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权是明代戏剧理论的杰出贡献者之一,其曲学著作有《太和正音谱》《琼林雅韵》《务头集韵》三种。朱权《琼林雅韵》是在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的基础上进行删削、修正、增补而成。目前对《琼林雅韵》进行研究的学者有赵荫堂、铃木胜则、张竹梅、佐佐木猛、宁忌浮、陈宁等,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声母、韵母、声调和韵书性质四个方面。
【关键词】朱权;《琼林雅韵》;音韵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9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2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多音字研究”(项目编号:19YJA740055)。
朱权(1378—1448),别号臞仙、涵虚子、丹丘先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宁王,定都大宁。正统十三年(1448)九月十五日因病去世,谥曰献。[1]257-258朱权一生著述颇多,文献记载有70余种,今存世者约30种。黄仕忠的《朱权的人生道路和戏剧理论》:“朱权又雅好文翰,自称大明奇士。二十一岁时就编成《太和正音谱》曲谱部分,并着有《琼林押韵》《务头集韵》等书。”[2]其曲学著作即此三书,其中《太和正音谱》《琼林雅韵》两种存世,《务头集韵》今已亡佚。
一、《琼林雅韵》体例
朱权《琼林雅韵》是在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的基础上进行删削、修正、增补而成。朱权在《琼林雅韵·序》中提道:“于是有卓氏着为中州韵,世之词人歌客,莫不以为准绳久矣。予徐览之,卓氏虽工,然多舛误脱落。一日因琴书清暇,操翰濡墨,审音定韵,凡不切于用者去之,舛者正之,脱者增之,自成一家,题曰《琼林雅韵》,庶使作者有所持循,而不夫之行远也。”[3]785由此可知,朱权《琼林雅韵》和卓从之《中原乐府音韵类编》一脉相承。
《琼林雅韵》全书共8305个韵字,《琼林雅韵》体例同《中原音韵》《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分为十九韵部,但韵部名称有所不同。朱权《琼林雅韵》十九韵部为:一穹窿、二邦昌、三诗词、四丕基、五车书、六泰阶、七仁恩、八安闲、九鵉、十乾元、十一萧韶、十二珂和、十三嘉华、十四砗琊、十五清宁、十六周流、十七金琛、十八潭岩、十九恬谦。[3]786除此之外,《琼林雅韵》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每个韵字增加简短注释,最短2个字,最长12个字。
二、版本研究
《琼林雅韵》版本珍稀,不易得见。赵荫棠在《始得〈琼林雅韵〉校读记》(1932)中描述了其艰难求书过程,赵荫棠转述了江苏第一图书馆书目关于该书的相关信息:“明洪武戊寅本,璜川吴氏藏书,有璜川吴氏收藏书印,有阙叶。”赵荫棠从收字数量、韵字分音、韵字次序三个方面将《琼林雅韵》与王文璧《中州音韵》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州韵》与《琼林雅韵》不相似,《菉斐轩》(引者按:指《菉斐轩词韵》)与之极相似”,认为“《琼林雅韵》是卓、周后第一次南化的书,剽窃它的是《菉斐轩》,变本加厉的是王文璧《中原音韵增注》,再传而是《啸余谱》本《中州音韵》。”[4]56-58江苏第一图书馆曾多次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并入南京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所藏明洪武刻本《琼林雅韵》即此书。
张竹梅《〈琼林雅韵〉研究》(1993)认为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应是“《琼林雅韵》的初印本”,认为北京图书馆(即今国家图书馆)所藏影抄本“是据洪武三十一年刻本影写的”[5]3。其后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2013)对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刻本做了更详细的描写,并将此本版式字体与《太和正音谱》进行比较,“序文笔迹相同,显然都是出自朱权之手”,同意张竹梅的南图藏洪武刻本是初刻本的观点。宋涛《〈琼林雅韵〉释义研究》也有论及,并指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将其(引者按:即南图藏本)影印,收入集部第426册。[7]《琼林雅韵》两个版本都有相同的错误,残缺第七页,是穹窿部上声的末尾、穹窿部去声全部、邦昌部平声起始部分。原第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页顺序颠倒为五十八、五十七、五十六页,是萧韶部的上声、入声作上声、去声部分。
