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4-08-21 00:00沈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任务。社科期刊肩负着新的使命,社科期刊编辑作为社科期刊办刊人也面临新的挑战。数字化带来技术变革,集群化带动结构变化。当前学术界“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编辑职业化”“编辑市场化”等关于编辑的角色定位的观点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编辑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并不匹配,且基于社科期刊的建设目标及其中国特色的特点,社科期刊编辑亟须明确自身在当今时代的角色定位。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编辑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得出社科期刊编辑应主动将自己定位为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坚守者、中国学术体系建设的规范者、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史的记录者、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建设者、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核心等多重角色的结论,并提出应通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编辑家精神等思想建设提升编辑的政治素养,加强编辑部的数字化建设和建立统一的投审稿系统,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推动出版理论的本土化和传播理论的国际化,建构中国特色出版研究等建议,旨在为推动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科期刊;期刊编辑;角色定位;出版学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211-04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1]19,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以下简称“社科期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目标,刊发一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学术创新性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数字化带来技术变革,集群化带动结构变化,学术期刊的世界格局暗流涌动。社科期刊编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明确自身的历史定位,承担自身的使命与责任,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社科期刊编辑角色定位之缘起

自1984年胡光清提出“编辑学者化”的角色定位以来,中国学术界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研究已经出现“编辑学者化”“学者编辑化”“编辑职业化”“编辑市场化”多种观点[2]131。“编辑学者化”和“学者编辑化”的核心是解决编辑局限于文体文本而不重视选题策划和内容甄别判断的问题[3]。“编辑职业化”的讨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编辑制度改革,而随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文件的出台,编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为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设定门槛的同时,也表明国家推动编辑职业化的决心。“编辑市场化”则是由出版产业化所带来的讨论。在中国学术期刊集群化发展的推动下,学术期刊进入国内出版产业化的辐射范围,期刊编辑已然身在局中。可以说,学术界过去对于编辑角色定位的讨论往往是基于行业环境变化时的被动性思考,缺少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角度的思考。

科技期刊和社科期刊由于其所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不同,对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科技期刊注重以国际化为标准提高国际话语权,目前还没有建立具有独立话语权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但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CSSCI来源期刊已形成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4]。因此,社科期刊面临的更多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社科期刊编辑的角色也就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确定。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5]。新的时代背景下,社科期刊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使命,社科期刊编辑更应该在时代浪潮中锚准定位,主动作为。

二、社科期刊角色定位

社科期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平台和载体,是以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基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独特创造[6]13。新的时代背景下,社科期刊编辑作为社科期刊办刊人,既需要传承和坚守,又需要与时俱进,主动探索自身定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更好地承担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应体系的任务,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坚守者

站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角度,社科期刊编辑是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坚守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1]19。社科期刊通过刊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引领学术思想发展、服务学术共同体,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叙事、表达、传播、转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7]。社科期刊编辑作为社科期刊办刊人,其思想方向决定着一个期刊的政治把关、用稿导向、栏目设置和遣词造句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科期刊围绕党的建设开设长期栏目、依托红色历史节点设立短期专题[8],刊发了一批深入研究、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思想的文章,促进了一批围绕党和国家需要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的论文产出,有力推动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相较于自然科学的技术创新,社会科学的创新更多涉及思想观念层面。作为成果载体的社科期刊在面对这些思想观念创新时,必须要求办刊人坚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立足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择优选善,保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相应体系的构建始终坚守正确的方向。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的规范者

站在学术体系建设的角度,社科期刊编辑既是学术体例的规范者,又是学术诚信的监督者。所有的学术文化成果都需要以出版物的形式呈现,而这必然经过编辑的巧手。社科期刊编辑自出现以来就俯首案前做着选择和加工文稿的工作。20世纪80年代编辑职业化之后,出版的制度建设越来越规范,随之而来的是编辑出版体例的规范化。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打破了原先出版信息不够流通的局面,对学术不端学术诚信的监督由依靠编辑的见多识广转变为依靠数字化时代编辑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当今,社科期刊编辑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规范化的范畴从学术体例规范扩展至学术诚信监督。

