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 “ 薄 ” 字的研究

2024-08-20 00:00:00刘月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诗经》中“薄”字句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值得大家去探究,“薄”字在古注中常释为语助词,旧注和新解纷繁复杂,本文通过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陈士林、闻一多等学者将其理解为“迫”的虚化是较为合理的,但对其具体语法功能解释众说纷纭。文章对《诗经》中有关“薄”字的语句做了穷尽考察,从音韵、文字、词汇和语法化的视角进行了解释,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诗经》中“薄”字的意义、用法及源流等问题做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诗经》;薄;虚化;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11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35

基金项目:院系自筹项目“《诗经》中‘薄’字的研究”(项目编号:wcyyjs2024001)。

一、以往研究概述

《诗经》中“薄”的意义如何?前人对此有三种说法。其一,自汉代以来,有些学者把“薄”大都训为“辞也”,除了《时迈》中“薄言震之”和《有客》中“薄言追之”训为“始”。这是把它看作是无意义的助词,这仍不能令人满意,因为语言中的任何成分,可以没有实义,但总要有语法意义或语气,总要起一定的语法作用;其二,也存在学者们从实词虚化的角度去考察“薄”字,有的主张把“薄”训为“迫”;有的主张把“薄”释为“勉”;有的主张“薄”与“忙”同义,这几种训释还值得探究,因为有的它无法讲通《诗经》中所有的“薄”字句,有的训释过于泛化,但确实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对《诗经》中“薄”的虚义用法,学界是有共识的,但对《诗经》中虚义“薄”的具体用例,其虚化用法是什么,学者们有不同理解;其三,诸多学者把它训为“言”,认为“薄”和“言”通用,并且主张“薄言”实际上是“薄”和“言”的复语,这尚且不能令人满意。

如果主张“薄”是个虚词,那么现在不会有人反对。站在发展的视角看,古汉语中大多虚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这种虚化是通过实词的引申而达到的,这就提醒大家,研究某些虚词的作用,有时不得不从它虚化之前的实义入手。[1] “薄”字也应如此。那么,“薄”的源头是什么?梳理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探讨“薄”的意义、用法及流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认为,《诗经》中的“薄”是由动词“迫”字虚化而来的。论证如下:

二、音韵学视角—— “薄”和“迫”古音相近,属旁纽叠韵关系

上古音黄侃系统和王力系统中的“薄”均为并母,铎部;而“迫”字均为帮母,铎部。从声母系统来看,帮母和并母是同类同行,同类同行者为旁纽。“薄”和“迫”是旁纽关系,其音理是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同韵部者为叠韵,“薄”和“迫”二字为铎部叠韵关系。综上可知,“薄”和“迫”两个字是旁纽叠韵关系。

三、文字角度—— “薄”和“迫”系为同源词

“薄”表“迫使、逼迫”义,1见:“淮尸(夷)繇(旧)我畮臣,今敢搏(薄)厥众叚(暇),反厥工吏,弗(迹)我东(国)。”[2]于省吾谓:“吴云博迫也,言敢迫其众以暇时”;郭沫若谓:“‘博厥众叚’谓迫其众使暇”;《铭文选》翻译为:现在竟敢迫使这些提供帛畮的奴隶们闲暇下来却不忙于劳作。谓:“博,借为薄”[3];《类检》谓:“博,假为薄,义为迫。”[4]从两周金文的文献材料可知,“薄”和“迫”在“迫使、逼迫”这一义项上是同源的。此外,《说文》:“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艹溥声。旁各切。”[5]《段注》:“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引申凡相迫皆曰薄。”[6]所以,薄的本义为草木密集丛生的地方,“草木密集”即“草木相互靠得很近”,引申为“主动接近、靠近”,即动词“逼近,迫近”。王力《同源字典》认为“薄”和“迫”同源,可考证于“迫”词族。[7]《楚辞·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洪兴祖补注:“薄,迫也,逼近之意。”[8]又如,《春秋左氏传》曰:“晋公子重耳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薄而观之。”(薄,迫也。孔颖达的正义曰:断其裸以上为句。裸谓赤体无衣也。骈胁,非裸不见,故欲观其裸,伺其浴,乃逼迫以观之。杜预注:“薄,迫也。骈胁,合干。”孔颖达的正义曰:薄者,逼近之意,故为迫也。)[9]又如,《汉书·王商传》:“王居远事薄遽。”颜师古注:“薄、迫、遽,速也。”[10]再如,《国语·吴语》:“今会日薄矣,恐事之不集,以为诸侯笑。”译为:“现在盟会的日期已非常迫近了,我恐怕事情不成功而被诸侯耻笑。”韦昭注:“薄,迫也。”[11]又如,《荀子集解》:“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薄,迫也,音博。)[12]再如,李密的《陈情表》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对于薄的解释也为迫近。对于“迫”字,《说文》释为近也;《广韵》释为逼也,近也。通过文献考证可知,“薄”和“迫”系为同源词。[13]

