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网络文学的网络属性,分析网络文学及其出版活动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体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多样性,因为数字技术的基因,网络文学能够反映数码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现实,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是大众自发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劳动者的关注点和群体心理,作为流行文化能够对社会产生强大影响;网络文学以丰富的实践,尤其是对网络文明经验的书写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而民间自发的读者评论则和专业学者的研究一同从内容解读和理论建构等角度构建着网络文学独立的评价体系,推动了批评的民主化。当下围绕网络文学的出版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秩序,包括数字化出版、实体化出版和跨媒介出版,具有各自的特色、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其中,跨媒介出版对作品进行不同形式的改编表达,能够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作品多维度的价值,也能促进不同媒介相互融合与创新,是数字媒体时代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出版的参与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读者需求及网络文学生态的自身特点,在创造丰富的跨媒介内容、个性化推荐和定制、构建读者社群等方面多维度发挥优秀作品的作用,促进网络文学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出版;数字媒体;流行文化;跨媒介;网络文学生态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228-04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终端设备的更新迭代,网络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作为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群体内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多样性。网络文学的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地域,年龄、兴趣、专长各有不同,丰富了网文形式和内容,丰富的创作成果又提供了被阐释解读和再次参与创作的空间,激发了网络文学的社交属性。网络文学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结识朋友,抒发观点,相互探讨或辩论。以上种种都塑造了网络文学的流行文化属性,而流行文化属性又反过来作用于网络文学的发展,对其产生了难以避免的影响。
我国网络文学最早的形式为BBS论坛网友的自主发帖,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专门的网文平台相继诞生,如2001年的“龙的天空”,同时一些综合性的论坛、社区以及商业网站,如“天涯社区”也为网络文学创作提供了空间[1]。
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许多平台的商业模式已经比较成熟,平台内部领域更加细分,特点更加突出,为创作者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网络文学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引起了传统出版机构的注意。《第一次亲密接触》纸质书销量高达80多万册;漓江出版社、朝华出版社于2004年底与起点中文网建立合作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参与到网络文学的出版中来[2]……这些都见证了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机构顺应时代的合作发展。而当下大量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以及网络文学与游戏、动漫、有声读物、周边等的跨媒介、跨领域合作,都昭示着网络文学的勃勃生机。
如今,随着数字媒体形态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和出版活动的多个环节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梳理网络文学作为影响力深厚的流行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出版方介入网络文学传播的重要意义,探索围绕网络文学开展出版活动的实现路径,对出版活动利用技术之便,跟上时代步伐,创造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具有指导意义。
数字媒体的便捷性降低了文学阅读和写作的成本,从而为网络文学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基础教育的推广也为阅读和写作创造了文化条件,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到网络文学生态中来。来自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各种文化背景的作者的网文创作和读者的评论互动,必然反映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自身的观念和境遇,活跃的网络文学生态丰富着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外延。
(一)网络文学以多种形式反映现实世界,表达现实关切
网络文学诞生于数字媒体技术,从基因上来讲和数字时代就是同构的。文化学者倪湛舸认为,“幻想类的、非现实主义的文学,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主体构建、集体组织、全球范围的劳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处在一个崩溃和重建的节点,这种环环相扣的大危机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没有办法回应的,因为它与正在坍塌的那些建构是同构的”[3]。
网络文学作品受到网络上各种元素的影响,如游戏的升级打怪策略在网文中变成了升级流的故事线[4],赛博朋克风格的网络文学通常会设定一个高科技与低生活品质并存的世界,可能包含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黑客文化、企业控制、社会阶层分化等核心元素,并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和探讨,构建出一个充满科幻色彩和反思意味的世界。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技术创造出了文艺新变[5]。