学术体例建设越来越规范,学术信息越来越公开透明,必然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但所有的规范都需要借助编辑之手来实现。当今时代,社科编辑肩负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范化和学术诚信发展的重任。

(三)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记录者

站在历史的路口,社科期刊编辑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的记录者。自20世纪初社科期刊诞生开始,便经由编辑之口约稿,经由编辑之思组稿,经由编辑之手改稿。改革开放之后,以高校学报为主的中国社科期刊数量快速增加,期刊出版欣欣向荣,中国学术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社科期刊伴随中国近现代的学术研究进步发展至今,承载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记录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发展进程。

当今时代,面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历史任务,社科期刊编辑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从选题热点、刊文内容到栏目设置,从刊文数目变化、期刊数量变化到出版单位变更,当时的社科期刊编辑忠实地记录着当时的学术重点和研究热点,也牵引着中国学术往后的研究方向。

(四)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建设者

站在学科建设的角度,社科期刊编辑是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建设者。出版作为应用科学,侧重实践,因此理论建设有所不足。以“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为例,其涉及原理层面大多援引西方传播学理论,涉及实践层面主要基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文本,没有形成相应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研究成果系统性不足[6]12。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建设出版强国。而出版强国的实现不仅需要实践,还需要理论的进步。

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首先要完善出版学科建设。出版学科建设不仅影响出版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发展,还影响着国家总体学术文化建设的水平[9]。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出版”成为二级学科,可授予出版博士专业学位。由此,出版学科以学位建设攀登学科新高峰。中国特色出版理论需要从中国自身的出版实践出发,社科期刊编辑作为中国出版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更具有发现中国期刊出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的眼光。而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正是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石。

(五)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核心

站在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角度,编辑是出版工作的核心。中国当前大部分社科期刊都是单刊运行的模式,其编辑作为联系作者、读者、编委会和审稿人的枢纽,在期刊产业中占据核心地位。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其既需要通过选题策划、组稿约稿等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又要在稿件初审阶段判断学术论文的学术创新性和学术价值,从而承担论文评价、论文鉴赏等任务;还要通过订正文稿、疏通文义及沟通作者完成学术人才培养的任务。此外,由于人手短缺,有的社科期刊编辑还需要身兼数职,承担财务、排版、发行、行政等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扬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优良作风。

数字化在给期刊界带来变化的同时,也拓展了社科期刊编辑的业务边界,数字出版、增强出版、内容二次传播、知识服务等也被纳入社科期刊编辑的业务范围[2]130。新时代,社科期刊编辑作为中国特色出版工作的核心,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新的重任。

三、社科期刊角色定位的实践路径

在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集群化、产业化的背景下,社科期刊编辑作为办刊人,其工作边界得到新的延展,其角色定位更加复杂。如何将编辑从琐碎中解救出来,平衡好各项工作,成为影响我国期刊事业发展的关键。以下从思想建设、数字化建设、理论建设三方面提出建议。

(一)通过思想建设提高编辑的政治素养

方向决定道路,正确的思想认识是社科期刊编辑工作的基础。编辑部是期刊的思想中心。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我国社科期刊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学术思想交锋之地,编辑更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期刊事业的中国特色,深刻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内涵。社科期刊编辑要积极参加继续培训教育和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理性甄别稿件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确保办刊方向正确。

二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生命力的彰显。我国学术体系建设起步晚,学术期刊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社科期刊编辑更要坚持以理性、客观和科学的态度看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坚定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10],坚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三是坚持编辑家精神。编辑家之所以为“家”,关键在于其丰富的工作经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创新的工作方法和甘于奉献的工作品格。在“读者为王”的时代,专业性强、读者面窄、发行量少的学术期刊处于劣势地位,更加要求期刊编辑要坚守编辑家精神,理性甄别具有文化价值的稿件,做到不刻意追求所谓影响因子,不歧视边缘和冷门学科,不唯作者身份地位,只唯文章水平质量[11],做到“内容为王”。唯有如此,才能推动中国社科期刊往更加科学、公平、合理的道路前进,才能够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二)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编辑的工作效能

