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融合研究

2024-08-21 00:00樊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1期

摘要: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传统文化并非始终不变,而是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创新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传统文化应与短视频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表现方式,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当下社会潮流。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作为传播载体为传统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机遇。分析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融合,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更高效地传播,并推动短视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传统文化短视频能够跨越语言障碍与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广泛、更高效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接受、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对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短视频这两个概念进行含义阐释,并就如何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融合提出具体建议,包括智能识别分析短视频内容,实现传统文化分类管理;智能辅助创作短视频剧本,创新传统文化生产模式;智能打造交互式沉浸体验,强化传统文化传播效果等,旨在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传播质量,扩大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关键词:人工智能;传统文化;短视频;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1-003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深圳职业大学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02331019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是历史的结晶,是文明的积淀。人工智能作为当下最前沿的新兴技术之一,其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处理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古老的绘画、音乐、戏曲等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运用于短视频中,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好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还能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使传统文化在科技与人文的碰撞中传播与发展,实现传统文化复兴,有效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简称AI,是一种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能够通过学习、推理和模仿等方式来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1]。

人工智能的核心理念是模仿人类的思维过程,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智能化的功能,涵盖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项技术或者算法,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客服、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多个应用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二)传统文化短视频

传统文化短视频以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为基础,通过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形式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故事、艺术等。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和传播效率的方式,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2]。

传统文化短视频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符合当代审美和传播需求,并且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于理解、生动有趣且教育意义突出等特点,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3]。

二、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的融合路径

(一)智能识别分析短视频内容,实现传统文化分类管理

1.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识别分析

图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通过识别图片中的物体、场景和文字等信息,实现对短视频内容的自动分类和标签化。

在实践中,可以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识别传统文化视频中的人物、物体、场景、字体、服饰等各种不同元素,实现对视频内容的精准定位。

例如,为准确识别出一条介绍中国传统书法的传统文化短视频中包含了哪些字体或者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扫描处理短视频,通过该技术特有的算法及程序快速识别出视频中出现的各种字体样式,辨认出不同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对识别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自动标注与分类整理,便于用户后期精准高效地检索。

2.利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识别分析

语音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语音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转换为文本或指令的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相结合,识别出说话者所说的单词或句子。

在声学模型中,利用频谱分析等技术对声音信号进行处理;在语言模型中,通过概率模型来预测词序列。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噪声干扰、口音差异等问题,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

对于传统文化短视频,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识别视频出现的人物对话、旁白等文字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视频的主题和内涵[4]。

例如,通过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出戏曲类视频中的对话或唱腔,如四川话、粤语等方言,或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唱腔,以此判断视频的文化属性和内容主题。

3.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进行识别分析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机器学习技术,模仿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通过神经网络的层次化结构来学习和理解复杂数据。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大量的数据训练模型,不断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从而实现对数据的高效分析和处理[5]。

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高效精准地识别视频中的文物、传统节日、民俗习俗等元素,进而对视频进行分类、标签化,甚至根据用户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这样不仅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短视频的精准分类,还能为不同用户群体推送不同标签、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视频提供重要支持,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获取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6]。

(二)智能辅助创作短视频剧本,创新传统文化生产模式

1.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挖掘与整合素材

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流程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挖掘和整合素材,素材的搜集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制作成效,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范围广、深度大,非常适合用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

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资源中挖掘出所需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文物、古建筑、民俗等,为接下来的视频生成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其次,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在搜集到的古今文献、民间故事、历史事件等大量传统文化资源中,通过训练模型对视频可能用到的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对资源的梳理,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和背景设定,为创作者提供灵感[7]。目前,已有AI写诗模型“九歌”,它依靠中国古典诗歌(CCPC)、古诗音律(CRRD)、细腻情感诗歌(FSPC)、手动注释的诗歌质量(PQED)四大数据集训练,不断学习人类作诗的基本法则,其创作出来的诗歌与三位诗人同台比拼,结果难分伯仲,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的前景非常乐观。

