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20 00:00:00刘方萍
百花 2024年6期

摘 要:民族音乐是经过历史沉淀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是各大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当下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我们需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策略,以确保高校的文化传播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民族音乐;高校;音乐教育;传承策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文化底蕴。在中华文明的演变历程中,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风俗和遗产,民族音乐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形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民族音乐多形成于民间,其创作群体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内容通常以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主,充分展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和状态,如我们熟悉的《十面埋伏》《二泉映月》等曲子就是作曲者根据实际生活中的个人际遇以及社会境况创作出来的[1]。另外,民族间不断碰撞和交融,民族音乐也在互相影响,不同民族间的音乐互相取长补短,风格、唱腔和创作内容不断进步,内涵越来越丰富,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最终形成了当下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到传统文化,强调我们必须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2]

一、高校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是经过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艺形式,它不仅反映了前人们的生活写照,还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是体现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方面。民族音乐经过历代人们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是我国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有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起着教书育人的作用,其音乐教育不但要注重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还应将民族音乐融入其中,努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3]

(一)民族音乐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改变,西方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青睐,尤其对年轻一代而言,西方音乐已经成为大家的首选,而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变得越来越鲜为人知。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使民族音乐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如果放任这种情况发展,民族音乐很可能会消失,这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悲哀。要想避免这种结局的出现,我们必须找到能够扩大民族音乐影响力的途径和方法,挖掘更多民族音乐,拓宽其传播渠道,使民族音乐能够得到持续传承和发展。高校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其音乐教育可以为各音乐领域培养高技术和高能力人才,若将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还可以壮大民族音乐的人才建设队伍,使民族音乐有更多的传承人。除此之外,高校作为一个较大的传播平台,可以最大化地实现民族音乐的大范围传播效果,这为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机遇。

(二)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教育不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多以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主,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流行趋势、了解西方国家的音乐特色,但是民族音乐在教学内容上的缺失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难以领悟和体会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高校教育应该是灵活的,更应该是全方位的,因此,出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在音乐教学中加入民族音乐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要想实现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民族音乐能够在高校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我们必须先清楚了解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促进民族音乐更好地融入高校音乐教育中。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常在课程开始前已做好规划,相关教材也已提前预订好,教师们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策划时需要以教材为依据,确保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目前,高校关于音乐教育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选用的教材多以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为主,对民族音乐未做过多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通常不会将民族音乐作为教学重心。这种教学内容设置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学生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接触和了解,学生也就难以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学校也无法培养出民族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

(二)民族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开展的音乐教学大多存在着西化现象,配备的师资力量多以现代化音乐为主,经过系统和专业学习民族音乐的教师少之又少。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非专业性的教师通常难以将作品讲解到位,学生无法深刻领会民族音乐的魅力。另外,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所欠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内容讲解过于拘泥于教材,在向学生展示民族音乐作品时,不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缺少对作品的深层次探究和解析,这种枯燥乏味的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可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三)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不足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各种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和交融,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如摇滚乐、爵士乐、重金属音乐、电子音乐、轻音乐等,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选择说唱、摇滚等曲调明快、充满激情的音乐,这类音乐更能契合人们的心理感受,是人们处于当下这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中的一个宣泄口。而像戏曲和民谣这一类曲调平缓、节奏平稳的民族音乐,喜欢的群体越来越少。现在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流行音乐成为其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首要选择。另外,和民族音乐相比,流行音乐有更多的受众,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出于就业目的,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创作或进一步深造时更愿意选择流行音乐作为其发展方向,从而导致民族音乐的人才力量越来越薄弱。

三、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出应对的方法,从根本上打破阻碍民族音乐传播的壁垒。只有解决了这些现实问题,才能让民族音乐得到持续发展,使民族音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避免民族音乐走向消亡。

(一)优化教学大纲,提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民族音乐能够起到陶冶性情、触动心灵、启迪人生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向大家展示了不同民族的历史、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民族音乐具有独特的鉴赏价值,其不同于其他音乐的美学特点和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受西方音乐潮流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对民族音乐的重视度较低,尤其是高校开展的音乐教育很少将民族音乐作为教学重心。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理念,优化教学大纲,对民族音乐的教学目标做出规定,将民族音乐列入教学工作重点,提升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度,同时,从政策和规章制度层面保障民族音乐的发展。

(二)壮大民族音乐的师资队伍,培养后继人才

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和市场挂钩的,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方向也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新兴音乐的盛行导致高校音乐教育通常以此作为人才的培养方向,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更高层次的人才也更愿意选择流行音乐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种现象使得从事民族音乐传播和教育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高校能够招聘到的专业性人才也极少,民族音乐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难以发展和培养民族音乐的后继人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在进行教师招聘工作时,不要过度关注学历、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方面,而应该放宽条件,将一些资深的民间艺术家纳入其中。努力扩大民族音乐的师资队伍,壮大师资力量,是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重中之重。

(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提升教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局限于教材,知识的讲解以教材上展示的内容为主,教师缺乏对背景知识的讲解,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半知半解的状态;教师不断输出、学生接受的教学过程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难以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甚至会引起抵触心理。相比于其他理工类学科而言,音乐教学更加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任教老师不仅要学识渊博、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还要借助一些教学工具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呈现民族音乐的特色,使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沉浸在民族音乐的美妙体验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彩云追月》时,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遍乐曲,让学生对该曲子的曲风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其创作的历史时期、当时的文化环境及歌曲包含的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或探讨的方式促使学生对歌曲的风格、特点等进行思考,同时还可以对不同改编版本进行分析比对,以便加强学生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对歌曲进行改编,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开展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民族音乐在高校中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注重学生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掌握民族音乐的文化知识,形成自己的体系框架。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音乐专业学生的唱功、交流和表达能力,使其专业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强化提升,而且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艺术熏陶,并能够在无形中扩大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音乐主题活动,如音乐节、歌唱比赛、民族歌舞大赛等,设置奖励制度,对获得好名次的同学进行嘉奖,而名次靠后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安慰奖,以此鼓励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考虑到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喜欢参加线下活动,学校可以提供线上平台,利用网络举办民族歌曲演唱比赛,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录音后上传供大家考评。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要和社会接轨,应加强与校外机构的交流合作,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民间乐团,向优秀的民族音乐传唱人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爱上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众视野。

四、结 语

民族音乐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如今,中国的民族音乐已成为国家的重要象征,担任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架起了与各国增进友谊的桥梁,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国及中华文化打开了窗口。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将其不断发扬光大,各大高校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张月.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研究[J].大观(论坛),2024(1):48-50.

[2] 张磊.传承民族音乐 深化特色教育:江苏省无锡市前洲中心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特色教育掠影[J].江苏教育,2024(5):97.

[3] 孙赫阳.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24(1):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