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影视剧作品《甄嬛传》作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字幕翻译在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甄嬛传》中经典台词翻译为范例,阐释中西方地域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探寻其对翻译的具体影响,最终解构美版《甄嬛传》中应对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甄嬛传》;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33
近年来,在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支持下,影视剧成为各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大量优秀中国影视作品进入了海外市场,广受人们青睐的《甄嬛传》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美国纽约创下当地中文台的历史收视新高,是打入海外市场的优秀影视剧代表。
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甄嬛传》的字幕翻译更为重要。以清朝雍正年间为背景的大型宫廷剧《甄嬛传》围绕主人公甄嬛,讲述了甄嬛在以皇后、华妃为首的宫闱斗争中的几度浮沉,演绎了其从不谙世事、向往爱情的闺阁少女到善于权谋的太后的无奈转变。该剧的台词风格偏向古风典雅,多古汉语表达方式,涉及大量诗词、谚语、典故,剧中台词也多含蓄隐晦,往往含有弦外之音,需要观众及译者仔细揣摩。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克服双方的文化差异,准确生动地传递原作的意境内涵成为《甄嬛传》字幕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一、中西文化差异
任何作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文化特点,对于极具中国特色的《甄嬛传》尤其如此。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为了更好地帮助目标语观众的理解,译者需要明晰中西双方的文化差异,熟练掌握两种文化的特点,才能在保证原作闪光之处的同时,帮助海外观众的理解。
(一)地域差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大一部分来自两地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西各处两个半球,其不同的地理位置构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而形成了各国民族间独有的文化氛围和文化魅力,而这也反映在了各国的文学作品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两地对“东风”的理解,中国位于东亚,具有绵延的海岸线,且大部分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到地理因素、大气环流、气候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中国东风是温暖、柔和、吉祥的象征,比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相反,对于西方国家,截然相反的地理环境造就寒冷萧瑟的东风,比如《雾都孤儿》中的“standing blue nosed in the snow and biting east wind”就是“刺骨的东风”,和煦的西风才在地处温带海洋性气EP8FTCZu89caLr5BAiDkeGwGfeM3gSWaonvIKaMf1C4=候的西方有着积极含义。
除此以外,还有中国内陆的农耕文明所催生的一系列有关农业耕作的习语,比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棉怕八月连天阴,稻怕寒露一朝霜”等等。而西方国家的海洋文明发达,其习语多与海洋有关,比如“likeshooting fish like a barrel”(射桶里的鱼——非常简单)、“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趁火打劫)等等。
(二)历史文化差异
两地的历史文化差异也是翻译中着重考量的部分,历史文化是每个国家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精髓,在发展中形成了每个民族鲜明的特点。浸润在不同历史文化中的文学作品必然承托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信息,译者仅做字对字的翻译必然是行不通的,必须要从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背景去解读这些具有传统意义的文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出自李商隐的《锦瑟》,其中“庄周和望帝”出自两个典故,前者表达了奇幻的梦境,意指变幻无常的人生,后者指国亡身死的望帝魂化为鸟,暮春啼哭,其声哀怨凄凉,名为杜鹃,借用典故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感,若只做字面翻译,则远不到原作意境,也达不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再如英语谚语中的“the heel of Achilles”直译为“阿喀琉斯的脚踵”,但实际却源于荷马史诗中阿基里斯的神话故事,意指唯一弱点的薄弱环节。
(三)思维模式的差异
基于中西方群体所接受的不同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等因素,两者的思维模式也具有较大差异,而这些不同的思维模式又会影响作者的写作方法、抒情模式、表意模式等等。
“尚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易经》中人们更是用“观像制器”来解释中国文化的起源,这种思维模式造就了人们创作文学作品时的象形表达,注重“意象”,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单纯几个意象的平行并列就营造了衰颓之感。相反,西方则是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与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抽象思维,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他们追寻物质世界的真理,探索宇宙起源的奥妙,采用分类、归纳的方式总结其中的真相,形成很多以“概念”为核心的语言符号,习惯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事物。