信息技术在引发全球科技变革的同时,也给期刊工作带来了数字化的便利。在数字化浪潮下,社科期刊编辑可以借助数字化软件提高编校精准度、借助数字化系统提高效率,其业务边界也拓展到数字出版、增强出版、内容二次传播、知识服务等方面。但当前我国社科期刊数字化建设仍不完善,而且由于社科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配置不足,社科期刊编辑常常身兼数职。只有让编辑从烦琐的日常编校等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其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组稿策划、数字出版等工作上。

一是要提高编辑部的数字化建设水平,迭代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将信息资源数字化,使其更易于存储、检索、分析和共享,包含建立在线投审稿系统,构建数字化内容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期刊的在线发布和访问[12]。通过改造升级出版流程和将新技术应用到内容传播中[13],社科期刊编辑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提高服务作者和读者的水平,以及将工作重心从日常编校转移到组稿策划等宏观工作上来。

二是国家需要建立统一的数字化投审稿系统。学术不端本质上是作者利用各个编辑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共享不足的漏洞投机取巧。针对以单刊运行模式为主的社科期刊发展现状,想要从源头遏制学术不端的恶劣风气,国家需要建立统一的投审稿系统,实行全网一人一账户的管理模式,通过信息高度共享打破编辑部之间的信息屏障,从硬件层面杜绝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社科期刊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拥有国际视野、系统架构合理、具有可持续优化升级能力的出版和传播平台来构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14],统一的投审稿系统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三)通过理论建设改进编辑的工作方法

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首先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出版学科体系,理论研究是其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的出版理论研究既要凸显理论的本土化,又包含传播的国际化。通过理论构建为编辑的实际出版工作提供方向指导,是建设出版强国的必由之道。

一是要做好出版理论建构的本土化。有学者认为,“所谓中国特色出版研究,除了用本土化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我国出版业的个性化议题,更重要的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以区别于西方相应的学科体系”[15]。社科期刊编辑应围绕中国国情、社情、民情,针对学术出版标准化、现代化、数字化、集群化等当前中国社科期刊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从而指导社科期刊多元化探索工作。理论指导实践,本土化的出版理论构建出中国特色出版研究的基石,也指导着社科期刊编辑工作方法的创新与改变。

二是要做好传播理论的国际化。传播作为学术期刊的功能之一,做好传播工作就是做好新时代社科期刊出版工作。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用“中国故事”吸引“世界眼光”,争取学术发展的国际话语权,是社科期刊编辑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借船出海还是造船出海,其最终目的都是出海。拓展社科期刊传播国际化的理论建设,既是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出谋划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又是中国改变国际舆论格局,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结语

新的时代带来新的使命,发展带来技术变革。观念的更新转化是社科期刊发展转型的前提,明确社科期刊编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是中国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社科期刊编辑要主动承担角色重任,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 赵俊,邓履翔,郭征,等.科技期刊编辑的本质属性与角色定位[J].编辑学报,2023,35(2):130-134.

[3] 《科技期刊编辑的本质属性与角色定位》退修意见[J].编辑学报,2023,35(2):164.

[4] 李宗刚.建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我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6):137-143,156.

[5]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奋斗,2023(17):4-11.

[6] 韩云波.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科技与出版,2023(12):11-25.

[7] 郭田珍.新时代社科期刊编辑政治能力建设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1(2):73-77.

[8] 曾伟明,沈薇.红色文化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互动研究:以江西省高校学报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3,44(3):103-108.

[9] 于殿利.引领学术与创造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下的出版使命与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24(1):16-21.

[10]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11] 陈颖.新时代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与编辑的初心使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6):207-210,225-226.

[12] 常远.学术期刊的发展与挑战:新媒体传播与数字化转型[J].传媒论坛,2024,7(2):84-87.

[13] 胡晓丹,刘砚哲.科技期刊数字化服务生态建设初探[J].出版参考,2023(10):72-75.

[14] 张莉,石磊.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建设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5):610-613.

[15] 王鹏涛.数字出版理论研究创新探析[J].中国出版,2023(10):39-43.

作者简介 沈薇,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