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解读】
归隐未必真闲适,今天我们一起来读王维的《归嵩山作》,看看这首写归隐的五言律诗如何拥有“两副面孔”。
归嵩山,指王维在嵩山隐居期间曾短暂地宦游东都洛阳,这首诗写的是离开洛阳回嵩山。初踏归途,诗人坐着马车缓缓前行,青川带着两岸丛生的草木形成绿带,一直延伸向远方;河水仿佛懂得他的心意,安静舒缓地流淌,苍茫暮色中,准备回巢的鸟儿也同诗人结伴而归。快接近嵩山时,只见一座荒城正对古老的渡口,落日余晖洒满了秋山。最后终于回到嵩山脚下的居所,诗人进门后把那柴门轻轻关上。整首诗似乎描述了诗人从洛阳归嵩山的完整过程,然而其中的深意,读者很容易被诗人瞒过。
事实上,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变化,都藏在描摹沿途景物的不同笔调中。首联和颔联那清川长薄、缓缓马车,以及懂人心意的归鸟,说明他刚踏上归途时,心情舒畅悠然;从颈联开始,笔调却有了很大变化,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以密集的意象渲染出一幅凄凉的秋山荒城古渡图,传达诗人快要接近嵩山时反而生出了孤寂、惆怅和郁闷之情。这是为什么呢?嵩山离东都洛阳不远,王维选择隐居于此,原本打算一边悠游散心,一边又能及时获知朝廷动向。此次宦游,正因为王维看到张九龄做宰相后,朝廷大力推贤任能,心中重燃报国之志,于是去洛阳献诗给张九龄,希望能重回仕途。所以此次归嵩山,诗人心理上虽感到轻松惬意,但越是快到家,离洛阳越远,便越担心此行的愿望能否达成,张九龄会不会赏识自己。倘若不被启用,就这样隐居终老吗?最后回到隐居之所,关上柴门的瞬间,诗人才释然。这一路从愉悦到落寞,再到冲淡平和,全靠描摹景物时调整不同的笔调来暗自呈现,在有意无意间,写尽人情物性,使这首诗拥有了“两副面孔”,耐人咀嚼。(王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