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自我矛盾性

2024-08-20 00:00:00曲天乐
今古文创 2024年29期

【摘要】浪漫主义作为一场试图颠覆西方传统理性价值的运动,首先在艺术领域展开并进而波及旁侧伦理与政治学领域,但作为观念的浪漫主义在诉诸实践时,却呈现出彼此矛盾的特征:一方面呈现出革命、能动之强调主体创造性、存在性的积极浪漫主义,另一方面则呈现出强调主体保守性的消极或感伤浪漫主义。

【关键词】浪漫主义;以赛亚·柏林;艺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9-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9.017

以赛亚·柏林认为,浪漫主义革命是链接西方理性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中介,意义丝毫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俄国社会经济革命,甚至可以说19、20世纪中的其他转折大都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至今这种观念范式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变革。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柏林尽力描绘了浪漫主义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它的现代结局,但是这里面充斥着悖谬的各种矛盾,足以证明浪漫主义这个大写之名词其实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它像波吕斐摩斯的洞穴之喻,一旦有人试图涉足便会深陷其中,而首先碰到的困难就是对其定义的困难。

一、矛盾的定义

作者开篇指出,试图为浪漫主义这个庞大、包罗万象的名词下定义是如此困难,甚至为其下定义本身就违背了浪漫主义的初衷。诺思洛普·弗莱精辟认为,一旦有人试图为浪漫主义下定义,例如指出它是对自然主义摹仿自然的摒弃,又或是对主观情感的表达,并指出这种全新的观点只有在1770—1820年之间的那些作家群们才具备(例如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那么马上就会有人从柏拉图、荷马史诗、迦梨陀娑、前穆斯林时期的阿拉伯史诗、中世纪诗歌等作品中找到相反例证①。也许他们会认为,为什么柏拉图之《理想国》不能被定性为浪漫主义?明明里面有对乌托邦之向往,也有对神秘理念世界的幻想与追求。当时人们关于何谓浪漫主义也都有着彼此矛盾的观点,例如司汤达认为古典主义是老旧与乏味,而浪漫主义代表着健康、青春活力;但同时代的歌德反而认为浪漫主义是消极堕落,是“反动派虚弱、不健康的战斗口号”,他认为古典主义才是健康的。再比如施莱格尔认为浪漫主义即追求自我的超越与无限,试图摆脱束缚去追寻自由②;而白璧德等人却认为浪漫主义是自我中心,是强调舍弃更大的无限而关注自我的原始主义。默里认为现代作家大多以浪漫之风闻名;而卢卡奇却认为伟大作家都不可能是浪漫主义的,司各特、雨果、司汤达更不可能是浪漫主义的。

作者挑选之学界普遍关于浪漫主义的定义,它们彼此充满矛盾:“浪漫主义是生活斑斓的丰富,又是自然秩序的和谐一致。它是陌生、异国情调的;又是令人感到亲切的,是对自己独特传统一种熟悉的感觉。它是远古的、人们愿意信守却无法表达出来的旧秩序;又是求新变异,是革命性的变化。它是司各特的保守主义,也是毕希纳的激进主义。它是夏多布里昂美学意味的中世纪精神,也是米什莱对于中世纪的厌恶。它是卡莱尔对权威的崇拜,也是雨果对权威的憎恨。它是极端的自然神秘主义,也是反自然主义的极端唯美。它是能量、意志、青春;也是自虐、自残。它是自然的胸怀,是娟娟小溪,是无垠蓝天;也是纨绔打扮的欲望:红色背心,绿色假发,染成蓝色的头发,在巴黎街头用线拽着溜达的龙虾。简言之,浪漫主义是统一和多样性。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有力也软弱。它是个人主义的也是集体主义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 ③尽管这个大写名词存在着数不清的矛盾,但还是有一条可以梳理出的清晰线索,即浪漫主义在反叛启蒙理性的过程中,走向了两种互有关联又相互矛盾的形态。

二、革命与行动:积极之浪漫主义

18世纪之科学理性试图颠覆传统封建结构,但如此强调理性之重要性毫无疑问阻碍了正常情感发展,启蒙理性的出现仿佛将笛卡尔之心物二元论变成了物的唯一论。卢梭、哈曼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哈曼大力抨击启蒙理性,强调自我表达之重要性,因此毫无疑问他可被看作行动派浪漫主义的发起人之一,浪漫主义的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强调主体的自由创造性与征服性。哈曼认为人类灵魂之极乐在于充分实现自我能量,自我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类的本性就在于创新创造,而不去管这种创新会带来什么后果(哪怕它会引起人际间的冲突)。在他看来启蒙运动带来的结局是严重扼杀了人类的想象创造,人类被逼作茧自缚,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规矩的天地之中;而只有将自我的创造冲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敢于冲破一切障碍的人才是一个完满之人。毋庸置疑这观点对强调激情的浪漫派艺术产生了多大影响,从歌德等人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受其影响的迹象。正如作者所言,在克林格所作的《孪生兄弟》中,那个充满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的积极浪漫主义者杀死了那个软弱乖戾的兄弟,前者认为他兄弟不会让他顺应自己的恶魔天性和巨大需求来发展自我。

