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虽大,好战必亡

2024-08-21 00:00:00王杰
月读 2024年8期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

—习近平《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

(2015年4月21日)

【释义】

国家纵然强大,乐兵好战也必定灭亡。

【解读】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发表题为《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 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时,引用了这句名言。

这句话的出处,是号称中国古代“兵法之源”的《司马法》。它原为西周时有关军礼、军法的汇集,战国中期,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司马兵法》,于是将齐国名将司马穰苴阐发之辞也附于其中,便形成了后来的《司马法》。《司马法》在我国军事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军事思想的源头,并且一直被奉为权威的军事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书中的一些战略战术,也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遗憾的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兵书大部分都散佚了,如今仅残存五篇。

更具体的出处,是《司马法》的《仁本》篇。《仁本》是《司马法》的第一篇,讲述的是战争的原则问题,其核心思想,就是战争要贯穿以仁为本的原则,《仁本》提出“以战止战”的安邦大略,既反对轻战,又反对忘战。篇中写道“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辩证分析了慎战与备战的关系。仁义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发动战争的目的上,也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战略战术上,比如不能在对方遭受瘟疫、饥荒时用兵,比如对伤病的俘虏应当给予及时救治等。总之,战争是不得已之时采取的手段。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战争也不可麻痹大意:天下虽然太平,安恬忘战则必有危险。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春蒐秋狝”(春秋两季以打猎方式进行军事演习),“所以不忘战也”。

世界风云变幻,和平前路维艰。往昔,积贫积弱之华夏,备受侵略之害、战乱之苦、生存之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力倡民生为本,和平为贵,发展为先。我们不怕战争,不畏强权。圆中国梦,走复兴路,唯有发展。

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侵略别国、扩张势力,妄图称霸世界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历史规律。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穷兵黩武、侵略扩张的基因,也不会把自己经历的痛苦强加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也懂得跨越国际秩序中的“修昔底德陷阱”。主张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追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是现代中国的“世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