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多元化风格

2024-08-20 00:00:00卢星池
百花 2024年6期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受益于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呈现出新时代的风格。新生代的词曲作家们将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创作手法来构思和定位,赋予艺术歌曲新的活力。本文主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搜集和调查工作,从作品的题材、技法和音乐元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多元化风格。

关键词:21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多元化风格

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雅艺术大众化的全新阶段。这个阶段的艺术歌曲创作思维更加开放,作家汲取了中国诗词、戏曲和民歌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追求时尚和个性化的表达,钢琴伴奏更是融入现代化的创作技法,对诠释作品内涵和提升艺术表现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融合创新的时代风格

(一)艺术歌曲的时尚化呈现

任何一种艺术体裁都不应一成不变,艺术歌曲也同样,在题材、写作技巧、表现手段、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均须不断开掘、更新,以适应和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随着人民审美需求的不断变化,21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上融合了现代流行元素,贴合时代风格,实现了高雅艺术通俗化。尤其是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接轨了当代的流行音乐,利用线上传播与推广,有了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了音乐的审美意义与教化功能,如《我的深情为你守候》《我怎样去爱你》《千里江山图》等歌曲。

21世纪的一些艺术歌曲除了在唱法上出现了“美通唱法”和“民通唱法”,在钢琴伴奏中也结合了现代流行和声。如2019年由薛保勤作词、刘洲作曲的《敕勒歌》是对草原民族歌曲的追溯与创新,歌曲吸纳了流行音乐中常见的主副歌结构,沿用流行音乐和声框架的同时保留了部分五声音阶的特点,又加入了蒙古长调的民族音乐元素,其钢琴伴奏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容易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2020年,邓垚编配钢琴伴奏版本的《敕勒歌》在抖音的话题量达到1.9亿,钢琴间奏的播放量达939.9万次。邓垚表示:“中国声乐作品的创作在进步,钢琴伴奏也在进步,现在的伴奏都已经非常‘流行’了,非常与时俱进。”

(二)民族元素的现代化呈现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歌曲多以民歌为创作基础,融合了西方音乐技法,根据不同的音调、节奏、韵味等改编而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呈现。如我国的“花腔艺术歌曲”就是较为成功的典范。花腔自20世纪传入我国,作曲家尚德义致力于推进花腔艺术民族化,21世纪后,花腔仍是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国当代青年作曲家胡廷江对花腔技法的运用进行了新的探索,编创了《玛依拉变奏曲》和《春天的芭蕾》等传唱度高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深受歌唱者和听众的喜爱,在高校音乐会和各大声乐赛事中被无数表演者精彩演绎。

民族元素的现代化呈现还体现在和声运用方面。中国当代作曲家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和声与西方和声技法融合并加以创新,让其成为中国艺术歌曲情感和内涵的重要表现手段。和声大量运用属和弦和非三度叠置和弦,和声效果与民族曲调十分贴切,部分作品运用了现代化的调式交替手法来丰富歌曲的效果,使歌曲兼具民族与现代的风格。在器乐编配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乐器,它们的音色及韵味经常成为作曲家寻求民族气质的灵感源泉。如中国音乐学院张筠清创作的《静夜思》,在钢琴伴奏的基础上加入我国传统乐器箫,营造出古朴、孤独的意境,歌曲将钢琴、箫、男中音的音色完美结合,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充分体现了西洋技法与民族元素的完美融合。

二、诗词文化的古韵风格

(一)古典诗词的运用

21世纪以来,涌现了诸如《玉兰谣》《雨霖铃·秋别》《武陵春·春晚》等大量古诗词题材的中国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极具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从古典诗词的运用上看,有许多根据唐诗作曲的歌曲,如作曲家赵季平谱曲的艺术歌曲《幽兰操》是根据韩愈仿孔子而作的诗歌改编而来的,用音乐生动诠释了对君子品质的追求,还有2011年赵季平创编的《唐诗歌曲八首》等。

