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习近平《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释义】
天下的祸患,最难以处理的是表面上平安无事,其实却潜伏着不可预测的隐忧。任由事情发展,而不采取相应措施,恐怕就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解读】
这句话出自北宋苏轼的《晁错论》。对于晁错之死,世人皆认为其忠而见诛,为他感到冤枉,而苏轼在《晁错论》首段提出,晁错被杀是他咎由自取。文中指出,自古建立大功业的人,不但要有杰出的才能,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居安思危的大局观,而晁错不具备这些素质。在七国叛乱的时候,他不自己担起最危险的建议,昼夜练兵,做好防守准备,为天下承担这场灾难,而是想让景帝亲自带兵出征,把皇帝置于最危险的地方,他自己却留守京城。晁错不能提前预测到七国的叛乱,在没有任何预测的情况下,直接去削藩,引起事端,却没有勇气承担,是他自己的行为导致了自己被杀。
贞观年间,唐太宗与大臣多次谈到居安思危的问题。名臣魏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君王位居高位,处于天地至尊的位置,如果做不到享受安逸的同时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提倡节约,就像是砍断树根却要树木生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流水不断一样。太宗接受魏徵的劝诫,执政期间常思国家危难,善始善终,所以在贞观一朝,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史称“贞观之治”。
太宗君臣的远见,却没有让唐朝后来的君王有所警醒。玄宗继位之初,还能做到君臣同心、励精图治,使大唐威名远扬,万邦来朝,然而天宝年间,唐玄宗骄傲自满,懈怠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臣,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安史之乱历经八年,虽最终被平定,但唐朝元气大伤,此后社会积弊日盛,从此一蹶不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安史之乱时说,唐玄宗自认为天下太平,想不到会有后患,尽情享受耳目声色,还夸耀从古以来所有的帝王都不如他富贵,想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却不知道安禄山这样的大盗就在身边,早有了觊觎皇位的居心,以至于叛乱发生,皇帝匆促逃亡,百姓生灵涂炭。君王崇尚奢华还以奢华示人,这足以召来窃国大盗。司马光借此警告后世统治者:一定要做到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谦虚谨慎、戒奢从俭的作风,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往往在于安于太平,忽视存在的问题或者对存在的问题懈怠处理,不能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