四、词汇角度—— “薄”与“迫”词义互通

“薄”与“迫”在一些词汇的运用上存在互通互用现象。主要是就“薄遽—迫遽”“薄暮—迫暮”两组词而言。具体论述如下:

(1)闻一多先生引《汉书·严助传》曰:“王居远事薄遽,不与王同其计。”主张“薄遽”即“迫遽”。[14]颜师古注:“如淳曰:‘薄,迫也。言事迫,不暇得先与王共议之。’薄,迫,是也。遽,速也。”

(2)宋·王安石《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王程虽薄遽,邦法难卤莽。”

(3)宋·秦观《泸州使君任公墓表》:“公知其谋,乃録使者不法事关泸州十有五条上之,使者薄遽不知所为。”

(4)《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安宁勿懈情,有事不迫遽。”也作“薄遽”。

(5)宋·苏轼《与赵德麟书》之一:“候吏来,特承书教,礼意兼重行役迫遽。”

(6)宋·邓忠臣《考校同文馆戏赠子方兼呈文潜》:“馆阊阖外西城隍,书橐迫遽不及装。”

(7)宋·陈元晋《和柴大监留郎中游郁孤及喜雨之什其二》:“乌尾督逋无迫遽,鼠牙有讼怕淹留。”

综上7例,可知既有“薄遽”又有“迫遽”,并且“薄遽”可作“迫遽”,同样“迫遽”也可作“薄遽”。

(1)唐·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薄暮即傍晚。薄,迫近之意。

(2)唐·杜甫《薄暮》:“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

(3)宋·陈起《薄暮》:“薄暮西风急,呼童掩却窗。”

(4)唐·白居易《登天宫阁》:“午时乘兴出,薄暮未能还。”

(5)《楚辞·天问》:“薄暮雷电,归何忧?”

(6)《汉书·酷吏传·尹赏》:“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

(7)南宋·康与之《昨梦录》:“迫暮,与老人同出。”

(8)钟惺《浣花溪记》:“迫暮趣归。”

综上8例,可知既有“薄暮”又有“迫暮”,并且薄暮即傍晚。薄,迫近之意。故,“薄暮”和“迫暮”互通。

五、《诗经》中“薄”的虚化机制

解惠全认为:实词的虚化,是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因为这个词经常出现在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虚化,再进而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15]这说明,意义变化是虚化的必要条件,是词义虚化的基础和依据。《诗经》中的“薄”既发生了意义的引申也引起了词性的改变。

“薄”的本义为草木密集丛生的地方,是一个名词,在同时的文献里,“薄”由名词引申为动词的密切靠近,义同“逼近、迫近”,随之这一义项得到泛化,既可以是时间的迫近,也可以是战争双方的逼近。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可知存在施事与受事的对立,由“逼近、迫近”这一动词,立足于施事受事的视角,词义发生弱化,产生“勉励、催促”之意。当然从本义“草木密集”可以发展到“草木靠得很近”,“靠得近”也就是“距离很近”,引申为“扁平的东西距离近,没有什么厚度”进一步引申到形容词“微小、少”,由此义项可以衍生出味淡薄、情淡薄、土地贫瘠等含义。动词和形容词之后的“薄”已不再表示事物,而成了表示事物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况的标志。词义发生了不同的虚化路径,而《诗经》中的“薄”解释为“勉励”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并且覆盖力度较为全面。

此外,词义的演变也引起了词性组配的改变,从单一的“名词+名词”组合,变成了“动词+动词”或“动词+名词”或“名词+形容词”等组配。从名词“薄”引申为动词主要表现为“动词+动词”组合。本文结合词义和句子结构来具体地分析《诗经》中相关“薄”的用例。

《诗经》中虚化的“薄”共有10例,都出现在句首,并且后面都紧接动词,其中与动词“伐”组配有2例,和动词“采”组配有3例,具体分析如下:

(1)薄污我私,薄浣我衣。(《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二)葛覃》)

孔颖达的正义主张:污浣相对,则污亦浣名。上句言污,见用功深也,下句言浣,见其总名亦为浣。笺云:“烦,烦撋之,用功深。浣,谓濯之耳。”由此可见,“污”和“浣”均为动词,“污”译为洗去污垢,“浣”译为洗涤,涤除,符合动词+动词这一组配规则。且由注疏可知,受师教诲,浣衣节俭是应尽之责任,且公衣私服皆悉浣之,由己常自洁清,以事君子故也。故“薄”字处于这样的语义环境下,是侧重在受事的角度,“薄”具有勉励自己洗干净公衣和私服的含义。

