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在敌,必审知之,然后能避实而击虚。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或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我为实;或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玄之又玄,令不可测,乖其所之,诱之无不来,动之无不从者,深知虚实之妙而巧投之也。
玄之又玄:深奥到了极点。玄,玄妙,深奥。
乖:违背,背离。
敌人的虚实问题,我们必须确切查明,然后才能做到避实而击虚。我们的虚实问题,最主要的是能够误敌。或者将虚伪装为实;或者将实伪装为虚;或者将虚伪装得更虚,使敌人发生怀疑,误认为我是实;或者将实伪装得更实,使敌人发生怀疑,误认为我是虚。虚实变化深奥到极点,使敌人无法捉摸,使它的行动方向错误,引诱它,它一定上钩;我方动,敌方也从之而动,这就是深知虚实变化的奥妙而能巧妙运用。
“虚实”是古代兵法的一个重要命题。唐太宗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足见其重要性。对这一作战原则最好的概括无过于“批亢捣虚”四个字,简明扼要。
“捣虚”之“虚”,要具备两个条件,既是敌人虚弱之处同时又是关乎要害之处。虚弱而非要害,纵然击之,但对全局不发生作用;要害而非虚弱,即使击之,但难以打下来,反而对自己不利。必须同孙膑“围魏救赵”、奇袭大梁那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批亢捣虚”这一原则,千百年来被无数兵学家研讨发挥,不断丰富跟发展。他们指出:敌人的疲劳、饥饿、混乱、恐惧、分散、犹豫等都是虚的表现。汉高祖七年(200),韩王信反叛,刘邦亲自领兵讨伐。军队到达晋阳时,听说韩王信与匈奴勾结,想要合力攻打汉军,刘邦大怒,于是派人出使匈奴。匈奴人藏起强壮的士兵和肥硕的牛马,只留下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和瘦小羸弱的牲畜给汉使看。先后有十几位汉使到来,回去复命时都说可以攻打匈奴。刘邦派刘敬再次出使匈奴,刘敬返回后报告说:“在两国相互攻击的时候,应该尽量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这次我出使匈奴,却只看到一些瘦小羸弱的牲畜以及年老体弱的士兵,他们这么做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却埋伏奇兵以争取胜利。我认为不可以攻打匈奴。”这便是对“批亢捣虚”的具体应用。
(以上选自吴如嵩主编《中国兵法名言选编》,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