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建设实现城乡全覆盖,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常态化开放,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村晚”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推动下不断出圈,已经成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热点和重要抓手,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从“村晚”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入手,探索“村晚”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
关键词:“村晚”;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为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的“村晚”是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有力实践。2022年,“村晚”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如今已遍及552个县的69000多个乡村。“村晚”活力四射、热气腾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为“村晚”点赞喝彩。极具地方特色的“村晚”,已经成为村民的狂欢节,对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村晚”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广大农村地区依然相对薄弱。“村晚”的出现,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1981年,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的村民,便用一副锣鼓、两把二胡、三支笛子,举办了全国第一台“乡村春节联欢晚会”。自2013年开始,“村晚”如星星之火“燃遍”丽水,随后“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区域联动”启动。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将“村晚”作为全国三大群众文化品牌项目之一,向全国推广。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累计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山村“小欢喜”发展成了全国“大联欢”。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359家示范展示点名单公布后,各地的2024年“村晚”也拉开了序幕。“村晚”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村晚”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活力
遍布在广大农村的县级、乡镇级、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很大比重,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厦的基石,但是更多的公共文化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相对匮乏。“村晚”的出现,让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村晚”出彩让各级媒体、政府的关注度向乡村集中,公共文化服务的“流量”流向乡村,点燃了乡村文化的激情,有力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注入了活力,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村晚”搭建村民自我展示的精彩平台
2024年2月7日,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创新举办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赛事活动。“村晚”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乡村文化盛宴,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农民站C位,当主角,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乡土气息浓郁,融入了农村的生产与生活,节目形式质朴,感情醇厚,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吸引着当地村民和在外游子线上线下共同参与。陕西省入选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与线上线下1534万人次的观众一起走过三秦四季,歌舞、曲艺、戏剧、非遗、乡土故事、村民才艺、民间绝活在“村晚”的舞台竞相上演,真正做到“热在乡村、乐在群众”,有效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与美誉度,激发了陕西乡土文化内生动力。“村晚”成为村民自我展示的大舞台,极大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村晚”凝结精神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大批的返乡青年人投入火热的乡村振兴中去,他们是参与过城市建设的新型农民,他们的精神追求与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和时尚。传统的欣赏文艺演出、读书看报等文娱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他们有迫切展现自我的愿望,有做主人亲自谋划、自己编创的内在要求。“村晚”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省、市级文化馆组织实施的“村晚”是聚集人心的纽带,一台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艺晚会,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让人们看到乡村文化振兴的原生动力。
(四)“村晚”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窗口
广大农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发展的沃土,这里有乡贤能人、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他们都是散落在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守护者、传承者。“村晚”舞台上,非遗类的节目层出不穷。如在安塞举办的“村晚”,有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塞腰鼓、安塞剪纸以及省级非遗项目安塞民间绘画、安塞民歌、安塞曲艺等展示;咸阳的“村晚”有陕西说书、蛟龙转鼓、武术等展示,在演出中间,还穿插咸阳茯茶、兴平辣子、礼泉农副产品的推介互动活动等,这些和当地文化元素紧密结合的“村晚”丰富了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全面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村晚”让各级公共文化体系服务机构联系更加紧密