三、音韵研究
对《琼林雅韵》的音韵展开研究的先后有铃木胜则、张竹梅、佐佐木猛、宁忌浮、陈宁等学者,今试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简述之。
(一)声母系统的研究
《琼林雅韵》声母研究最有争议的部分就是声母是否分清浊。
铃木胜则在论著《〈琼林雅韵〉 について》(论《琼林雅韵》)(上)(1988)认为《琼林雅韵》无全浊声母,他主张《琼林雅韵》有21个声母,与《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相同,是没有全浊声母的。铃木构拟为:p、pʰ、m、f、v、t、tʰ、n、l、ts、tsʰ、s、tʃ、tʃʰ、ʃ、r、k、kʰ、ŋ、x、θ。[8]
张竹梅《〈琼林雅韵〉的声母及其特点》[9](1989)则认为《琼林雅韵》保留全浊声母和喻母共31个,并总结《琼林雅韵》声母的7个特点:1.清浊声母对立仍然存在;2.微纽仍然存在;3.非纽与敷纽合并;4.泥纽与娘纽合并;5.知庄章组合并;6.疑纽仍未消失;7.合并后的喻(影疑)纽未变成零声母。构拟31声母为:帮p、滂pʰ、并b、明m、非敷f、奉v、微w、端t、透tʰ、定d、泥娘n、精ts、清tsʰ、从dz、心s、邪z、知照tʃ、彻穿tʃʰ、澄床dʒ、审ʃ、禅ʒ、见k、溪kʰ、群g、疑ŋ、影ʔ、晓h、匣ɦ、喻j。其与铃木胜则的区别在于:唇音有并b、奉v;舌音有定d;齿音有从dz、邪z、澄(床)dʒ、禅ʒ;牙音有群g;喉音声母有匣ɦ、喻j,共31个声母。[5]25
佐佐木猛《朱权の〈琼林雅韵〉》(1991、1992)认为《琼林雅韵》声母系统与兰茂《韵略易通》同,为東t、風f、破pʰ、早ts、梅m、向x、暖n、一θ、枝tʃ、開kʰ、冰p、雪s、無v、人r、見k、春tʃʰ、從tsʰ、天tʰ、上ʃ、來l,共20个。其与铃木胜则相比,少了一个疑母。[10][11]
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2013)证明《琼林雅韵》无全浊声母,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同,为21个声母,与铃木胜则同。[6]47-48
(二)韵母系统的研究
张竹梅《〈琼林雅韵〉研究》(1993)采用比较法,根据中古韵母在《琼林雅韵》中的健全情况,并排比各类声母之小韵,根据语音对立原则确定其韵母,得45个。并参证现代方音构拟其音值。其对该书十九部韵母构拟如下:穹窿:uŋ、iuŋ;邦昌:aŋ、iaŋ、uaŋ;诗词:ï;丕基:ei、i、uei;车书:u、iu;泰阶:ai、iai、uai;仁恩:ən、iən、uən、iuən;安闲:an、ian、uan;鵉:on;乾元:iɛn、iuɛn;萧韶:au、iau(iɛu);珂和: o、io、uo;嘉华: a、ua;砗琊: iɛ、iuɛ;清宁: əŋ、iəŋ、uəŋ、iuəŋ;周流:əu、iəu;金琛:əm、iəm;潭岩:am、iam;恬谦:iɛm。[5]71-77
佐佐木猛《朱权の〈琼林雅韵〉》(下)归纳该书韵母得47个,较张竹梅多2个,分别是萧韶部uau和嘉华部ia。其在丕基部、干元部、珂和部、砗琊部、恬谦部音值的构拟与张竹梅略有不同,具体构拟为:穹窿:uŋ、iuŋ;邦昌:aŋ、iaŋ、uaŋ;诗词:ï;丕基:əi、iəi、uəi;车书:u、iu;泰阶:ai、iai、uai;仁恩:ən、iən、uən、iuən;安闲:an、ian、uan;鵉:on;乾元:ien、iuen;萧韶:au、iau、ieu、(uau);珂和:ə、(iə)、uə;嘉华:a、ia、ua;砗琊:ie、iue;清宁:əŋ、iəŋ、uəŋ、iuəŋ;周流:əu、iəu;金琛:əm、iəm;潭岩:am、iam;恬谦:iem。
宁忌浮《汉语韵书史·明代卷》(2009)认为《琼林雅韵》平声存在“阴、阳、阴阳,声调上平声仍分阴平与阳平,语音系统没有保留全浊声母。”[12]401-409
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认为《琼林雅韵》与《中原音韵》的韵母系统大致相同,并对张竹梅的构拟做出订正,认为嘉华部不应只有a、ua还应当有ia韵母。所以,陈宁最终的结论是《琼林雅韵》有46个韵母,与《中原音韵》相同,其与佐佐木猛相比少萧韶部uau韵母。[6]49
(三)声调系统的研究
张竹梅、佐佐木猛、陈宁分别对《琼林雅韵》声调系统进行过研究。他们的分歧在于平声是否分阴阳。张竹梅认为《琼林雅韵》只有平、上、去三声,其特点有以下三种:1.平声不分阴阳;2.浊上变去;3.入声被派入相应的平、上、去声中,“‘入声派三声’的规律是全浊声母字作平声,清声母字作上声,次浊声母及影纽字作去声。”[5]95