柏林将赫尔德与康德同列浪漫主义之父,在笔者看来,这两人的观点也是行动派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哈曼的嫡传门徒,赫尔德提出的表白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积极行动派浪漫主义的发展,所谓表白主义,即认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表白,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无非都是表白其个人思想,如果他不能按照天性去表白自我,那么他就是在戕害自身。毫无疑问这个观点对当时的艺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在18世纪的美学中,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例如一幅画的美就在于形式之对称、和谐,或是对于观者之知解力的作用,总之是与创作者及自身意图无关。而赫尔德的表白主义则界定艺术品为创作者之思想产物,通过艺术品就能直接与创作者进行交流,这就将艺品关联人品。今天强调积极之表白的表现主义等流派,都与这种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对积极之创造力,主体之能动性的强调在艺术之中体现最为明显。19世纪初,艺术家已经渐渐被视为富有创造性的角色,这种观念改变了古典主义的摹仿论,艺术家渐渐从束缚自我的陈规中解脱出,追求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这时创新本身成为一种值得敬仰的价值。

讽刺的是,虽然康德无比痛恨哈曼、赫尔德等人的浪漫主义之天马行空,推崇精密的规整逻辑,但他还是被柏林推选为另一位浪漫主义之父,因为他在道德哲学中无比推崇人之自由。人与自然界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之意志能够自由做出抉择,而自然只能遵循预设的因果律④,因此只有当我们能够自主选择做出善或恶的行动时道德意义才会彰显。在康德看来,人如果受制于传统价值、家长、政府或是任何他者的约束,这个人都不复是个人了,因为他被非人化,成了他者的附属物。康德试图彻底否定悬置在西方传统思想中的决定论,人如果被物化成受制于因果律的机械,那么他就不复能够自主选择价值,他就无法成为一个具有道德感的人。因此当人能够彻底解放天性时,他就能够统治自然、模塑自然、压倒自然,他能够在自然身上盖下自己的痕迹,自然成了他的塑造物。

这种强调自主行动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席勒的戏剧理论,他认为悲剧并不在于苦难的展示,只有体现在角色身上的革命精神才被视为最具悲剧性的事物:“拉奥孔,反抗自己逃跑的自然冲动,不追随他所知道的真理;雷古拉斯向迦太基人投降了,虽然他留在罗马肯定能享受一段更舒服,也许有些可耻的时光;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在见识过地狱的惨境后,仍然一意孤行邪恶的勾当——这些人才是悲剧人物,因为它们坚持己见。” ⑤他甚至认为美狄亚是英雄人物,因为她敢于挑战世俗价值与身上存在的母性并转而毁灭一切,她自由自在地行动,没有屈从于天性;他笔下的斐耶斯科奴役群众,但在他看来这才是英雄的象征。不难看出这种行动派浪漫主义的观点对后世的尼采、存在主义等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费希特曾说:“只要提到自由两字,我的心马上敞开,开出花来,而一旦说到必然性这个词,我的心就开始痛苦地痉挛。” ⑥这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认为:“人是一种持续存在的行动——连行动者都称不上。人必须坚持不懈地生产和创造才能臻于完美。一个不再创造的人,一个只是单纯接受生活和自然所赐的人,其实已经死了。” ⑦他甚至认为热爱自由创造的德意志应与那些甘愿沦为附庸的半奴隶民族区分开来,并认为前者天然拥有征服后者的义务。这种观点显而易见产生了巨大负面效应,起码1918年他的演讲录成了当时德国人心中的权威。

通过上述“浪漫派”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行动派浪漫主义者强调主体的能动性与创造性,他们试图征服自然,否定因果律,我们可以在同期法国大革命之革命派身上看到这种主张变革之观念。存在主义与法西斯也是它的直接继承人,前者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否认事物存在先验的本性;后者则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极端负面例证,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是信仰以及献身于此种信仰的行为,至于会产生什么毁灭性结局他们毫不在乎。因此我们看到行动派浪漫主义即可以间接促使新文明、新制度产生,也可能导致不法分子为了一己私利而草菅人命。但是,在防范负面效应时应关注其积极一面,正是这种浪漫主义的正面存在,例如人类的自我确信驱策着我们能动地前行,没有我们对理想制度、理想生活的能动追求,就不会有包括科技进步在内的新生活之到来,可以说人类的一切变革、进步都与这种浪漫主义脱不了干系。

