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乡村群众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依托传统节日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对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24年春节期间,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中村镇以“我在中村过大年”为主题,推出中村灯会、灯谜闹元宵、中村社火嗨翻天、惠民演出及“品中村·迎新春”等系列活动,为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购年货、赏民俗、品美食、逛灯会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既丰富了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又为新时代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中村镇基本情况
中村镇位于山阳县东部,距县城40公里,镇域面积147平方公里,现辖3个社区13个村9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万人,银花河、345国道穿境而过。中村的手工挂面、九眼莲被列入商洛名优特产,孤山叠翠是山阳八景之一。中村镇文化底蕴深厚,中村社火鼓又称“八仙鼓”,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村社火以“高、巧、奇、玄”著称,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村花灯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中村花灯手工艺人众多,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中村耍花灯历史超过300年,被称为“玩灯之乡”。2018年,中村镇被评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3年,被评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非遗特色示范镇;2017年,下湾村被评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村;2023年,街道社区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非遗在社区”示范点;中村中学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二、春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一)“中村灯会·花灯一条街”,用乡土文化扮靓传统节日
“龙腾四海报升平 中村纳福喜迎春”主题标柱、10米长的“盘龙”戏珠……节日前夕,“花灯一条街”正式点亮,由中村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二龙戏珠”龙灯以及240盏各色花灯、彩灯交相辉映,将主要街道装扮得美轮美奂。中村镇在非遗互动区、观世音互动区、金狮贺喜互动区、中村民俗体验区等区域设置拍照打卡点,方便游客与大头娃娃、中村社火造型合影互动。正月初八到十五,每天晚上6点,中村耍灯准时上演,400余人的耍灯队伍走街串巷,在璀璨的烟花、震天的锣鼓和热闹的舞龙舞狮中,形式各样的花灯挑在竹枝上,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出群众幸福的笑脸。现场的观众手持花灯沉浸在传统的耍灯仪式中,共同祈盼国泰民安,用文化传承乡村记忆,用仪式承载美好生活。
(二)“我在中村过大年”灯谜晚会,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猜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展现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村的灯谜晚会人人参与、乐在其中,烘托出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正月十五晚上6点,中村新区西街“金龙喜迎春·灯谜闹元宵”灯谜晚会正式开始。璀璨夺目的花灯,500条以传统文化、传统民俗、康养山阳、奋进中村、山阳非遗等为主要内容的灯谜,以及众多身着汉服、手持仙女棒的“小姐姐”,让5000余群众仿佛置身于“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妙场景,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参与猜灯谜活动,可以领取企业赞助的奖品,在浓浓的年味中留下了龙年春节的美好记忆。
(三)“中村社火嗨翻天”,秦岭深处的群众文化狂欢节
中村社火扎根于乡土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正月十五,来自全镇的社火表演队伍在喧嚣的锣鼓和群众的欢呼声中隆重登场,大红大绿的装扮,舞龙、秧歌、划旱船、高达6米的中村社火芯子……涵盖男女老少各个群体的表演队伍,用音乐、灯光、舞蹈和最纯真炽热的情感,上演了一场秦岭深处的节日狂欢。热闹的场面与秦岭上的皑皑白雪交相辉映,让中村摆脱了冬日里的寂静,仿佛走进万物复苏的春天。
(四)“中村民俗闹元宵 文化惠民迎新春”,乡村村晚点亮美好生活
正月十五下午,中村镇新区广场热闹非凡,来自各村的文艺爱好者和县剧团专业演职人员,用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将“中村民俗闹元宵 文化惠民迎新春”文艺演出活动推向高潮。参演的《漫川大调》《山阳情歌》及小戏小品等节目,均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村民登上舞台做主角,演身边的人、唱身边的事,真情的演绎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
(五)“品中村·迎新春”,美食娱乐一条街让游客大快朵颐
中村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食。节日期间,中村挂面、红薯丸子、神仙叶凉粉、糖角角等当地特色美食集中亮相新区西街,众多的美食摊位为群众体验美食提供了好去处,充分满足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中村镇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经验
在乡村人口不断流失、乡土文化面临多元化挑战的大背景下,中村镇依托传统节日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打造群众文化节庆品牌的同时,为留住乡愁提供了载体,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示范。
(一)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用具有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乡愁载体
丰富多彩的活动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滋养,为留住乡村文化记忆,近年来,中村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对民间文化和非遗项目的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持续推动八仙鼓、中村社火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积极探索建立民办官扶机制,在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助、民间筹集等措施,建设大型活动场地,购置文化活动相关器材;对八仙鼓团队、社火团队和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等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和文艺爱好者自发保护传承当地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二)发挥文化站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村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创建为契机,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高标准建设活动场地,高水平配备文化设施,建成小舞台12个、文化广场20个、村级图书室16个,实现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中村镇发挥文化站牵头抓总作用,持续开展民间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活动,培养了一批民间文化团体和骨干。目前,中村镇共有传媒公司1个,民间演艺团队5个,村级业余剧团5个,民间艺术团体16个,各类文化艺术骨干500余人,推动了民间文化艺术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的常态化发展。
(三)依托传统节日,打造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
中村镇先后成功举办“唱响主旋律·打赢攻坚战”、中村社火展演、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艺活动之“再唱山歌给党听”和“送戏下乡”等大中型活动进县城、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60余场次,并邀请陕西省秦腔团开展巡演,有力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生活繁荣发展。有人看、有掌声、有收入,节日展示为民间文化搭建起了新的舞台,群众的欢声笑语是对民间艺人最丰厚的回馈,良性发展态势解决了民间文化传承的核心问题。同时,中村镇积极推动乡土文化“走出去”,先后受邀赴县城开展中村社火巡街展演等活动,受到高度赞誉。
(四)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在助力产业发展中实现文旅双轮驱动
节日期间,山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推出《中村耍灯》《中村社火》等系列宣传片,通过媒体平台持续推送,让广大群众深入了解热闹场面背后的人文故事和文化内涵,增强了中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春节期间,“美食娱乐一条街”项目实现综合收入800余万元,不仅带动了孤山九眼莲、中村挂面、沟口滑子菇菌类等农副产品的销售,还为后续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潜在游客。
四、中村镇群众文化未来发展愿景
(一)加强乡土文化的技能培训普及,深植乡土文化基因密码
中村镇将乡村文化传承作为文化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常态化设置展览展示项目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旬阳版画等成功经验,面向当地群众持续开展技能培训,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传承人,引导广大群众在参与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新链条
与现代化声光电灯会相比,中村的灯会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原始朴素的审美需求,而且能带来历史的回忆,可以有效规避现代大型灯会“雷同”的尴尬,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的同时,中村镇积极引入设计等专业人才,对传统的工艺、图形设计等进行优化,开发适应现代人文价值的文创产品,打造特色旅游商品链条;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组建专业人才队伍,积极承接省内外大型灯会和社火巡演的组织、策划、服务、展示工作,在完善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
(三)常态化开展乡村文化体验活动,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结合市、县“秦岭最美是商洛”的发展定位,中村镇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推出系列文化体验产品,开发研学体验等主题线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灯会等优秀乡土文化展示常态化,创新活动内容和展示方式,打造中国传统节日振兴样板,以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