佐佐木猛归纳的声调系统为:平声阴、平声阳、上声、去声。其特点是:1.平声分阴阳;2.入声分别派入平声阳、上声和去声。
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系统地论证了朱权取消阴阳的问题,陈宁认为《琼林雅韵》平声是否分阴阳与声母是否分清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陈宁从小韵顺序、去声不分清浊、同小韵清浊相混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朱权仅将卓从之书中的“阴”“阳”“阴阳”标注删除而已,实际上平声分阴平、阳平。[6]45-47
四、曲学研究
朱权所著并保存下来的《太和正音谱》和《琼林雅韵》两本理论专著,所侧重的内容有所差别。《琼林雅韵》是为戏曲“审音定律”而作的一本韵书。对《琼林雅韵》展开曲学研究的有赵荫堂、邵荣芬、张竹梅、龙庄伟、叶宝奎、王辉斌等,其他学者如童一秋、邓乔彬、齐森华、鲁勇等在研究著作中也略有提及。
(一)关于《琼林雅韵》南北曲韵书之争
《琼林雅韵》是北曲韵书还是南曲韵书,在学术界一直都存有争议,还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陈艳林《〈琼林雅韵〉与朱权戏曲创作考——兼论曲韵知行之分》[13]也论及此问题。赵荫堂、张竹梅、童一秋等认为《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赵荫棠《始得〈琼林雅韵〉校读记》(1932)认为《琼林雅韵》为“北韵南化之连索”,“并将阴阳相混为一类,是《中原》《中州》直接南化的第一阶段”,“因此亦可见《琼林雅韵》之书,是南方化的”。[4]58-59张竹梅则认为《琼林雅韵》是第一部南曲韵书,张竹梅《琼林雅韵研究》(1993)第六章《试论〈琼林雅韵〉的韵书性质》具体从“平声不分阴阳”“入派三声”是江南语音的特点和在具体戏曲内容的运用三个方面阐释将《琼林雅韵》归为南曲韵书。[5]94-114
支持《琼林雅韵》为南曲韵书的还有童一秋、邓乔彬、赵诚等,童一秋《语文大辞海(古文知识卷)》(2002)提道:“南曲本无专门韵书,明初以《洪武正韵》做参考,朱权的《琼林雅韵》,为第一部南曲韵书。”[14]449-450邓桥彬《邓桥彬学术文集》(2013):“从曲韵书角度而言,周德清《中原音韵》是第一部北曲韵书,而朱权所编的《琼林雅韵》则是第一部南曲曲韵专书。”[15]166
邵荣芬、叶宝奎、龙庄伟、王辉斌等学者则认为《琼林雅韵》是一部北曲韵书。邵荣芬先生《中原雅音研究》(1981):“《琼林雅韵》可以算是第一部带有注解的北音系统的韵书。”[16]6龙庄伟(1991)则认为“《琼林雅韵》的声母系统与韵母系统同于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琼林雅韵》音系与南曲押韵实际不合,因此,《琼林雅韵》是《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它反映的仍然是北方音系。”[17]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2001)认为《琼林雅韵》是第一部北韵南化的曲韵,还不能说是南曲,反映的音系既不是男音,也不是吴音。[18]83王辉斌《朱权与〈太和正音谱〉—兼论〈琼林雅韵〉及“南曲韵书”说》(2013)通过朱元璋诏令编纂《洪武正韵》和顿仁擅长北曲两点原因指出“所谓的‘南曲韵书’之说,是确属不合《琼林雅韵》一书的历史真实的。”[19]7-12
其他学者在研究论著中也将《琼林雅韵》归类为北曲。如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辞典》(1997)[20]716、鲁勇《明清唱论文献中的腔词理论研究》(2020)[21]54等。
(二)《琼林雅韵》在戏曲上的应用价值
中国的韵书大体上都是为作诗押韵而写的,这里的诗是广义,其中包括词、散曲、剧曲等。《琼林雅韵》作为曲韵书,在明代乃至后世的戏曲应用价值都是极大的。
张竹梅《〈琼林雅韵〉研究》(1993):“从《琼林雅韵》到《曲韵骊珠》,展示了南曲韵书在发展中逐步趋于完善,也反映出整个南戏的发展变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和戏曲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理应重新审定其价值,肯定其贡献,确定其应有的历史地位。”[5]113黄振林先生《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2014):“北曲体系的成熟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北曲曲律是和宁王朱权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22]5在当时使用情况来看,《琼林雅韵》与《中原音韵》相媲美。