三、保守与被动:感伤之浪漫主义

如果说强调行动的积极浪漫主义认为人应摧毁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舍我其谁地创造历史,重塑自然与一切,那么在另一派浪漫主义中则会看到弥漫着被动、消极甚至是悲观的情绪,他们与积极浪漫派正相反,总想逃避社会,逃离现实的一切。

西方这一派浪漫主义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的德国现实,三十年战争、路易十四等造成了巨量人民伤亡,在现实中遭受沉痛打击的德国人迫不得已转向对灵魂深处的探索,虔敬主义得以在德国民族中生根发芽,他们强调受折磨灵魂的精神生活之重要性,这种自我封闭、内倾性的感伤精神吸引了大批遭受欺凌与不幸的人民。柏林点评这种逃避行为:“当通往人类自我完善的自然之径被堵塞时,人们便会逃向自我、沉溺于自我,建立一个外在厄运无法侵入的内心世界。” ⑧当无法通过行动来争取自己想要的结局,就只能说服自我选择放弃。

人生最痛苦的事是梦醒了无处可走,当理想与现实无法达成妥协时,一部分感伤浪漫者的做法就是试图逃避这个梦魇般的世界,不管是歌德笔下的维特,投身汨罗江的屈原身上都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感伤情怀。不管是“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还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他们往往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用一种自我欣赏,自我感伤代替现实的怀才不遇与处处碰壁。⑨

谢林的无意识理论认为自然界本身即是一个从无意识到完满意识的发展过程,人作为自然的代言人与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如此。人们能意识到的有限,而像潜藏在水面下的巨大冰山一样的无意识部分则无法了解,甚至穷尽一生都无法探究一 二。这就产生了一种消极的色彩,这派浪漫主义者认为这个世界背后有些力量是他们无法掌控的,并不像积极浪漫主义者认为的那样人可以自由塑造一切,他们反而认为历史总是欺骗并阻止他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个例证,这场运动并没有带来最初想要达到的普遍自由与平等,反而使法国陷入了混乱。他们要么会把这种控制不了的力量归结为物质,例如生产力、无意识、共济会等;要么把这种力量归结为精神性的理念、意志、绝对精神、历史诡计之类。既然它们处处阻碍人类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人类注定是一种悲观的产物,黑格尔所谓编造谎言玩弄诡计的精神不断欺骗我们,正是指此,我们必须承认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是有限的。

这就给文艺作品带来了另外的表现手法,我们看到这种悲观、失落的情绪弥漫在早期德国浪漫派中,它们的共性往往是事情的进展受到意志的主宰,我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以失败告终。柏林认为在叔本华那里,这种积聚的情绪达到了顶峰,其意志论认为主宰世间万物的是那个盲目的意志,它几乎支配了我们的一切,我们就像它掌心里的玩偶一般任其宰制;消极浪漫派也影响了之后的卡夫卡等人,可以说荒诞主义、达达主义等一些现代艺术流派都源于这种带有悲观情绪的浪漫主义。如果说积极派浪漫主义强调主体的创造性,认为人最终能够征服自然,模塑自然,能够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么这一派浪漫主义者则会认为人永远无法征服并改造那个不可名状的自然。

四、结语

试图为浪漫主义这个大写名词下定义本身就困难重重,不仅在于这个名词就像书中所说是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包罗万象,几乎将当时社会中发生的一切带有变化性质的既有概念都包含进来,也在于不同学者之间的定义也充斥着悖谬与矛盾,但正如文中指出,我们可以大体上将其划分为两种相互区分又互有联系的浪漫派。

两者的联系即在于都试图打破事物固有结构,但在这点上,前者可能会以一种自信的心态诉诸激进的手段,后者可能会以一种悲观的心态试图逃避到自我的内心世界中去。尽管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但柏林认为浪漫主义既可能是进步的,也可能是反动的,法国大革命影响了保守派浪漫主义的兴起,在这些国家中,他们试图回到封建的中世纪去;相反在一些反动的国家之中,则出现了进步的积极浪漫主义,他们试图挣脱社会那些既有令人窒息的枷锁。像雨果这样的浪漫主义战士,选择为共和主义、自由主义等进步信念而战,拜伦则为希腊而战、马志尼则为意大利民族主义而战,他们相信人能够征服并达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而像夏多布里昂这种保皇派的浪漫主义甚至是悲观带有逃避色彩的消极浪漫派则代表着浪漫主义自我表述的另一端。

注释:

①事实上,很多学者都这么做并将继续这么做,肯尼斯·克拉克从哈德良皇帝那里找到反证;塞里埃从赫利奥多罗斯那里找到反证。

②雪莱和柯勒律治就是如此。

③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17页。

④积极派浪漫主义无比强调人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必须将主观能动性悬置在不容置疑的地位,而在另一些决定论者看来,人之意志也不能超于因果律。

⑤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76页。

⑥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84页。

⑦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86页。

⑧以赛亚·柏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22年版,第35页。

⑨中国的浪漫派源头更早,例如屈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