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领导下凝聚共识,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凝心聚力,是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发挥参与治理作用的基础构造,在中国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具有独特的运行机理、机制程序和实现路径。
一、人民政协共识平台的机理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政协所巩固的团结,就是在绝大多数人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目标、共同立场、共同合作的政治共同体。政协所发扬的民主,就是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通过决策前协商、决策中协商、执行中监督、执行后监督等方式,全面参与国家治理,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是有效发挥广大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独特设计。
人民政协的共识体现最广泛的利益关系。人民政协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上层建筑,体现了根本利益一致性和具体利益多样性的关系。在主体上,人民政协由参加统一战线的各党派、团体和界别组成,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具有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崇高地位,不仅与代表少数人利益的旧政治有根本的区别,也与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某个党派、团体、界别有重大区别。这就决定了人民政协不仅具有现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包容性的政治关系,能够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凸显了在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人民政协的共识体现共同思想政治关系。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政治力量共同创造的政治共同体,包含着和谐包容的政治关系和共同认同的文化力量,形成了人民政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在ea3Ya5hEm9uLY9YvUlzuBg==精神文化上,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各界之间构成了教育与被教育、吸引与被吸引、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人民政协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引导社会各界的阵地,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是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导力量。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各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合作关系、认同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民政协是全国各界社会力量和全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象征。
人民政协的共识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文化。社会主义民主之所以是新型民主、真实民主,不仅在于是实质上的绝大多数人民主,而且在于是形式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政协之所以能够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有力支撑,根本在于人民政协是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能够为全国各界力量提供互相协商的制度、机制、程序、路径,使不同的思想认识在互相交流、广泛比较、深入实践、反复验证的过程中迅速达成一致,为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提供来自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意见。这样,人民在定期通过选举民主进行选举和表决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对国家治理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监督和评议。人民政协这种协商治理、共识治理、参与治理的方式,就是集政治优势、团结优势、民主优势、智力优势、功能优势、界别优势于一体,使人民政协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之治”的重要制度设计和独特治理平台。
二、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机制
人民政协从成立以来,就形成了以协商凝聚共识的传统。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达了“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的合作意向。由此开辟了共产党邀请各党派讨论协商、各党派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凝聚共识的机制和模式。此后,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还是改革开放后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都贯穿了共同合作、凝聚共识的精神。
教育引导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根本机制。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和最高政治力量,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在于用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文化指导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教育和动员人民群众。人民政协作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作为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既要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把社会各界的认识提升到党的路线方针上来,又要推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下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具体行动。总之,人民政协要切实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使之在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
协商交流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特色机制。人民政协作为社会各界共同活动的平台,具有极其广泛的代表性。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认识在人民政协这个重要平台上得到充分的讨论、协商、交流,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人民民主真谛。人民政协的协商交流具有三大特色:一是讨论协商与深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加共识;二是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使达成的共识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作用,收到实效;三是引领各界代表与引领各界群众相统一,以政协委员为中介把社会各界凝聚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座谈时指出:“完善政党协商制度决不是搞花架子,要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度、言之有物,真诚协商、务实协商,道实情、建良言,参政参到要点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努力在会协商、善议政上取得实效。”
自我提高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主体机制。社会各界在人民政协重要平台上达成共识,是各主体之间通过思想交流达到思想统一的精神交往过程。这个过程不是通过外在的压服,而是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进而达到内在的认同和接受,最终落实在自我提高、自我进步上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是凝聚共识的过程和手段,自我提高、自我进步是凝聚共识的目的和结果。人民政协具有自我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委员读书、视察考察、专题研讨等规范化的学习形式,建立了推动学习的专门机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牢记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才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本界别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三、人民政协达成共识的路径
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一个由全社会各党派、各界别共同交往、互相合作、一起进步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公民社会到国家运行再到公民社会的持续互动的政治过程。在我国政治进程中,人民政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沟通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国家与社会的阵地作用、平台作用和渠道作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过程呈现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智慧力量的广泛性的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集思广益商量事的统一。在新时代,人民政协要提高达成共识的实效,必须在主体建设、夯实基础、制度保障上下功夫。
全面提高政治能力和合作能力,建设人民政协达成共识的主体。人民政协作为参政议政的专门协商机构,虽然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但仍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从能力角度提升人民政协参与治国理政的效能。要全面提升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高素质政协委员队伍。
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共识水平,夯实人民政协达成共识的基础。人民政协是多种利益主体的交往平台,之所以能够达成共识,不仅在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还在于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精神交往和反复验证,在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反复中不断提高认识。实践证明,政协委员通过视察、考察、讨论、协商等方式,在实践发展中不断了解新情况,接受新知识,推动了在新实践基础上达成新的共识。
推进共识型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完善人民政协达成共识的制度。人民政协成立以来,就一直秉持着团结、合作、协商、共识、民主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也一直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民政协制度而不断努力。在新时代推进人民政协制度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相适应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凝聚共识的实效。
总之,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关系基础创造了以引导、协商、自觉为基础的凝聚共识的政治方案,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为世界政党政治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教授、法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