何良俊《曲论》略有所载:“老顿于《中原音韵》《琼林雅韵》终年不去手。”[20]规范的北曲声律一直都是明清文人的理想,何良俊推崇北音,沈璟崇尚音律,他们都想建立一个和北曲相匹敌的南曲体系,从这个角度上看,朱权无疑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五、结论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朱权《琼林雅韵》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可以查询到的资料也很有限。作为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曲韵书,学术界对《琼林雅韵》的争议主要在“《琼林雅韵》的音韵性质”“平声是否分阴阳还是声母分清浊”“是北曲韵书还是南曲韵书”这三个问题。刨除这三个问题,《琼林雅韵》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如陈宁《明清曲韵书研究》就提出了17个存疑处。[6]53这并不能完全概括整本书的问题,但只有少数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此,或许可以从中挖掘出更多值得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姚品文.朱权研究史料文献汇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21.
[2]黄仕忠.朱权的人生道路和戏剧理论[J].艺术百家,1989,(04):27-30.
[3]朱权.琼林雅韵[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26册)[M].山东:齐鲁书社,1997.
[4]赵荫棠.始得《琼林雅韵》校读记[A]//周玉秀编选.陇上学人文存·赵荫棠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5.
[5]张竹梅.琼林雅韵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6]陈宁著,邢福义编.明清曲韵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宋涛.琼林雅韵释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1.
[8]铃木胜则.《琼林雅韵》について(上)[J].中国语学,1988,(235):42-56.
[9]张竹梅.《琼林雅韵》的声母及其特点[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55-60.
[10]佐佐木猛.朱权の《琼林雅韵》(上)[J].大阪外语论文集1991,(6):89-121.
[11]佐佐木猛.朱权の《琼林雅韵》(下)[J].大阪外语论文集,1992,(7):37-68.
[12]宁忌浮.汉语韵书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陈艳林.《琼林雅韵》与朱权戏曲创作考——兼论曲韵知行之分[J].戏曲研究,2002,(4):251-263.
[14]童一秋.语文大辞海(古文知识卷)[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
[15]邓桥彬.邓桥彬学术文集[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6]邵荣芬.中原雅音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17]龙庄伟.再论《琼林雅韵》的性质[C].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1.
[18]叶宝奎.明清官话音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19]王辉斌.朱权与《太和正音谱》——兼论《琼林》及“南曲韵书”说[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5):7-12.
[20]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辞典(曲律·曲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1]鲁勇.明清唱论文献中的腔词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20.
[22]黄振林.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