一台“村晚”能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四季村晚”的示范项目,仅凭借一村之力是很难完成的,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这就形成了上下联动、互联互通、统筹协调、聚焦一处、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良好局面。一台“村晚”从策划到组织实施,从舞台搭建到节目编排,再到视频制作、现场直播、演出后的宣传报道等,这一系列的流程,本身就是对乡村文化活动的示范引领过程。一旦搭建好“村晚”平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上下联动的有效路径就能形成,势必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村晚”有效带动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发展
“村晚”是一场文化盛宴,是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缩影,是迎客入村的响亮名片。“村晚”不仅有文艺节目,还有农产品展销、非遗绝活展示、乡村旅游推介等活动同时举行,三农宣传推介、多维互动、沉浸体验让更多的人关注乡村、融入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村晚”不仅是文化的活动,还是情感的纽带,连接着乡土与城市的文化根脉,“村晚”更是让农产品大卖的展销会、物资交流会,促进着城市与乡村的经济流通。
二、推动“村晚”蓬勃发展的措施和路径
“村晚”已经燃爆全国,成为“网红”品牌文化活动,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但如何让“村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村晚”品牌效应经久不衰,成为乡村文化的“长青树”,我们文化工作者还要积极作为,不断探索创新,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一)加强“村晚”人才队伍建设
“村晚”的初衷是村民自己的晚会,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但目前来看,村民的编导演水平还有限。因此,各级文化馆要加大对乡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的培训力度,建立文化馆(站)业务干部进村辅导制度,量化辅导课时、成品节目的编创数量;深挖乡土题材,编创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节目,辅导提升村民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水平,让演员和观众达成情感共鸣,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其中,让“村晚”真正成为村民自己的狂欢节。
(二)加强“村晚”制度体系建设
村民是“村晚”的主角。各地要探索以村为单位的排演模式,建立从创排到演出的有效扶持机制。“村晚”以村为主体,省、市、县文化馆要形成合力,推动“村晚”常态化开展,让“村晚”四季花开、常办常新。目前,全国、省级“村晚”是示范点,但还有很多村没有开展“村晚”,这就要求在示范的基础上,进行普及推广,探索财政补贴和社会力量引进相结合的经费扶持机制,惠及更多的农村群众。
(三)促进“村晚”与旅游融创发展
“村晚”搭台唱大戏,锣鼓喧天引客来,在村民自娱自乐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游客来到乡村,欣赏青山绿水,体验农耕文化,体验现代农业产业园、非遗作坊等有特色、有内容的文旅项目,寻找乡土的乐趣。与“村晚”相适应的文创会、艺术节、丰收节等活动,也将繁荣发展。如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的关中忙罢艺术节,已经成功举办6届,村落充满艺术的气息,使乡风民风有了很大的改观,促进了文创、美食等商业发展,成功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优秀案例。
(四)加强“村晚”节目常态化创排
r5FSEtgEOpA77AZI+hYKCA==“村晚”是集中展示,精彩亮相,台前的绚丽离不开幕后的默默付出。只有建立“村晚”节目常态化创排机制,才能让“村晚”常演不衰。首先,要结合本土文化资源,深挖细作,确定题材和方向。其次,培养本土演员,哪怕有些演员表演稍显笨拙,也要尽量用本地演员,从“我要看”变为“我要演”。最后,邀请专家指导提升,建立常态化孵化机制,让一个创意用艺术的方式呈现,源源不断创排新节目。
(五)举办“村晚”擂台赛等赛事
“村晚”遍地开花,必然有很多的节目,怎么提高节目的艺术水平,仅仅依靠展演激发不了村民的积极性。只有不断举办各类赛事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村晚”的创作动力。市县一级文化部门,要在辅导、孵化节目的基础上,积极举办“村晚”大比拼,你追我赶,奖励优秀,激励后进,同时还可以以奖代补,给予适当的创演经费扶持,补助举办“村晚”好的村镇,形成良性循环。
(六)创新数字化赋能“村晚”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村晚”能火出圈,离不开国家公共文化云、省级公共文化云的强大支持,离不开融媒体、自媒体的现场直播、互动。看到点赞、观看人数不断增加,“村晚”主办方、表演者也会更加有信心。在云端,客居他乡的游子看到家乡的亲人表演,更能看到家乡巨变,满足他们的思乡之情。全国“村晚”短视频征集,也在不断扩大“村晚”影响力,数字“村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文化活力,让人民群众在实实在在的变化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七)做大做强“村晚”大IP
“村晚”从上到下被广泛关注,涉及全国所有省份,火遍大江南北,激发了广大村民的文化创造力,引发了一场“村晚”大讨论。“村晚”的话题热度与日俱增,这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来说是机遇。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抓住这个热点,乘着国家的政策东风,把“村晚”做深走实。如今“村晚”已经不是一台晚会这种狭义的理解,而是成为一个大IP,各地要以“村晚”为抓手,建立“村晚”艺术团、直播团队,搭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以“村晚”为切入点,对农村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在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做文章。
三、结 语
总之,要让“村晚”真正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文旅融合大平台。我们群文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创新工作理念,让“村晚”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把金钥匙,解锁城乡差距密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拓.乡村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与内生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2] 王彬.办好活力四射的“村晚” 过出神采奕奕的生活[N].中国文化报,2024-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