2.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构思并优化剧情

首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剧情构思。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机器学习模型等方式,获得以特定方向或者主题为中心的初版剧本。

例如,若想创作一个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短视频,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模型等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确定节日的历史背景、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合成、场景建模等智能技术,自动生成富有创意且适合剧情发展的场景,帮助创作者更好地搭建故事框架[8]。如果感觉剧本人物过于生硬或者用语不符合场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现有的剧情,用户可以输入特定要求和标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阅读并分析剧情,使剧情更加合理、生动和有趣[9]。

例如,在创作一则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短视频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进行分析和模拟,以确保人物性格鲜明,使剧情更加贴近传统文化,增强其观赏性和感染力[10]。

(三)智能打造交互式沉浸体验,增强传统文化传播效果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人工智能时代,要善于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相结合,借助不同的技术与算法打造交互式沉浸体验,引领用户走入精彩的传统文化世界[11]。

1.将VR、AR融入传统文化短视频,为用户打造沉浸式体验

在传统文化短视频中融入VR和AR技术,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观看体验,还可以让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首先,VR技术可以创建一个全方位的虚拟环境,让用户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制作团队可以利用VR技术拍摄传统文化的场景,如古建筑、历史遗址、传统工艺等,让用户佩戴VR头盔观看并进行互动。

例如,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参观故宫,了解其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甚至可以穿上古装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古代生活[12]。这样,用户在享受VR带来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其次,AR技术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元素,让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制作团队可以将AR技术应用于短视频中,让用户在观看传统文化表演时,感受到虚拟元素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例如,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周围可以出现虚拟的背景,如山水、宫廷等,使用户感受到舞蹈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13]。

2.将智能解说员融入传统文化短视频,满足用户探索传统文化的需求与兴趣

传统文化短视频的核心特点在于生动有趣,以有趣的方式帮助用户了解传统文化,但是无法实时回应用户提出的问题,影响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及理解[14]。而AI技术的出现则打破了这一现状,它能够通过人工智能助手以智能解说员或者智能客服的形式,随时解答用户提出的语音问题或者文字问题,带给用户更加生动、立体的传统文化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15]。

例如,通过短视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时,用户可以一边观看,一边询问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某事件的起因结果等,人工智能助手会实时分析问题并给出相应答案,使用户实时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优化用户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

三、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短视频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率,还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为人们认识、了解、喜爱传统文化创造了重要路径。但需注意,在智能时代,应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并传播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发扬光大,实现千年文明永续传承。

参考文献:

[1] 马琳.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创新融合发展的解决之道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5):191-194.

[2] 王熠.人工智能与数字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00-111.

[3] 彭旭才.打造“四驾马车”推动媒体融合供给侧改革[J].新闻潮,2023(7):27-29.

[4] 张明皓,吕媛媛.主流媒体布局短视频业务的融合实践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24(2):107-109.

[5] 徐鹏,毕虹琳.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高校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移动信息,2023(3):165-167.

[6] 刘灵.人工智能背景下赣南客家文化传播方式创新[J].东方娱乐周刊,2023(4):71-73.

[7] 闫朔鸣,刘振江.挑战、机遇与应对:人工智能嵌入意识形态[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34-39.

[8] 徐臻.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3(11):109-111.

[9] 卓玛,侯智祥,任景龙.人工智能背景下青海省非遗传承及智慧数字化建设分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3(5):124-129.

[10] 黄松,谭腾.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走向:技术驱动与范式创新[J].学术交流,2023(9):20-42.

[11] 龚良虎,孔凡瑜.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现实价值、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实事求是,2023(4):39-44.

[12] 王育济,李萌.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产消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41-50.

[13] 刘建萍,王天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2):44-53.

[14] 汪永亮.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模式创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7):177-180.

[15] 李莉,姜劲晖,王廷梅.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J].现代商贸业,2022,43(23):79-80.

作者简介 樊卿,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