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虽小,作用甚大。“牙”字也一样,看上去似乎不太起眼,却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意义和用法。
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牙”出现在金文当中,其字形像上下臼齿相咬合的样子。后经篆书、隶书,再到楷书,逐渐变得不那么象形了。
一般认为,“牙”最初的意思是“大牙”,也就是“臼齿、槽牙”。许慎《说文解字》:“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有人认为,“牡”在这里表示“壮、大”的意思,“牡齿”就是“大牙”。
“牙”跟“齿”一般是有区别的:“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也就是说,前面的门牙叫“齿”,后面的大牙叫“牙”,二者分工明确。《左传·隐公五年》:“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皮革、牙齿、骨角和毛羽不能用来制作军事器物。《后汉书·华佗传》:“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是说这个人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门齿和槽牙完整且结实。在这里,“齿”和“牙”同样也是各有所指。
“牙”有时特指象牙。古代有各种象牙制品,比如象牙工艺品、器皿、印章等。南朝宋鲍照《代淮南王》诗二首之一:“琉璃药碗牙作盘。”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印章》:“其私印用牙,始于宋时。”不过,今天,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加工、买卖象牙制品是违法的。
那么,古文中常常出现的“牙旗”是用象牙做的旗帜吗?确切地说,牙旗是古代天子或将军立于军营前的大旗,因旗竿上饰有象牙而得名。东汉张衡《东京赋》:“牙旗缤纷。”陆游《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别都王气半空紫,大将牙旗三丈黄。”“牙”也可以作为“牙旗”的简称。西晋潘岳《关中诗》:“高牙乃建。”将军的大旗高高地树起。牙旗以象牙为饰,彰显了其尊贵地位。中国古代,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行政体系中,牙旗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古时行军扎营,主帅或主将帐前竖起牙旗作为军门,称为“牙门”。此处之“牙”,也指爪牙之“牙”,由动物最具攻击力之身体部位,引申而为王之军将。《后汉书·袁绍传》:“麹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军中长官住所称为“牙”。《晋书·张轨传》:“引师出振武,夜有二枭鸣于牙中。”军中长官居住的内城称为“牙城”。《资治通鉴·唐纪》:“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此外,军中长官的住宅称为“牙宅”,军中的中下级军官称为“牙将”,卫队称为“牙队”,卫兵则称为“牙兵”等等。后来,战场上的“牙”或“牙门”发展成指官署或作为办事机构的泛称,表示这样的意思时,后来多写作“衙”。《资治通鉴·唐纪》:“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此处,“南牙”指宰相,“北门”指羽林诸将。
由指牙齿,“牙”进一步还能指形状像牙齿的东西。《礼记·玉藻》:“佩玉有冲牙。”“冲牙”是佩玉的一种部件,悬在中央的下端,形状像牙齿,活动时发出声音。西晋潘岳《藉田赋》中“冲牙铮鎗”一句,描写的就是这种美妙的声音。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檐牙高啄”,则是形容阿房宫的飞檐如牙齿般排列,像鸟嘴一样向高处啄着。
“牙”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咬,因此,当它用来表示行为动作,就是“咬”的意思。《战国策·秦策三》:“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只要丢下一块骨头,所有的狗都会跳起来互相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起了争夺的意念。西汉扬雄《太玄经》中的“两虎相牙”,指两头老虎互相撕咬。
古时,居于买卖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叫作“牙人”,不同时期也称为“牙行、牙郎、牙子、牙侩、牙纪、牙商”等。在这种情况下,“牙”表示“交互”的含义,是由上下牙齿互动而发展出来的意思。《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与牙人算清了账目,收拾起程。”《旧唐书·安禄山传》:“(禄山)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六蕃语”指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互市”指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兄弟张顺,他却如今自在江州做卖鱼牙子。”
“牙”可以作为部首使用。不过,现在包含“牙”的汉字,大多是在读音上跟“牙”接近,而在意义方面跟“牙”没有什么关联,比如邪、鸦、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