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艺术在影视中的应用研究

2024-08-20 00:00:00李想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商周时期,我国进入青铜器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迈入文明社会的开始。青铜器作为这一时期典型的艺术代表,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的艺术特征。商周时期艺术风格与史前艺术相反,呈现出威严、狞厉、恐怖的风格。这一风格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也反映出商周时期统治特色。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改编自《封神演义》《武王伐纣平话》,该片作为以商周时期为背景的神话史诗电影,影片中大量出现青铜器以及运用青铜纹饰,在典礼祭祀、服装设计以及建筑场景上充分还原这一时代的艺术特色。分析该电影的美术设计有助于研究商周青铜艺术在影视中的创新应用,体会商周青铜艺术传递的灵韵。

【关键词】商周青铜艺术;美术设计;影视应用;《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8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26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卓越成就。青铜礼器最早诞生于夏代,得益于夏朝建立的物质经济基础,青铜艺术在商周时期达到高峰。商周时期,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这一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工具发生变革。在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逐渐精湛,商周奴隶制国家繁荣强盛,青铜器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工具。商人重占卜,商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祭祀为核心。祭祀在农业、战争等方面延续了原始社会巫师占卜的活动,青铜礼器在这一活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青铜器上的纹饰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商周青铜艺术作为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影视的美术设计之中。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以下简称《封神第一部》)改编自《封神演义》以及《武王伐纣平话》,讲述了商朝末年西岐质子姬发怀揣成为英雄的梦想来到朝歌,认清商王殷寿弑父杀君有违天道的真面目,从而逃出朝歌的故事。《封神第一部》以商末周初为故事背景,影片中出现大量祭祀、典礼以及呈现朝歌城建筑的画面。《封神第一部》立足于商周时代背景,在美术设计中吸取了青铜艺术的精华,并与神话想象相结合,熔铸出独属于电影的“封神世界”,形成既有中国传统美术风格又蕴含大量神话想象设计的美学特色。商周青铜艺术的运用使影片更具中国美学特色,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使古典传统美学在当代焕发生机。

一、恢宏壮大的典礼与祭祀

《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由此可见,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商周时期受制于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商周时期人们信奉天命。商人认为神的地位远远高于人,如果对上天的祭祀不够则将受到上天的谴责,人类生活也随之遭到灾害。因此,祭祀与典礼在商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青铜礼器在典礼与祭祀上作为主要用具象征了祭祀者的身份与地位,是等级与权力的象征,也是沟通神灵的媒介载体。电影《封神第一部》以商末周初为时代背景,在尊重史实的同时,又加入创作者自己的想象设计。影片中多次出现典礼与祭祀场景,如殷商质子旅凯旋入城、龙德殿庆功以及殷寿继位大典等。青铜礼器在这些场景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商周青铜纹饰艺术也被广泛地用于这些场景之中。

“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的另一图腾符号”[2]。商朝是继夏之后的又一个奴隶制统一王朝,商人信奉天命。影片中祭祀者念出“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与商王朝的起源息息相关。玄鸟即是凤鸟,是商王朝的族源图腾。凤鸟纹饰在商晚期青铜器上出现频率较高,成为青铜器上主要装饰纹饰之一,其器形厚重,装饰华美,形成了层次分明、富丽繁缚而神秘的新风格。绝大多数都饰有地纹,以刻画精致的云雷纹为主[3]。这一时期青铜器上的凤鸟纹饰造型由抽象转为写实,并且出现了完整的凤鸟形象。商晚期凤鸟纹饰较前一时期更加精美,延续并发展前一时期的创作风格。

电影《封神第一部》中殷寿“以子弑父,以臣弑君”后继承王位,继位大典出现了商朝人的信仰图腾——玄鸟。电影中的玄鸟模型巨硕,由多个佩戴青铜面具的男子高高举起,玄鸟在空中呈现出飞翔的姿态。商周青铜器的鸟纹饰可明确分为两类:一类是鸟头兽身,比较抽象;另一种鸟类的头部和身体相对来说比较“逼真”[4]。电影《封神第一部》中玄鸟外形结构庞大,在细节之处上,头部有明显的冠与喙,以饕餮纹作为装饰;玄鸟双翼开展极具威势与力量,并且以云雷纹作为辅助装饰,玄鸟身后拖着较长的尾羽。玄鸟外形庞大,与商周时期长鸟纹图案较为相似。电影中玄鸟这一造型设计极具商朝中晚期凤鸟纹饰特点,圆眼勾喙,背景线条采取细密的平铺,整体鸟身形状明晰。电影美术设计结合商周青铜器凤鸟纹饰艺术以及史实资料,利用非遗潍坊风筝技术,使玄鸟头部与两翼均灵活可动,将商周青铜艺术与神话想象完美结合,为登基大典的恢宏气势又多增了几分神秘色彩。

