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文化遗存,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和传承伏羲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我们要构建以“伏羲”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关键词:伏羲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符号
伏羲,即太昊,三皇之一,是华夏人文始祖,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伏羲一说。相传伏羲创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因此伏羲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伏羲文化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文化遗存,是中华儿女大团结的象征符号和文化元素,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与弘扬伏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伏羲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伏羲文化是龙文化、渔猎文化、姓氏源文化、太极八卦文化等文化的总称,其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起居坐卧、饮食养生、婚丧嫁娶、渔猎耕种、历法庆典等,它教导人们自我成长,学会真正的生活。
(一)伏羲文化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文化遗存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自治区),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在历史上,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文化兼容并蓄,在不同阶段形成多个文化中心。伏羲文化是流传在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沿岸的典型的文化,是活态传承的文化。
(二)伏羲文化凝结着“天地人和”的哲学思想
《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伏羲始作八卦时,极其细致地观察天地万物,察看鸟兽之纹,还有与其地相适应的植物、动物之情况而作八卦以象之,对宇宙万物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后,画出了八个符号以代表八类物质,即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事物与自然现象。相传周文王据八卦而推演成周易,将八卦两两相叠,就形成六十四卦。《周易》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象征天、地、人“三才”,将人置于天地之间,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地人和”思想,它阐述了一种哲学思想,颂扬了一种精神,顺应了共建“和谐”与“和平”社会的趋势,更为我们的生活指明了方向。
(三)伏羲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记忆和中华民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伏羲对各部族及其文化习俗吸收借鉴,才能创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定嫁娶,使各部落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习俗方面得到了统一,使混沌无序和荒凉寂静的世界有了运行秩序,引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与发展模式。
(四)伏羲文化传承了中国龙文化
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龙文化的产生与龙图腾和龙崇拜是分不开的。而龙崇拜是在蛇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龙是蛇的化神。相传伏羲、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伏羲氏族起初以大蛇为图腾,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兼并弱小的部族,同时将形形色色的图腾吸收到自己的图腾之中[2],“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鬃、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3]。龙具有创新精神,能上九天,能潜深渊,从龙图腾演变的过程,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龙图腾作为伏羲氏族的精神象征,彰显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兼容并蓄的胸怀。历来,龙崇拜与帝王崇拜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帝王把自己说成是龙的化身或龙之子,借助龙来树立权威,获得人们的信任和支持。这样,龙便获得了更为显赫的地位,龙图腾也逐渐演变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中华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黏合剂”。
二、伏羲文化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
(一)传承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伏羲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救走向自立,从自立走向自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每一步都考验着中华儿女的信心和勇气,每一次变革与苦难锻炼出中华儿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民族性格。
(二)弘扬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人类的美好理想,不可能唾手可得地实现,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精神。伏羲与其部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结网罟学会捕猎和打鱼,取牺牲以供庖厨,教民熟食,制九针治病疗疾,不但扩展了生产领域、提高了百姓的生存能力,而且改善了先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华先民勤劳刻苦、开拓进取,克服一切困难告别了野处穴居、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勤劳务实,革故鼎新,守护大好河山,建设富饶家园,治理江河湖海,耕种美丽田园,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三)彰显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伏羲文化作为肇启文明的始祖文化,其太极八卦阴阳统一,天、地、人相融为一,以龙为图腾的信仰崇拜,形成了民族文化符号系统。伏羲“盛德大业”是实践论与人生价值的高度统一,是华夏文明统一的源头,形成了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大一统”局面。弘扬与传播伏羲文化,为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撑。
三、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4]。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在各民族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重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5]伏羲文化作为中华儿女共有、共享的一种文化,渗透在大众的日常行为、生活方式之中,散发着汗水和泥土的气息,被中华儿女认同、接受、传播与传承,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6]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审美情趣与民族气派。传承和传播伏羲文化的过程就是认同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元素的过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共祭伏羲,也是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一)伏羲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在《文化记忆》一书中,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记忆、身份认同、文化的连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当下对过去的塑造作用,也充分探讨了过去对当下产生的影响。他所提出的“文化记忆”概念,就是集体对文化的长时记忆。对一个群体而言,身份认同源于集体记忆,而文化符号是形成集体记忆最有效的方式。伏羲文化被认同、传承与传播,是因为伏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中国历史文化、哲学思想、价值规范、道德传统、执政智慧形成的过程。伏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承载着华夏儿女的集体记忆。它深刻影响了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塑造了中华儿女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弘扬和传承伏羲文化,有助于实现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凝聚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心铸魂。
(二)伏羲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是创造和使用符号的动物,而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认为我们整个世界都是由符号构成的,因此符号就是人类社会维系情感交流和意义认知的载体。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情感心理结构并非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共同构筑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凝聚着强烈的民族情感。文化符号在形成、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唤醒人们的情感认知,并成为连接人们情感的纽带。伏羲与女娲成婚并繁衍人类的神话与传说,反复叙述并强化中华民族的心理与情感的认同。情感认同是最稳定、最深刻、最持久的心理根基,激发与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途径。
(三)伏羲文化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是从“文化自觉”发展而来的。1977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专题的形式重点阐述了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伏羲被历代中华儿女共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海峡两岸的中华儿女同根同祖同祭拜,伏羲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符号标识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根基。
四、结 语
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传承着中华民族精神,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色。一种被长期认同的文化符号,可以塑造整个民族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塑造着民族的灵魂,引导着民族发展和前进的方向。伏羲文化就承载着这样的历史使命。它为人类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之间的联系和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它是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记忆符号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符号,它时刻提醒着海内外中华儿女,我们都是华夏子孙,同根同祖,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天水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 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 霍志军.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卷[M].上海:开明书店,1948.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99.
[5] 同[4].
[6] 同[2].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