(2)不远伊迩,薄送我畿。(《毛诗注疏卷第二(二之二)谷风》)

首先“薄”出现的语境符合“动词+动词”的组配规律[16],毛言:“相与行于道路之人,至将离别,尚迟迟舒行,心中犹有乖离之志,不忍即别,而妇人与君子犹是夫妇,却如此决绝,送我不远,维近耳,薄送我于门内而已,是恩惠不如行路之人也。”[14]此时,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夫妇和行路之人的送别情景做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强调了“薄送我畿”的无奈之感。由此可知,“薄”字含有“逼迫、强迫”之意,是立足于施事的角度,饱含“勉强”的意义。句意为:“现如今让你送我到门槛都尽显勉强,让你处于为难的尴尬境地。”

(3)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毛诗注疏卷第九(九之四)出车》)

(4)薄伐玁狁,以奏肤公。(《毛诗注疏卷第九(十之二)六月》)

薄伐玁狁,至于大原。(《毛诗注疏卷第九(十之二)六月》)

这两例放在一起探讨,这三处“薄”后都紧跟动词“伐”,由此可知,词义已经发生了虚化。这三处都是和战争密切相关,存在敌我双方对立,也就是哪一个处于施事地位,哪一个处于受事地位。孔颖达的正义曰:“诸侯未见君子南仲之时,忧心忡忡然,以西戎为患,恐王师不至,故忧也。既见君子南仲,我心之忧则下矣,因即美之,此赫赫显盛之南仲,遂薄往伐西戎而平之。”毛以为,“王师所以得胜者。以有文德武功之臣尹吉甫,其才略可为万国之法。受命逐狄,王委任焉,故北狄远去也。”[17]由注疏可知,吉甫和南仲都是武功之臣,既有作战胜利的经验,又有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气概,所以讨伐敌人,显而易见有着必胜的信念,因此,诸侯在见与不见南仲时底气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驱逐北狄远离亦是得益于尹吉甫,此时,这三处的“薄”字均处于施事角度,对于征伐戎狄饱含勉励和鼓励之意。

(5)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毛诗注疏卷第十(十之三)车攻》)

在论述“薄”字的用法之前,先做一个说明,“搏兽”有的版本作“薄狩”,段玉裁云:“薄狩”,《后汉书·安帝纪》注及《初学记》所引皆可证。笺释“狩”以搏兽者。阮校:“案惠栋云:上作‘兽’字亦当为作‘狩’,考文古本作‘狩’,因觉其不词而改之耳。”“狩”为动词打猎,在“薄”之后,从句子结构看,符合动词+动词的组配规律。此外,毛言:“既选车徒,王言当建立旐于车,而设旄牛尾于旐之首,与旄同建,我当乘之,往搏取禽兽于敖地也。”[17]由此可知,宣王会同诸侯狩猎,首当其冲,勉励大家参与其中,在敖地尽兴捕猎,是站在了施事的角度,勉励大家。

(6)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诗注疏卷二十(二十之一)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毛诗注疏卷二十(二十之一)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茆。(《毛诗注疏卷二十(二十之一)泮水》)

《泮水》乃歌颂僖公能修泮宫也。到泮宫水滨采摘水菜、水草和凫葵,对于这一举动是立足于施事的视角,是充满勉励和鼓励的,也能彰显出内心的愉悦之情,此时的“薄”为动词勉励,采为动词采摘义。

上述例子,都是在“逼迫、迫近”这一义项下,立足于从施事受事的视角,含有勉励、催促之意。这一词义经过弱化出现在双方对立的句法语义场当中,“迫”字被处于句中蕴含的超语段对立意义要求侧重一方,“迫”字所处的功能和意义弱化为某一方占优势,为承载勉励、催促的内在意图提供了可能。

六、“薄”“薄言”和“言”互证

本文注意到了《诗经》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某些语句只有一两个词不同,其余都相同,这样的例句共7组。有的重复出现,不计次数,只归组。具体分析如下:

(1)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诗注疏卷二十(二十之一)泮水》)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毛诗注疏卷十五(十五之一)采菽》)

(笺云:我使采其水中芹者,尚洁清也。)

(2)思乐泮水,薄采其茆。(《毛诗注疏卷二十(二十之一)泮水》)

(《说文·草部》引作“言采其茆”。)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四)草虫》)

(蕨,鳖也,野菜名。)

(4)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四)草虫》)

(薇,菜也。例3和例4的“陟彼南山”,为的是赡望“君子”,故以采摘蕨和薇的嫩苗排遣愁情。)

(5)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诗注疏卷第三(三之二)载驰》)

(蝱,贝母也,药名也,采蝱以疗疾。)

(6)涉彼北山,言采其杞。(《毛诗注疏卷第九(九之四)杕杜》)

(笺云:杞,非常菜也,借采杞寄托思君之情。)