除玄鸟元素外,电影《封神第一部》商王登基大典上,也出现了较多商周青铜元素的美术道具。举起玄鸟的舞者所佩戴的面具,其造型设计来源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祭祀坑是殷商晚期巫术祭祀文化的重要反映,舞者佩戴面具也与他们正在进行巫术礼仪的活动相照应。面具表情威严,面具的眼部周围以及耳部又以饕餮纹装点,更增添了狞厉之感。殷商晚期盛行巫术与祭祀,这种礼仪生活也熔铸于国家社会生活之中,祭祀之狞厉突显奴隶制社会中王权的高贵与威严。

电影《封神第一部》虽改编自神话小说,但创作者在典礼与祭祀环节的设计上仍贴近殷商时期祭祀史实。电影美术设计团队从商周青铜器中吸取美术设计灵感,将凤鸟纹饰结合现代非遗技术创造出灵活庞大的玄鸟,有意义地将其分布在典礼与祭祀现场。既保证了现场视觉效果恢宏壮大,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精神内核。玄鸟、甲骨占卜都是殷商独特的文化符号,作为图腾族源的象征可以展示原始部落的精神信仰,充满了仪式化的文化想象和朦胧神秘的东方色彩。

二、等级森严的服装与佩饰

商周时期服饰出土文物较少,服装形制缺乏实物考证,所以大部分服饰考据只能通过玉雕、青铜人像等资料来进行。《封神演义》成书于明朝,《武王伐纣平话》则是宋元时期的话本,在这两本书中对于封神故事的讲述,具有成书时代的文化特点。电影《封神第一部》的服装设计上既包含宋明时期的形制特点,也包括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艺术风格。电影导演乌尔善在访谈中也提道:“所有的视觉元素也必须来自中国美术史中殷商、宋、元、明这几个时期,其他的元素全部排除,因为会干扰整体美学风格。”[5]为了贴近史实展现殷商美学色彩,使人物服装在视觉呈现上符合其角色个性与气质,导演与其美术团队吸取各朝各代的设计元素,并且将各类元素大胆组合设计,通过服饰之间的差异塑造出不同地位的人物特点,将殷商王室的富丽雍容及神权政治的时代背景直观地呈现出来。

电影《封神第一部》中人物服装设计考究、精美,商周时期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服饰中。殷寿征战时作为军队主帅,继承王位后又作为天下共主的商王,权势滔天地位尊贵,在电影一出场时的服装为军戎铠甲。商人崇白,盔甲以金色、白色以及褐色为主,殷寿征战的盔甲极具肃杀氛围,军戎铠甲纹样主要为饕餮纹。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存在的兽,它源自人们对自然界的想象,并无具体实物,饕餮是凶恶贪欲的代表。整个商代乃至西周时期,青铜礼器上的纹饰最多的是动物造型,这些纹饰以饕餮兽面纹为主,其次是夔龙纹、凤纹,还有牛、羊、鹿、虎等,但后者不像饕餮纹、夔龙纹、凤纹那样大面积地出现[6]。殷寿征战军戎铠甲的头盔、胸甲与腰带上则以饕餮纹佐饰,以竖直中心为轴,装饰纹样对称分布,具有庄严感与秩序感。这种形式美感使得青铜纹饰在严谨的平衡框架中,具有细节特征的生动性。饕餮作为凶恶贪欲的猛兽,其战斗力非凡,用于殷寿铠甲装饰,暗示殷寿征战四方勇猛非凡,具有超强的战斗力,隐喻了殷寿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暴力、野心与贪欲。饕餮纹在纣王服饰上的创新运用增添了人物狰狞、野性的特点,暗示了人物性格与后期的行为活动,突显了殷寿至高无上的王权地位。

不同于殷商王室成员,姬发来自西岐,作为质子进入朝歌后留在殷寿身边,负责守卫王室。姬发外披饕餮纹铠甲,内穿窄袖白袍,领部绣夔纹。“夔”是一种形似牛或龙的神兽,该纹样多具张口巨首、长身卷尾、头顶一角、身下一足之形,视觉上带有狞厉之美,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之感。同饕餮纹一样,夔纹在作为祭祀纹样的同时,逐渐衍生出拱卫王权的内涵。饕餮纹在王家侍卫铠甲上的运用增添了姬发作为侍卫的威严。夔纹有作为饕餮纹的辅助,从服装设计上暗示了姬发王家侍卫的身份。饕餮纹与夔纹的应用也暗含了姬发与殷寿的人物关系,并且为后面姬发看清殷寿真面目从而逃离朝歌做铺垫。岐山作为周人龙兴之地还与带有明显文化色彩的凤鸟意象联系在一起,《国语·周语上》所云“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7]。凤纹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是西岐部落的图腾与代表。姬发离乡前,其父姬昌曾赠予他一副玉环,这个玉环也成为后续父子相认的重要器物。玉环中雕刻了凤鸟纹,凤鸟纹由线条勾画而成呈团状,其形式来自商周青铜器上的纹样。玉环即是姬发西岐质子身份的象征,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家乡思念的感情,蕴含了他人生中重要回忆。电影《封神第一部》中服饰华丽精美,再现了殷商时期的纹样造型,细节多样但繁而不乱,在视觉上具有独特、鲜明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