互联网作为网络文学最初发表和传播的载体,提供了自由创作、作者和读者同时在场和交流互动的空间。网络文学并非单一、静止的文本,在作品连载和传播的过程中,作者和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彼此产生影响,粉丝生产的同人作品也会丰富作品的内涵[6],使网文创作成为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谈论网络文学的意义,其实关注的是以文本为核心,跨越了时间、空间,从虚拟世界延伸至现实世界的庞大文学生态场域。
网络文学参与者,即作者和读者的多样性决定了其表现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促使网文市场走向领域的细分。网文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生活背景,拥有各自擅长的知识和熟悉的生活,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表现熟悉的世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记录,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和人生。
读者参与是网络文学生态的重要一环,读者的选择影响着作者的创作,点击率、读者评论等形式直观体现着读者对作品的关注和选择,作者也能迅速收到反馈。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作者与读者处于同一时空,可能关注着同样的社会热点,受到时代情绪的影响,并将其带入作品创作和评论中。由此,网文作者和读者共同建立了沟通现实世界和网文世界的桥梁。
许多网文作品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关注。“中国网络文学既是人类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又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结出的新果实,并深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面向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时代主题。”[7]
而即使是不直接反映现实世界的玄幻、仙侠、古代题材的作品,也有可能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和人情人性的理解,与当代社会形成呼应,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网文中的“世界末日”“生存游戏”题材的无限流作品,超越了对个体的关注,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都上升到了对时代境遇的抽象思考,从而促进人们思考现实世界的制度、道德、人性,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
(二)网络文学是劳动者的文学
大众化的网络文学[8]读者群体庞大,具有地域分布广泛、年龄和教育程度跨度大的特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因5G等信息传输技术及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网络文学和读者大众完成了相互选择。
网文平台的评论区和论坛,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作者和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都增强了网络文学的社交属性,让读者感受到归属感和参与感,也赋予了网络文学作为流行文化的强大力量。
倪湛舸在谈论作为流行文化的美剧《饥饿游戏》时提出,“流行文化是属于劳动阶级的文化,它站在劳动者这边,就像凯特妮丝看穿了都城的虚伪那样,流行文化也往往能一眼看穿权力的本质,指出社会的症结所在”[9]。网络文学作为普罗大众自主选择、深度参与的文化形式,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其中具有突破性思想的作品也不在少数,除去这些具有引领作用的作品,能积极响应新思想、破除旧成见、反映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更是多见。即使其中有盲目从众、讨好读者的因素,但其仍能在社会的变革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网络文学对文学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当下网络文学作为通俗文学呈现的主要形态,所涉及的主题、题材、技巧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充分展现了网文作者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写作上的探索。不管这种努力是出于对写作的自发追求,还是市场推动的结果,都使网络文学具有了更多可被解读和批评的空间。
与纯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主题和叙事形式上都更加自由,虽然在资本介入和读者固有审美观念的影响下,也有很多思想观念低俗陈旧、故事结构老套的作品被传播,但是网络文学自由、创造性的底色一直存在,富有表达欲的网民仍会源源不断地加入创作者的队伍,这正是网络文学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力量。
“2018年后,网络文学类型出现了迭代升级的趋势,网络文学创作呈现‘反套路’、元素融合等‘去类型化’趋势……‘网生代’成为当下网络文学新变的主要动力。他们在网络文学现场进行集体性的身份书写,由此,网络文明新经验取代印刷时代的文学经验进入网络文学,构筑新的时间和空间,勾连新的虚拟与现实、人类和非人类、欲望与反思的关系。”[10]
相比传统经典作品的固定、独立、封闭、模范,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所专注的却是“流动的”“自由的”“大众的”“开放的”“叛逆的”“无序的”互联网上的“烟火人间”[11]。如果从作品的深度、影响力和原创性的角度考虑,网络文学在读者、专业学者和出版等文化机构的参与下自然会形成与传统不同的经典化过程,并与传统文学领域进行有益互动,相互促进。
当下许多大学设置了网文研究机构,对相关文本和产业进行专业研究,而野生的、自发的读者评论在网文研究中也具有重要地位。读者评论与作品同样诞生于互联网,基因相似,在推动创作发展的同时,读者批评也推动着批评的发展,向旧有的美学和文化资本秩序发起挑战。读者评论虽然在形式上比较松散自由、不成系统,甚至只是简短的几句话或者几个词,但其中不乏一针见血的洞见。而且读者往往对作品怀有专业学者没有的深厚感情,可能会围绕文本进行更加细致的解读和探索。
相比专业学者的声音,网文作者更愿意关注其他作者的写作经验和读者的评论反馈。随着网文研究的推进,专业学者也更加关注网络文学的自身特性,“网生一代”学者提出了“数码人工环境”的概念,强调网络文学的新媒介属性,为网络文学独立的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12]。
网络文学出版包括数字化出版(网络出版)、实体化出版(纸质出版)与跨媒介出版[13]。
网络是网络文学的原生地,网络出版准入门槛低,及时性、活跃程度高,体现了多元价值,不断向中下游产业链传送着新生力量。
鉴于我国出版体制强调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国有主导地位,纸质出版对作品的要求更多且更高。传统出版单位利用品牌优势、编辑力量、营销渠道,可以在选题策划、作品质量等方面给作者提供帮助,提升作品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维度的读者,参与营造良性的网文市场。