在古典诗词的音乐创作上,宋词独占鳌头。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作曲家敖昌群根据苏轼为逝去妻子而作的悼亡词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他根据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谱曲而成的艺术歌曲是目前国内高校的优秀教学曲目,在音乐会中常被演唱;王建民根据柳永诗词作曲的《雨霖铃》获得2000年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三等奖。与此同时,也有根据元曲改编的艺术歌曲,如2019年敖翔发表的《越调小桃红·采莲女》选取了元代杨果的乐府新体诗,其优美的旋律线条与钢琴伴奏交相辉映,深受国内外音乐学习者的喜爱。

(二)诗词意境的营造

钢琴伴奏宽广的音域和多变的音色非常适用于古诗词的意境描绘。创作者以词为“情”、以曲为“景”,将词、曲、伴奏有机结合,运用钢琴伴奏刻画诗词意境,塑造音乐形象,赋予诗词艺术歌曲更为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创作者一般是用拟态的表现手法来帮助声乐表演者塑造特定的形象和意境,在伴奏中以特定的音乐语言,如调性、和声、织体、速度、力度、节奏等来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意象,进而达到营造歌曲意境的目的。

2011年赵季平谱曲的中国艺术歌曲《幽兰操》,其歌词来源于韩愈的同名诗歌,钢琴伴奏使用琶音和泛音来模拟古琴质朴、空灵的音色,九连音描绘古琴余音缭绕的情境,作曲家将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展开在听众面前,营造出典雅细腻的意境。青年作曲家王龙在2020年创作的艺术歌曲《锦瑟》,其歌词选自李商隐的同名诗,钢琴伴奏以分解和弦的织体形式作前奏,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色彩,大小调的短暂交替使伴奏音乐色彩丰富并具有动力性,此外作曲家还大量使用了分解和弦的快速交替,将情绪不断推进,引起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推陈出新的戏曲风格

(一)民族戏曲音调的运用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如今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不竭源泉。传统戏曲元素的加入为民族声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民族声乐创作中加入京剧曲调、昆曲音调、豫剧音调等,可以达到不同的演唱效果,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戏曲风格的中国艺术歌曲。

京剧作为我国的国粹,其音调在当今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如2003年杨乃林作曲的《梨花颂》,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演唱中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回味悠长。又如2004年吴小平作曲的艺术歌曲《梅兰芳》,在作品中加入梅兰芳先生京剧经典唱腔的元素,将京剧和钢琴进行结合,体现了京剧成套唱腔的结构美,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气派以及民族唱法的丰富技巧,并让钢琴伴奏焕发新的生机。戏曲风格是《梅兰芳》这首歌曲的灵魂所在,它把梅兰芳先生的铮铮风骨刻画得栩栩如生,传统戏曲的音韵之美极大地调动了演唱者的舞台情绪,颂扬了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艺术上的巨大贡献。

(二)器乐伴奏手法的借鉴

21世纪的艺术歌曲非常注重吸收戏曲器乐的伴奏手法,并运用在钢琴伴奏的编配中。如摇板与垛板,是戏曲艺术中常用的两种唱腔板式。摇板是将散板的唱腔与节奏紧促的流水板中的鼓、板相结合,以“行云流水”为风格。摇板部分的钢琴伴奏往往采用连续均匀的十六分音符来模拟京胡琴师的伴奏形式,随腔变动。垛板节奏急促,字多腔简,朗诵性强,宜于表现焦急、愤怒等情绪,富有戏剧性和夸张效果。垛板部分在钢琴伴奏中常体现为柱式和弦的运用,模仿板或鼓与其他伴奏乐器的合奏效果,层层推进,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以2010年张卓娅、王祖皆作曲的《贵妃醉酒》为例,其钢琴伴奏汲取了大量戏曲元素来增强作品的戏曲特色和现代风格,该曲借鉴了京剧乐队中“随腔”的伴奏特点,右手伴奏与旋律部分基本一致,左手使用低音区下行的柱式和弦。《贵妃醉酒》的出彩之处在于它将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融合,不仅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上进行创新,借鉴了戏曲中的“依字行腔”,还在歌曲的创作手法上标新立异,用韵味十足的戏曲风格给听众带来新的听觉享受。

