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雕版印刻手工技艺在传播民俗文化、发扬地域特色、推动文旅融合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在竞相发展的科技浪潮之下,这一历史悠久且富有文化特色的技艺,却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为使雕版印刻重新焕发光彩,需要在保留其技艺特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与现代技术、多媒体艺术的有机结合。此外,政府的政策支持、民间资源的整合、传承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建立、传播渠道的拓展等,同样是积极推进雕版印刻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雕版印刻;手工技艺;非遗;传承策略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受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影响,传统文化遭受到的冲击日渐加大。在此情况下,我们既需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需要不断汲取创新的资源和动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我们要研究我们文化中的种子,要研究怎样才能让这个种子一直保持下去,并且要保持里面的健康基因。”[1]雕版印刻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雕版印刻是在版面上雕刻图案和文字,然后涂上墨汁,再用压力将图案和文字转印到纸张或其他材料上。这种技艺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书籍、绘画和其他印刷品的制作提供了基础,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一直受到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雕版印刻技艺历史与现状
雕版印刻技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宝藏。无论是金石文化、木板印刷术,还是年画、瓷器等日常用品的装饰,均能从中找到雕版印刻技艺的身影。然而,在现代工业印刷技术的冲击下,雕版印刻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传统工艺学院、培训工匠、在特定节日的庆典中应用雕版印刻作品、举办展览和推广活动等,积极推动非遗的传承,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是,在科技快速迭代更新的冲击以及市场竞争压力下,雕版印刻手工技艺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雕版印刻技艺传承人员日渐稀缺,大有后继无人之势;另一方面,在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雕版印刻技艺存在着盲目舶来、进退失据的状况,继而导致艺术本体的扭曲。在此情况下,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对雕版印刻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十分重要与紧迫。“手工艺如能返回我们的生活场景,人们在恢复手艺人身份的同时,也重新找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定位和价值。”[2]
二、雕版印刻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手工技艺,雕版印刻传承着祖先的智慧与精神,传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掘其艺术价值,弘扬手工艺特色,同时促进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播。
(一)民间传统喜庆活动的加持
雕版印刻技艺在民间喜庆活动、年画、民间信仰和特定节日的庆典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雕版印刻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和活动,让民众更好地了解雕版印刻技艺。
(二)发扬地方优势,传承地域文化
雕版印刻技艺在山水、民俗、历史人物等各具地域特色的题材中得以发扬光大。发挥地方优势的宣传传递功能,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使之更具特色,扩大影响力。
(三)推动非遗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
雕版印刻技艺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人应把握时代脉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推动非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非遗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传承中的创新:现代设计与文化相结合
雕版印刻技艺在传承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发展新时代的雕版印刻技艺,实现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无缝对接。我们应考虑“传承人—非遗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尽量原汁原味保留非遗技艺的原貌和视觉特征基础上,结合当代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需要,进行非遗技艺的创新设计,让非遗技艺可持续地在现代商业生活中发展。
总之,要不断发掘雕版印刻在艺术、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潜力,充分挖掘其现代应用价值;大力培养传承人,推广原创设计,传承与创新并重,实现非遗惠及全民。这对凝聚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创新与发展:雕版印刻技艺的新型应用和前景
雕版印刻技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也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结合现代技术和多媒体艺术,雕版印刻能够得到全新的诠释,并在不同领域展现其潜力和前景。
(一)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
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使雕版印刻技艺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如将雕版印刻技艺与服饰、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结合,创作具有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产品,为雕版印刻注入新的活力。
(二)打造文创产品品牌
传承人应将传统雕版印刻与现代消费品相结合,将民族特色艺术与现代生活理念相结合,形成独具个性的文创产品品牌,将传统技艺融入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
(三)融入教育课程
在教育领域,学校可以将雕版印刻技艺纳入艺术课程,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雕版印刻的魅力。在社会教育方面,各地可以举办技艺培训班和体验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增强对非遗的认同感。
(四)打造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平台
弥合社会需求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差距,需要开发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模式。传承人可以从传统手工技艺实践中获得灵感,立足当代审美意识进行生产,以满足广大群众享有传统文化资源的需求;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以雕版印刻技艺为核心的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平台,提高该技艺在社会和市场的影响力和地位,并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合作展示,打造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
(五)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
各地可以以雕版印刻技艺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利用展示、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将中国的非遗推向全世界,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拓宽道路。
四、有效传承策略:重塑雕版印刻技艺的发展未来
雕版印刻技艺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负责。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倾斜
政府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破解雕版印刻发展难题的关键在于深入挖掘雕版印刻技艺的核心价值和实际应用潜力,充分发掘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和创新空间。政府应充分认识到雕版印刻技艺的重要价值,并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其保护和发展,如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划拨专项资金,为雕版印刻艺人和相关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倾斜政策。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营造有利于非遗项目发展的环境。
(二)加强地方文化与民间资源的整合
我们应整合地方文化和民间资源,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和民间资源在雕版印刻技艺传承中的作用,加强地方文化特色的宣传推广,提升地域文化的传承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各地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特色优势,把雕版印刻技艺融入地方特色产业中,如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鼓励民间团体和个人参与保护和传承工作,使雕版印刻技艺得到更广泛的发扬和传播。
(三)建立完善的数字化传承体系
数字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共享与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甚至有人称“数字化与多媒体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存的最好方式”[3]。笔者认为可以创建雕版印刻技艺数据库,发挥数字记录具有客观性、互动性和数字化的优势。对雕版印刷技艺、技能和技巧的记录完全符合原真性的要求,强调遗产的“非物质性”,并且数字记录重点强调技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4]它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5]
(四)强化文化教育与公众传播
我们可以在中小学开展以雕版印刻技艺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并将雕版印刻技艺纳入文化教育体系,加大在教材、课程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对雕版印刻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如网络、影视、展览等方式,让更多民众了解和关注雕版印刻技艺,以加强雕版印刻技艺的传播推广。
(五)促进民间资本、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我们应鼓励民间资本、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投身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利用合作、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雕版印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雕版印刻技艺保护和传承工作,如民间资本可以投资支持雕版印刻相关产业和项目,企业可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技艺传播,社会机构和志愿者可以参与技艺的普及和推广。
(六)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国际路径
我们应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拓宽雕版印刻技艺的传播范围,与国外文化艺术机构或非遗组织合作交流,提高雕版印刻技艺的国际影响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雕版印刻技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展现雕版印刻的独特魅力,为雕版印刻技艺带来国际视野和市场资源,同时汲取外来经验,促进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五、结 语
雕版印刻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在工业印刷技术和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雕版印刻面临着传承危机。为此,我们需要从政策支持、文化传承、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对雕版印刻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雕版印刻的创新与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22沈阳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记忆“传”与技艺“承”——印刻技艺·活态传承雕版工作室》(项目编号:202316065,省级大创)。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M].长沙:岳麓书社,2005:42.
[2] 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艺术人类学视角[J].民族艺术,2019(3):27-36.
[3] 彭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J].档案与建设,2009(1):46-48.
[4] 邓抒扬,许旸.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J].出版广角,2019(20):47-50.
[5] 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