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拥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其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创新。顺应新媒体时代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发展成为必然。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通过对理论基础、实践路径及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各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与美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建议:借用互联网美育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坚守新媒体宣传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紧跟新媒体时代潮流,促进思政美育有机融合等。文章阐明了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现实意义: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文章旨在通过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效融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新媒体;教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19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四平市社科联委托项目“四平市青年音乐社会组织在高水平赛事活动中的实践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PSKQSN2308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效力得到广泛认同,依托新媒体手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助力新时代人才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途径。同时,随着“五育并举”的不断深化,美育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本文立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从理论基础、实践路径、现实意义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进行分析,探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创新模式,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指明方向。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步入新的阶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在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青年学生行为培养的重要载体。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化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需求,是实现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增强青年学生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更是顺应时代发展和育人需要的必由之路[1]。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应采取措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扬长避短,发挥思政育人的强大功能[2]。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美育的价值内涵
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的出台,高校对美育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也反映出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高校美育工作丰富的价值内涵[3]。
追古溯今,美育在道德教化与性灵陶冶方面的作用一直被中国传统文化所知会传承,儒家的美育思想更是成为育人、诲人的学思典范[4]。通过美育,学生对美的感知将进一步转化为对善的追求,引导学生崇真尚美,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5]。此外,美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从内心真正理解自我精神追求,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三)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的价值内涵
新媒体时代,推动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通过艺术形式开展美育,形成“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可以为人们带来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和对抗畸形审美的精神武器,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异曲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学追求,就是向更高审美化的教育境界阔步迈进。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相结合,利用美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6],是对二者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发展,能够丰富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7],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一)借用互联网美育资源,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互联网上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包括各种艺术作品、美育课程、综艺节目等。这些美育资源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将这些资源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享受知识财富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帮助教师跳出固有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内容更加灵活多变。但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库往往充斥着同质、无效甚至错误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搜索新媒体资源的过程中,要选取真正有科学依据和教育意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与整合,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库。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美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8]。适应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技术已是各大高校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各学院、各专业、各教育层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积极探索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各大高校教师应当熟练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微课、线上研讨会、网络沙龙等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避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同时,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甚至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增强教育的互动性、体验性。要将课本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趣味性和哲理性并存的生动知识,将科技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具。丰富的艺术资源和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课本,通过新媒体技术直观感受真实影像、素材的震撼,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坚守新媒体宣传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个人时间碎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已经有部分组织或高校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吉林省委员会官方公众号“吉青飞扬”,通过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吸引读者阅读,其内容大多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或者采用强交互内容,拥有极强的实践意义;中国教育电视台秉持“讲述教育故事,传播教育声音”的理念,在抖音账号发布感人的教育故事、意义深刻的思政内容。这种形式精美的文章和视频内容很容易吸引学生关注,部分学生还会将相关内容分享给他人,从而扩大正能量的传播范围,更好地体现思政教育的价值[9]。
同时,各大高校应当建立专有的舆情监督预警系统。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存在关键时刻“失语”、沟通渠道不畅、反馈机制缺失等问题,这是部分高校对传播规律认识不准确不充分、轻视新媒体效用和学生群体意愿的结果。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当认真研究传播规律、把握舆论导向、建立舆情研判机制、探索舆论监督反馈策略。在舆论事件中,各大高校应当掌握话语权,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网络校园环境,弘扬时代正能量[10]。
(一)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为了全面提升美育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其愉悦性和伦理性两大核心要素的价值[11]。美育的愉悦性是指个体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心理满足和情感愉悦,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体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到心灵的舒展和精神的愉悦。
同时要注重发挥美育的伦理性。美育的伦理性是把伦理层面的规范内化,使之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情感,并通过审美能力的强弱表现出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发挥主导作用,深入挖掘美育的育人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真、善、美”在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有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12]。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升华,是民族发展和建设中最为持久的力量[13]。我国悠久的历史沉淀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发展活力。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美育与思政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要积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网络上丰富的美育课程和优秀的美育平台。这不仅有助于让高校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认知水平。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深厚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的有效融合,可以从美学角度凸显思政教育的特色[14],能够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保障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美育的价值,提升审美标准,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持。
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确保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两者有机融合,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还能提升其心理健康素质,进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促进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15]。
本文通过详细的文献梳理,结合其他学者经验与高校教育实践总结,对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和美育融合的有效实践路径,强调了这种融合对于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效融合,可以更好地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推进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从思政教育和美育发展现状来看,真正做到二者有机融合还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融合发展,需要依托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需要教育工作者终身学习、久久为功,培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个性美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索思政教育和美育不断融合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晓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1(27):60-61.
[2] 周燕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203-205.
[3] 夏浩.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途径的研究[J].南北桥,2023(7):136-138.
[4] 李瑞奇,张璐.德化学思美润性灵:理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探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59-360.
[5] 殷英,柯朝晖.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4):68-75.
[6] 张妍,高菁阳.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径探析[J].艺术教育,2024(2):279-282.
[7] 张颖群.新时代下美育与地方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23(23):130-132.
[8]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03-22.
[9] 尚亚娄.新媒体背景下美育渗透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4):189-191.
[10] 钱薇.构建高校应对媒体舆论监督整改反馈的长效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12(11):92-95.
[11] 张雅婷,张科晓.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实现路径[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3(3):62-66.
[12] 白惠颖.“以美育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3(31):125-128.
[13] 王艺茗.新时代视域下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1):29-31.
[14] 杨柳.新时代高校“美育思政”融合体系建设探索[J].才智,2023(30):65-68.
[15] 马光焱,卢琳.新时代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2):126-128.
作者简介 王瑾,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费楚垚,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