四、个性化表达的自由风格

(一)自由开放的创作思维

由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主要体现的是作曲家的理解与美学上的追求,因此对音乐语言与作曲技法的运用就必然是鲜明个性的、脱俗的和具有一定探索和创新的,但又应是可唱的,好听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也积极提倡创新,对个性化音乐的追求也更加具体,使得21世纪很多艺术歌曲都展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个性风格。

如韩静霆作词、赵季平作曲的《断桥遗梦》描写了白素贞对爱情的向往,邓垚作曲的《梁祝新歌》表达了新时代人们对自由幸福婚姻的渴望,这些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上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陆在易老师,创作的《桥》《家》《盼》《我爱这土地》《望乡词》连续三届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他的作品从歌词内容到伴奏都非常注重艺术的个性化表达。近年高产的作曲家印青善用细腻的情感表达引起听众的共鸣,他找到了音乐与时代的契合点,清新婉转、雅俗共赏是他的主要风格,如描述美好爱情的《蓝色爱情海》、歌颂祖国的《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等。

(二)抒发个性的即兴伴奏

钢琴即兴伴奏技术,是一种根据演唱者演唱的旋律、结合音乐本身的主题和风格、把握音乐的情绪与气氛而快速并贴切地配以伴奏音型和织体的综合技术。21世纪以来,我国优秀的钢琴伴奏者逐渐向专业的艺术指导方向发展,他们具备即兴创作、改编原版伴奏的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照谱弹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伴奏风格。例如邓垚老师,他善于运用丰富的和声,结合旋律的上扬和歌词语义的递进,GgIGcuaxkaZM7eX5UfhqIFeotRI0F/EyeFDqiTosz7U=在旋律加花、装饰音点缀上适时穿插即兴性旋律,就像一片精心设计却又自然无痕的“绿叶”点缀了主旋律,情感处理细腻且灵活。

即兴伴奏绝不是随心所欲地弹奏乐曲,而是立足原曲,把扎实的钢琴基础与敏捷的思维相结合,以恰到好处的音型、独特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等伴奏手法将中国艺术歌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来,形成独一无二的表演版本,例如《昭君》《梁祝新歌》《千古绝唱》的现场演出。除了正谱外,人们还参考邓垚演出的《敕勒歌》,编配了即兴伴奏谱。灵感乍现的钢琴即兴伴奏有时会有比原版演奏更加出彩的音乐感染力,它融入了伴奏者自己的理解与情感,能充分调动演唱者的激情,渲染热烈的演出气氛,为演出画龙点睛。

五、结 语

中国历来就有“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优良传统,多元化风格已成为21世纪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趋势。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开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新篇章。笔者期望有更多专业学者关注21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与发展,为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添砖加瓦,让中国艺术歌曲的美妙之花绽放在新时代。

(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中国艺术歌曲选(2004-2010)[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

[2] 刘聪.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1(9):17-19.

[3] 陆在易.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8):34-35,95-96.

[4] 张琴.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四川戏剧,2010(2):119-121.

[5] 刘聪聪.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及演唱研究(2000年-2010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6] 刘沛.21世纪初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7] 高飞燕.浅谈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中国声乐作品中“风格化”的变迁:以《杏花天影》《敕勒歌》为例[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22.

[8] 周洁.民族声乐作品《贵妃醉酒》对戏曲元素的借鉴[J].黄河之声,2021(17):113-115.

[9] 徐艳玲.陪伴歌者:和邓垚老师聊钢琴伴奏[J].歌唱艺术,2022(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