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出版主要包括影视、游戏、动漫、有声书等形式的改编,其丰富了作品的呈现形式,拓宽了传播渠道,能够提升作品知名度,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跨媒介改编能够发挥不同媒介的优势,体现作品多维度的价值,也能促进不同媒介相互融合与创新,是数字媒体时代必然的发展方向。例如,将网络文学改编为VR(虚拟现实技术)游戏,可以将网络文学中的场景、人物以三维形式呈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故事中的世界,自由地探索虚拟环境,与角色互动,甚至影响故事的发展。
网络文学诞生于数字媒体,给文学领域带来了诸多变化,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自身以及围绕它所展开的文化产业也势必迎来新的变化。
(一)更丰富的跨媒介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网络文学的跨媒介出版内容更加丰富。比如当下发展迅速的竖屏短剧,其依赖高速的信息传输及智能手机的普及,但是核心创意内容的生产也不容忽视,网文海量的内容资源可以为其提供丰富选择。
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电子书、有声书等形式外,还可以开发更具互动性和沉浸感的跨媒介内容,如VR动画、互动影视等。跨媒介叙事的灵魂是故事的延展,在保留原始故事背景和角色的基础上添加新事件和新角色,能加深受众与原始故事间的情感联结,而核心故事对故事能否具有长久生命力至关重要[14]。网络文学在跨媒介改编方面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文本内容的持续创造,保持值得挖掘的文本价值这个核心优势。
(二)个性化推荐和定制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出版方通过分析读者的阅读习惯、兴趣爱好等信息,为读者推荐更加符合其需求的内容,帮助作品获取更多潜在读者。
个性化推荐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个性化定制,即为不同读者量身定制角色和故事情节,或者让读者参与到故事进程中来,读者的不同选择会触发不同的故事走向,得到不同的结局。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自然语言生成能力可以帮助作者拓宽视野,提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写作的效率,再加上网络文学流动性和实时性的底色,个性化定制将不难实现。
(三)以作品为渠道打造读者社群
在网络文学场域中,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都习惯保持高度的互动,在社交中表达自我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场所’是他们生活中非常真实的一部分,可以满足他们的社交和情感需求。”[15]
传统的出版活动依赖读者为知识付费,但当获取知识甚至免费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时,出版方除了要丰富作品内容及表现形式,还应该抓住消费者愿意为服务付费的趋势。
网络文学出版方可以借助已有的用户,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做好市场需求和用户习惯的调研,在读者群体中开展多种线上线下活动,延伸出版活动的空间和维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网文生态圈。
网络文学从网络上自由自发的文学行动发展到今天,已经从内而外建立起了自身的秩序,并被主流文学领域看见甚至接纳,在文化产业领域也产生了许多影响。数字技术正渗透人们的生活,并逐渐重塑着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从而影响网文的创作和传播。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本身及其相关的出版活动会怎样变化发展,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邵燕君,李强.中国网络文学编年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6-83.
[2] 周凤梅.网络文学出版与青少年消费主义文化观的关系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4,16(3):61-64.
[3] 郭玉洁.正午访谈|倪湛舸:幻想文学正在捕捉我们的现实[EB/ OL].界面新闻,(2018-08-27)[2024-02-20].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418019_qq.html.
[4] 王玉玊.网络文学的“游戏化”向度及其“网络性”:(数码)人工环境与网络文学的自我实现[J].文学,2023(1):16-25,285.
[5] 王玉玊.想象与交互:技术手段革新带来的文艺新变[J].艺术广角,2023(6):117-119.
[6] 王玉玊.从读者到“粉丝”,从受众到作者:网络文学中读者角色的转换[N].中华读书报,2015-07-15(11).
[7] 王文静.十年筑梦向峥嵘: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回眸[N].文艺报,2022-10-19(005).
[8] 汪永涛. Z世代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以注意力经济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22(10):87-94.
[9] 尹清露.与倪湛舸聊《饥饿游戏》:流行文化不提供答案,但提出时代的真问题|专访[EB/OL].界面新闻,(2023-12-15)[2024-02-20].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531828.html.
[10] 李玮.从类型化到“后类型化”:论近年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新变(2018—2022)[J].文艺研究,2023(7):85-96.
[11] 陈定家.网络文学经典化的方法与途径[EB/OL].中国社会科学,(2023-11-01)[2024-02-20]. https://www.cssn.cn/skgz/bwyc/ 202311/t20231101_5694112.shtml.
[12] 邵燕君.“数码人工环境”与网络文学专业批评[J].中国文学批评,2023(4):32-42.
[13] 闫伟华.网络文学出版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J].出版发行研究,2016(6):13-16.
[14] 于成,李丽萍.何谓跨媒介叙事[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1-11-16)[2024-02-26]. https://www.cssn.cn/skgz/bwyc/ 202208/t20220803_5465199.shtml.
[15] Deloitte. 2023数字媒体趋势报告|芒种报告[EB/OL].腾讯媒体研究院,(2023-08-24)[2024-02-26]. https://mp.weixin.qq.com/s/1lGUE7R78yWS6a5yjeo3oA.
作者简介 乔红,编辑,研究方向:文艺社科类图书编辑加工及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