翻译并不是一项客观的对应活动,译者必须在译前准备时充分了解两地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思维模式等差异,才能准确地传达作品中蕴含的深意。
二、文化差异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甄嬛传》走出国门的主要目的是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但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论是语系间的语法结构差异,抑或是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使得《甄嬛传》的字幕翻译变成一项巨大的挑战。
(一)词汇空缺
词汇空缺发生在两个国家出现文化差异时,一种语言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的语言现象,反映了各民族的独特性。词汇作为呈现语义的基本要素,是翻译过程中必然接触到的元素,这一现象为翻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空缺的词汇往往是民族特点的特色词汇,既反映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又展示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类词语都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词。例如,在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影响下,君王通常会有一位皇后和数量不等的妃嫔,历朝历代对不同等级的妃嫔又有诸多称谓。而西方国家尽管也有过封建王朝,可君主的妾室并未有这些复杂的称谓,比如英国的贵族女子一般称为“Your Highness”,间接提到时为“Her Royal Highness”。在《甄嬛传》里所提到的二十四个妃嫔中,各个妃嫔名称各不相同,主人公甄嬛的身份就有“小主”“答应”“贵人”“嫔”“妃”“贵妃”等,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很难在没有嫔妃制度的西方找到对应词汇,在翻译时也很难表现各个嫔妃的差异。
(二)语义空缺
语义空缺指的是一种语言的意义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意义,这不仅会导致词不达意,还可能使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海外观众产生南辕北辙的联想,也为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人民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即使是同一种事物,二者也可能有分歧。比如二者对“龙”的理解,《甄嬛传》里把皇帝称作龙的象征,还有“宛若游龙”“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等等关于龙的台词,龙在中国语境里不仅有吉祥的象征,还与雨水相关,影响庄稼一年的丰歉等等。而在西方,龙往往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又比如对男子多配偶的看法,在旧时代的中国是一种普遍的正常现象。《甄嬛传》里提到“天下有多少女子希望自己能够入选,好一家子鸡犬升天”,古代女子若能被选进宫可谓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整个家族的仕途也可能更加顺利,但海外观众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女子嫁给同一个人还是一件高兴的事。
(三)文化空缺
中西两方的文化空缺更是翻译路上的一大拦路虎,正如前文所分析的种种文化差异,加之每种文化的独特性使得特色文化很难在另一种语境中完全呈现出来。
《甄嬛传》里有大量的诗词歌赋,并非附庸风雅、随意为之,而是以引经据典的方式打造古色古香的古人世界,同时丰富剧情,增加人物张力,与整部剧的走向也交相辉映。比如温实初向甄嬛表露心迹时拿出了一盏精美的小玉壶,说道“一片冰心在玉壶”,化用了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以此袒露自己真诚、纯洁的爱慕之情。在大殿选秀时,皇上问甄嬛的名字,问道:“甄嬛?哪个嬛字?”甄嬛答道:“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宋朝蔡伸的《一剪梅》。这些恰到好处的诗词,其发音、节奏、韵味皆很难通过多用具象语言的英语来表达。
除了台词本身的难度以外,《甄嬛传》里还有许多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比如刚入宫不久的甄嬛在瑞雪方降的除夕夜与槿汐、浣碧等近身侍从一起剪纸,而甄嬛所剪的和合二仙表达了她对爱情圆满的期盼。这里的剪纸是古代贵族常囿于深宅的女性为数不多的消遣,寄托着她们细腻的感情。仅仅通过画面和人物的对白并不能展现出剪纸在剧里的深意,也并不能让海外观众了解到剪纸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再比如剧里帮助甄嬛扳倒安陵容的钦天监也是一个重要角色,清代钦天监是一个重要职位,他们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甚至能够驱逐邪祟,为皇家解决麻烦,这些都必然会使得缺乏这方面知识储备和不同于我们宗教信仰的外国观众感到困惑。
三、美版《甄嬛传》的翻译策略探究
《美版》甄嬛传的成功从侧面也反映出翻译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字幕翻译的使命,克服了文化差异的困难,帮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语言层面
文本的语言层面,也就是语言的内容、形式、情感等,在进行语言层面的考量时应尽量保持与原文一致,但囿于字幕翻译的即时性、瞬时性、聆听性等等,在翻译时还应注意语言的长度,时间的限制,文字与画面的配合,做好个中取舍与平衡,要让字幕简短清晰又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词汇,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原作的风采。
