效应的影响下,企业产品销量不断上升,对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要求更高。除了少数不需要批量生产产品(如产品是以纯手工制造为卖点的工艺品)的企业以外,大部分出口跨境电商企业都将面临如何扩大生产规模的难题。综合考虑香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政府和业界需要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对接国内供应链体系,更好地拥抱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第三,形成“数据规则”方面的差异化优势。除了积极寻求加入RCEP外,香港还可以主动对接DEPA、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进一步服务和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此外,香港需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积极发挥在国际贸易法律、仲裁方面的专业服务优势,找准不同数字贸易规则的衔接点,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要求的“香港方案”,打造相对于国内电商枢纽的规则优势和相对于新加坡等国外电商枢纽的市场优势,更好地发挥对外窗口作用。
参考文献:
[1] 香港特区政府贸发局:《香港进出口贸易业概况》[DB/OL],2022年11月4日,https://research.hktdc.com/tc/article/MzEzODkxODY0,访问日期:2023年3月3日。
[2]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香港经济的四个主要行业》[DB/OL],2022年12月,https://www.censtatd.gov.hk/tc/EIndexbySubject.html?pcode=FA100099&scode=80,访问日期:2023年2月28日。
[3] 同[2]。
[4] 黄欣:《港2022年12月出口暴跌29% 创逾68年最大跌幅》[DB/OL],2023年1月6日,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B8%AF2022%E5%B9%B412%E6%9C%88%E5%87%BA%E5%8F%A3%E6%9A%B4%E8%B7%8C29-%E5%89%B5%E9%80%BE68%E5%B9%B4%E6%9C%80%E5%A4%A7%E8%B7%8C
%E5%B9%85-144724686.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6日。
[5] 杨翠丽、杜宏康:《2022年第四季香港贸发局出口指数》[DB/OL],2022年12月15日,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MTI0NTA0Njk2Nw,访问日期:2023年5月6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1)》[DB/OL],2022年11月16日, 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wgk/gkbnjg/202211/20221103368045.shtml,访问日期:2023年2月28日。
[7] 腾讯网:《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DB/OL],2021年7月23日,https://new.qq.com/rain/a/20210723A0DWJ500,访问日期:2022年12月28日。
[8] 美新物流:《北美多式联运:世界最具竞争力是如何炼成的》[DB/OL],2022年9月5日,https://www.ikjzd.com/articles/1566668589579870210,访问日期:2023年3月3日。
[9] AMZ123:《亚马逊将在美国东海岸建设供应链中心,明年下半年投入运营》[EB/OL],2021年11月10日,http://www.wuliujia2018.com/html/98691.html?id=98691,访问日期:2023年5月11日。
[10] Nox聚星:《出海东南亚:新加坡电商市场现状及网红营销特点》[DB/OL],2022年9月22日,https://www.ikjzd.com/articles/1572490953207046146,访问日期:2023年3月7日。
[11] DNY123:《2025年新加坡电商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DB/OL],2021年1月13日,https://www.dny123.com/thread-10167.html,访问日期:2023年2月5日。
[12] Statista: “Revenue of the e-commerce market in Singapore from 2020 to 2029(in billion U.S. dollars)” (DB/OL), May 29, 2024, accessed June 26, 2024, https://www.statista.com/forecasts/1334047/e-commerce-revenue-singapore.
[13] 尹云芳:《我国有可能提前实现5G网络覆盖全岛目标》[DB/OL],2022年3月25日,https://www.zaobao.com/news/singapore/story20220325-1255732,访问日期:2023年3月7日。
[14] 吕爱丽:《新马泰菲及印度 两年后落实单一连接即时跨境支付》[DB/OL],2024年7月1日,https://www.zaobao.com.sg/finance/singapore/story20240701-4018487,访问日期:2024年8月7日。
[15] Chan Busli and Hawamdeh Suliman, “The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in Singapor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Initiatives” [J],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8(3): 278-288.
[16] 同[15]。
[17] Ellie:《阿里巴巴海外“安家”:84亿新加坡买楼,与世界500强做邻居》[DB/OL],2020年5月7日,https://www.chinaventure.com.cn/news/112-20200507-354657.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7日。
[18] 同[15]。
[19]《「SHEIN」控股主体已改为新加坡,创始人或已成新加坡永久居民》[DB/OL],2022年2月17日finance.sina.com.cn/jjxw/2022-02-17/doc-ikyamrna1240023.shtml,访问日期:2024年8月7日。
[20] 亿邦动力:《峰瑞资本陈石:出海东南亚 不能只用UV和PV来理解用户》[DB/OL],2022年8月3日,https://m.ebrun.com/494507.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3日。
[21] “About Enterprise Singapore”[DB/OL], accessed April 22, 2023, https://www.enterprisesg.gov.sg/about-us/overview.
[22] “How We Can Help” [DB/OL], accessed April 5, 2023, https://www.imda.gov.sg/disg/How-We-Can-Help/grow-your-business?categories=&profiles=.
[23] “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 - Singapore E-Commerce”[DB/OL], June, 2020, accessed March 6, 2023, Programmehttps://www.imda.gov.sg/disg/Programmes/2020/06/E-Commerce-Booster-Package---Singapore-E-Commerce-Programme.
[24] Loud Kitchen Singapore, “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Which is the Best Platform?” [DB/OL], May 1, 2022, accessed April 12, 2023, https://theloudkitchen.com/ecommerce-booster-package-singapore/.