(7)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毛诗注疏卷第五(五之三)汾沮洳》)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毛诗注疏卷第五(五之三)汾沮洳》)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毛诗注疏卷第五(五之三)汾沮洳》)

(莫,菜也;笺云:采桑,亲蚕事也;藚,水鸟也,陆机《疏》云:今泽泻也,即“泽泻”,药草名。)

(8)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毛诗注疏卷第十一(十一之二)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毛诗注疏卷第十一(十一之二)我行其野》)

(蓫和葍,恶菜也。)

上述8组中,《诗经》里同时出现“薄采其芹”和“言采其芹”,语义几乎相同,排除“异文”的可能,不妨大胆猜测“薄”和“言”很有可能语义相似或相同。“薄”为“迫”的假借字,是从施事角度表示勉励之义,由此推知“言”可能为动词含义[18],且与勉励义相近,这一推测,恰巧能从其他古籍用例中得到证明,见于《国语·周语》“有不祀则修言”。此句的“言”为“号令”,虽为名词性,但“号令”这一含义在语法上往往施受同词,站在词义引申的视角下,“号令”亦可为动词性,这样来看,“薄”和“言”意义相近推测合理性得到了一定的证实。此外,第二组“言采其茆”在《说文解字》中也可得到证明,把“言”单纯地解释为“我”,说法欠妥,解释为站在施事角度的“命令义”或者“使让义”更为妥帖。剩余6组,均为“言采其某”的句式,并且后面的宾语要么为野菜一类,要么为药材一类,采摘这些物品大都寄托作者的情感,或是思君,或是俭以能勤,或是治疗疾病。把“言”解释为“使让义”都解释得通。

此外,《诗经》中“薄言”连用共出现19次。现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几处,具体如下:

(9)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三)芣苢》)

(笺云:薄言,我薄也。)

(10)被之祁祁,薄言还归。(《毛诗注疏卷第一(一之三)采蘩》)

(笺云:我还归者,自庙反其燕寝。)

(11)予发曲局,薄言归沐。(《毛诗注疏卷第十五(十五之二)采绿》)

(郑笺和毛传均言,为等待君子回来,我将回去洗头。)

(12)维鲂及鱮,薄言观者。(《毛诗注疏卷第十五(十五之二)采绿》)

(笺云:观,多也。正义曰:俗本作“观,误也”,定本《集注》并作“多”。但《说文》中解释“观”,谛视也。此句将“观”视为“看”较为合理,此时的鲂鱼和鱮鱼为“观”的宾语,并前置,整句译为:让我看看鲂鱼和鱮鱼。)

(13)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毛诗注疏卷第二十(二十之一)駉》)

(駉,良马腹干肥张也,此句译为:让我把马养成肥健的样子。)

上述5例,将“薄言”可以理解为施事和受事的综合体,既有勉励义也有命令义,是“薄”和“言”的组合,更具有强烈的致使语气。比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可以解释为:“鲜艳繁盛的芣苢呀,让大家赶紧采摘吧。”“薄言归沐”可翻译为“让我回来洗头。”[19]

综上所述,将“迫”视为“薄”的源头,从古籍用例和词义方面都能得到论证,并且从施受事角度将“薄”译为勉励能够解释《诗经》中的所有用例,其中的“言”和“薄言”也能得到进一步的诠释和论证。

七、结语

语法化的实质就是由词汇单位变成语法单位,这主要涉及四个因素:一是句法位置与结构关系的改变;二是词义的演变、虚化;三是语境因素;四是重新分析。“薄”的虚化和词义的改变以及语境因素密切相关,词义的变化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使之用于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虚词。[20]《诗经》中的“薄”字与“迫”字联系紧密,“薄”字由实义用法发展出虚义用法的具体语法化历程清晰可见,从中也可以得到启发:动词的虚化用法和语法化的本质是存在一定联系的,这对于了解上古汉语词汇有着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洪波.论平行虚化[A]//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M].成都:巴蜀书社,2000.

[2]武振玉.两周金文动词词汇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4]本书编写组.金文今译类检(殷商西周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5]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

[7]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洪兴祖.楚辞补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9]《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韦昭.国语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1]孙显斌.《汉书》颜师古注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

[12]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陈士林.《诗经》的“薄”“言”和“薄言”[J].中国语文,1989,(06).

[14]李思乐.闻一多先生《诗》“薄言”说考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04).

[15]解慧全.谈实词的虚化[A]//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究[M].北京:商务印馆,2005:130.

[16]李春艳.浅谈《诗经》“薄”字注释的共通性[J].西华大学学报,2005,(06).

[17]《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8]肖旭.《诗经》的“言”“薄”“薄言”释义探讨[J].古汉语研究,1992,(03).

[1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03).

作者简介:

刘月,女,河北保定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