在语言层面上美版《甄嬛传》主要采用了缩略法,指将原作语言用更精练的语言提取核心内容,是一种全面总结原有语境的翻译方法。比如在《甄嬛传》里,提到了皇帝的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之墓”,译为“IN MEMORY OF THE YONGZHENG EMPEROR”。谥号是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人们根据他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褒贬评价。这里的译文并未将其谥号全部译出,而是点明谥号的作用让观众明白此刻剧中人物在干什么,若全部译出,不仅会使字幕过于冗长,还并不能帮助观众理解。
(二)文化层面
国产影视剧在海外市场中最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完全的本土化或完全的西化,前者是急于推广本国文化的急迫心理,后者又过于迎合目标观众,造成翻译失衡。对于有诸多中国文化的《甄嬛传》,译者应在宣传的同时考虑目标观众的实际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
文化层面上主要运用了异化和归化的方法。异化主要表现在对原作的音译上,有意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点,希望让目标语观众体验到迥异于本国文化的异国情调。比如剧中的一系列地名都采用了音译的方式,咸福宫(Xianfu Palace)、千鲤池(Qianli Pond)、百骏院(Baijun Garden),这些颇具中国意境的地名用音译的方式打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世界,有助于帮助海外观众品味独特的中国文化。剧中的归化策略也应用较多,比如“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朕的这张龙椅”译作“Heaven knows how many people have their eyes fixed on this throne”,原作的龙椅并非真的指刻有龙的椅子,而是代指皇位,但西方刻有龙的椅子并未有这层含义,所以选取了有近似含义的皇冠“throne”来与之对应。“你说这……这太阳打哪出来了?”译作“And pigs may well fly!”原文想表达对听话者反常行为的惊讶,用“太阳打哪出来了”表现一种反常态、不可思议的感觉,译者选用英语里有近似意思的习语来营造同样的氛围,自然恰当地表达了原作的意思,不让受众失去观赏的兴致。
(三)交流层面
翻译的交流功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译者需要在中西巨大的文化差异中填补文化沟壑,让目标语观众明白语言背后的交际意图。
原作中的很多对白都暗藏深意,且有较多的文化负载词,海外观众可能难以理解,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情感,实现剧中交际功能,译者主要采用了解释性意译的方法,即将原作里包含中国意象或者未直接表意的含蓄语句用相对通俗易懂的方式直接点明。剧中的“佛口蛇心”译作了“Honeyed word but evilintent”,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的“佛”有慈悲、善良之意,而西方观众信奉的是基督教,并不能立刻反映出此处“佛”的含义,因此译者直接点明了佛所指代的含义,便于西方观众的理解。“这也是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译作“As she lacks resolve,her beauty is vain and useless”,“绣花枕头”在中文语境下指的是徒有外表而缺乏内里的人,是一个文化负载词,在西方语境里并未有类似的表达,于是译者直接将绣花枕头的含义点明出来,以求让目的语观众观看起来更便利,更加流畅地理解故事情节。
《甄嬛传》在走进海外市场时,必须依赖于字幕解释才能让这场盛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有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局,这不仅要求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目的,在专业知识过硬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还需要对原作了如指掌,对细节有精确的把握,反复打磨,以期最大化地保证原作效果,让海外观众能够体验到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
四、结语
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中国影视剧是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不仅能带动文化间的传播,还能促进中西双方的文化交流。字幕翻译作为对外交流当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在处理时应当着重注意源语言与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让海外观众理解欣赏的同时,保留我国特色,力求达到文化交流的效果。译者在处理文化信息时也应根据影视剧中的人物特点、情节、主旨、意象等等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形式与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与文化的完美交融。
参考文献:
[1]丁伟.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下美版《甄嬛传》的字幕翻译[J].名作欣赏,2016,(18):141-144.
[2]林莺.中西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3]冉海涛.国产影视作品“走出去”的生态翻译策略[J].电视研究,2019,(05):30-32.
[4]王丽丽.文学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困境[J].文学教育(上),2022,(08):184-186.
[5]杨军燕,何泠静.交际翻译视角下美版《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汉字文化,2021,(19):131-134.
[6]杨文睿,王伟,张静.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字幕英译的影响——以美版《甄嬛传》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1):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