三、“灵性”的建筑与场景设计

商周时期,城市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整体而言建筑结构相对单一简单。电影《封神第一部》改编自神话小说,搭建了神话与超现实表达的世界,以殷商独立文化元素为基础,结合妖界、昆仑仙界,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美学系统,构建起兼顾“灵性”并又和谐统一的中国传统美学风格。

场景设计是电影《封神第一部》美术设计的关键环节,电影既要蕴含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要兼顾史实以及时代特点,彰显出神话与史实结合统一的灵性。龙德殿是电影中重要的建筑场景,殷寿弑父、献宝封神榜以及诛杀伯侯的事件均在此地发生。电影幕后纪录片《封神之路》中提道:“建筑设计吸取商青铜器的装饰方法,花纹遍布整个建筑上面梳理出一种建筑的逻辑和方式,将青铜器语言打散,按照建筑形式赋予这些语言重新创作。”龙德殿中间悬挂着凶猛的兽头,大殿柱子以及房梁上雕刻狞厉的饕餮纹以及各式各样的牛、羊、虎等兽纹。龙德殿以烛火照明,在光影的作用下,装饰纹样更显得凶猛、恐怖。殷寿是弑父、献宝封神榜以及诛杀伯侯这三个事件的主角,殷寿贪婪凶狠邪恶,龙德殿是他罪恶的主场,“龙德殿的生命灵性特征是介入邪气”[8]。因此,龙德殿整体结构大于历朝历代的宫殿比例规模,人物在雄伟的建筑中呈现出夸张、反常的比例,以此来突显罪恶与扭曲的状态。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运用,夸张、繁多的兽首与饕餮纹进一步增进龙德殿的“邪气”。造型各异的神兽组合运用,既表明了王权至高无上,也暗指殷寿内心潜藏的邪恶。无论电影观众还是演员角色,都会从龙德殿骇人、恐怖的造型感和细节交融中感受到冲击与紧张压迫的氛围。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在电影《封神第一部》中,电影创作者创造性地将其制作为立体形象。饕餮是上古时期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其缺乏实体形象。作为镇守城门的“神兽”,饕餮的设计要满足实用性、宗教性以及贴合史实的时代性。饕餮形象的设计方在谈及创作思路时说:“我们以商晚期的觥、尊、卣(虎食人卣、虎鹄觥、鹄尊、羊尊、象尊等)的型制提取了雏形,保障基础造型的浑厚凝重。”[9]头部设计参考了皿方罍上的兽面纹,细节之处将云雷纹、饕餮纹组合排列,再以立体浮雕的夔龙纹、凤鸟纹、牛纹、人面纹等区分形体结构强化造型,形成了精美、狞厉的饕餮形象。饕餮外形凶猛,是上古人类融合了自然界中各样猛兽形象而成,是王权、武力与威严的象征。电影中饕餮的设计则是商周青铜器纹饰艺术的集合与创新,集各式纹样于一体,做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设计,既体现这一时期狞厉威严、复杂华美的艺术特点,同时具有想象设计传递出殷商时期的神秘色彩。通过饕餮这“镇门兽”的设计,电影观众可以穿越两千多年,窥见殷商晚期狰狞恐怖但又神秘莫测的神明形象。

中国美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商周青铜器艺术作为先秦艺术的开篇之作,具有形式美的特点。青铜器作为商周时代的见证者,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造型纹饰设计上也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商周青铜器以其独有的纹饰艺术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特色,毫无疑问《封神第一部》的美术设计极具东方以及当代艺术色彩,其中对于商周青铜纹饰的创新运用使其发挥出了独有的美学价值。电影《封神第一部》的美术设计上借鉴商周青铜艺术特点,并加以神话想象色彩,在典礼祭祀上、人物服装上以及建筑场景中呈现出商周神话的独特风格,既符合时代特色,也融入创作者的个人神话想象。《封神第一部》塑造了特征鲜明、和谐完整的美术视觉体系,彰显了“灵性”的特点,在表现视觉艺术的同时也利用美术设计暗示或推动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发展。电影《封神第一部》的成功离不开它和谐完整的美术设计,这也为当代电影美术制作者提供较好的创作范式。《封神第一部》的美术设计吸取大量商周青铜艺术元素,这无不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地体现,如何让传统美术在当代影视中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当下创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23+62-63.

[3]王宇.商周青铜器上凤鸟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2:37.

[4]徐倩倩.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21:11-12.

[5]乌尔善,陈旭光,杨宇.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封神”经验——与《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导演乌尔善对谈[J].当代电影,2023,(12):11-22.

[6]黄厚明.青铜器纹样研究的两种视野与“关系美学”的建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3, 60(02):115-124+158-159.

[7]孙修恩.殷商青铜礼器纹饰的意象形态[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165-167.

[8]姜霖.灵性视觉的感官超载——与叶锦添谈《封神第一部》的美术创作[J].电影艺术,2023,(05):138-143.

[9]末那末匠.末那众合|乌尔善《封神三部曲》之“饕餮”概念模型创作分享[EB/OL].哔哩哔哩: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5207351/,202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