[25] “Multichannel E-Commerce Platform (MEP) Programme” [DB/OL], March, 2022, accessed March 18, 2023, https://www.sirs.edu.sg/digital-programmes/e-commerce-programmes/mepp.
[26] “E-Commerce Booster Package - Digital Marketing Programme” [DB/OL], June, 2020, accessed April 1, 2023, https://www.imda.gov.sg/disg/Programmes/2020/06/E-Commerce-Booster-Package---Digital-Marketing-Programme.
[27] 中新社:《香港特区政府推“电商易” 支援港企拓展内地电商市场》[DB/OL],2024年7月15日,http://www.chinanews.com.cn/dwq/2024/07-15/10251807.shtml,访问日期:2024年8月7日。
[28] 轩慧:《中国(深圳)跨境电商展览会9月将在深圳举行》[DB/OL], 2021年7月5日 ,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1/07/05/64213b1b85664f94992fa2cba30f9e99.html,访问日期:2024年7月25日。
[29] 吴亚男:《跨境电商成深圳外贸重要动能 上半年进出口规模增幅达130%》[N],《深圳特区报》2024年8月3日第A01版。
[30] 唐维:《2.0时代,深圳跨境电商能否继续领跑?》[DB/OL],2022年5月13日,http://www.jwview.com/jingwei/html/05-13/482555.shtml,访问日期:2023年4月6日。
[31] 马吉:《中国电商被封号,可以起诉亚马逊么?》[DB/OL],2021年9月21日, https://finance.sina.cn/2021-09-22/detail-iktzscyx5420308.d.html,访问日期:2024年7月26日。
[32] 深圳市商务局:《深圳市推动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DB/OL],2022年10月26日,https://commerce.sz.gov.cn/xxgk/zcfgjzcjd/zcfg/content/post_10194106.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6日。
[33] AMZ123:《日本跨境电商平台分析报告》[DB/OL],2024年6月5日,https://www.amz123.com/ask/1kq8T5gZ,访问日期:2024年7月27日。
[34] 南博一:《日总务省:日本总人口连续12年减少,65岁以上人口占三成》[DB/OL],2023年4月14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97200,访问日期:2023年4月30日。
[35] 网易理财网:《世界各国人口总数统计》[DB/OL],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overview/g_population_total.html,访问日期:2024年7月26日。
[36] 财金M平方:《世界—人口数》[DB/OL],https://sc.macromicro.me/collections/33/global-population/386/global-population,访问日期:2023年1月6日。
[37] 同[30]。
[38] 何佳:《2022年中国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全国电商行业投融资市场放缓》[DB/OL],2022年4月20日,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20420-d6dd028b.html,访问日期:2023年3月6日。
注释:
①本文参照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的分类标准,贸易及物流业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②跨境支付计划(Nexus Project)由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新加坡中心提出,该计划通过连接全球多个国内即时支付系统来提高跨境支付的效率、便利性和安全性。
③SGQR是新加坡于2018年推出的全球首个统一付款二维条码,目前支持新加坡元等国际主流货币之间的电子支付、转账和汇款服务。
④营商环境系列报告以及相关数据由作者通过世界银行集团(网址:https://archive.doingbusiness.org/zh/reports)官方网站获取。
⑤根据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官方网站(网址:https://www.mti.gov.sg/Trade/Free-Trade-Agreements)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6日,新加坡已签署了27个自由贸易协定。
⑥新加坡政府于2018年推出《数字经济行动框架》,由通信媒体发展局发布。框架以数字基础设施、政策规则与标准、研究与创新、人才这四方面为助推器,以加速(加速已有产业数字化)、竞争(培育新的数字生态系统提高竞争力)、转型(发展下一代数字产业作为增长引擎)为战略优先领域,以成为一个有着持续自我重塑能力的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体为目标。
⑦谷歌、淡马锡、贝恩咨询:《2021年东南亚数字经济报告》(e-Conomy SEA 2021)[R],2021年12月21日,https://www.vzkoo.com/document/71e32956825a4fd69538d6d549ac628d.html,访问日期:2024年8月1日。
⑧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新加坡贸易发展局。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隶属于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旨在帮助新加坡企业在海外发展业务。2018年4月1日,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与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合并,成立新加坡企业发展局。
⑨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成立于2002年4月,前身为生产力和标准委员会。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不仅是新加坡政府贸易和工业部下属的法定机构,也是新加坡国家标准和一致性机构。作为企业发展的中介桥梁,标准、生产力和创新委员会旨在帮助企业提升在新加坡市场的竞争力。
⑩2021年9月发生的亚马逊电商封号事件,涉及约1000家企业,5万多个账号,预估损失超过千亿元,其中电商账户被冻结金额从数千万美元至数亿美元不等。其中有约600个中国品牌的销售权限被关闭,涉及这些品牌的约3000个卖家账号,包括消费电子、日用、家居和运动品类商品。根据亚马逊提供的理由,此次事件主要由商家的违规操作引起。
11海通国际:《全球电商(101)——各市场特点及主要选手简介》[DB/OL],2022年10月19日,http://pg.jrj.com.cn/acc/Res/CN_RES/INDUS/2022/10/19/f73d1365-d95b-487d-8e60-ff2be32293e4.pdf,访问日期:2023年2月17日。
作者简介:张骏(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樊睿,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主任。
责任编辑: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