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金以幽默化解尴尬 】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1904-2005)的幽默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幽默,也是能够有效化解尴尬局面的幽默。
有一次,一名记者去巴金家里采访,请巴金谈谈童年的生活。
巴金的记忆力好得惊人,将儿时生活的细枝末节讲得绘声绘色。记者听得入迷,要巴金讲讲当年向祖父请安时穿的什么衣服,质地和样式如何,问得非常繁琐。面对记者的追问,巴金一脸和煦的笑容,他对记者说:“可惜,我那时不知你要问我这些,否则我就记下了……”话毕,他自己也笑出了声。这样的说法在记者的意料之外,从而也终止了记者的发问,化解了对话进入僵局的尴尬。
冰心曾送给巴金一张墨宝,她在一张狭长的宣纸上写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冰心的字写得俊秀飘逸,她借用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以表明她与巴金之间的纯真情谊。一次,一名记者从巴金家人手中接过这张墨宝,欣赏了半天,然后询问巴金,笑嘻嘻地说:“巴老,您能不能借给我复印一下?”记者这一唐突的要求让周围的人都愣住了,场面十分尴尬。没想到,巴金不慌不忙笑嘻嘻地答道:“我能不能不借给你复印一下呢?”多么机智幽默!一时间,尴尬化解了,大家都笑了,谁都不难堪!
(摘自《新一代》武俊浩/文)
【 张衡不自欺 】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78—139)自小聪明好学,很早就会做文章,后来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天文地理。在读书人一心想着做官的年代里,其身为太守的祖父张堪却显得与常人不同,他鼓励张衡进行科学探索。
张衡16岁时想出门游历,目的地是秦汉的发源地陕西。张堪听了非常支持,决定把自己的一匹宝马送给张衡。张衡对祖父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此次出门不要劳驾车马,要靠自己双脚走出来,或许这样才能得到对自己有用的见识。”见自己的孙子有这样的勇气,张堪赞叹不已,嘱咐张衡一定要不虚此行。
半个多月后的一天,张衡走在去华山的路上。半道上一辆马车停在跟前,张衡定睛一看,下车的是自己的好友陈墨。原来陈墨是去华山游玩,他邀请张衡上车同行。张衡说明了原委,表示不能破坏自己定的规矩,遂拒绝了陈墨的好意。
陈墨说:“此地只有你我,破一次例也无人知晓。”张衡回答说:“如果觉得无人知晓就此破例,就是在欺骗自己。人可以欺骗得了别人,但永远欺骗不了自己。”听了张衡的话,陈墨用钦佩的目光看了看张衡,然后默然地驾车离开了。
之后,张衡徒步走遍了陕西各地,考察了壮丽的山河和宏伟的秦汉遗址,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科学研究上,张衡一直保持着亲力亲为的严谨作风,公元132年,他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开了世界地震研究的先河。
(摘自《现代家庭报》俞继东/文)
【 “宰”和“相”曾是两个官职 】
宰相是中国古代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但起初,“宰”和“相”是两个不同的官职。
商周时期,“宰”是贵族的“管家”,负责监督奴隶、管理牲畜等家务事,叫“家宰”;天子的“管家”叫“太宰”,即帮忙管理朝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了“相”的职位,“相”有“副手、辅佐”的含义,其官职是辅助国政。秦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一种官职被确定下来。
(摘自《百科知识》晓军/文)
【 [咬文嚼字]数词“两”“二”的用法不同 】
读书刊报,常见数词“两”“二”混用的情况,如“前边来了二个人”“我到书店买了二本书”……这是不对的,应为“两个人”“两本书”。
20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两”和“二”用法不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不用“两”,如“第二”“二哥”。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水泥”“走了两公里”。一般情况下,量词前用“两”,如上例中所示,如“两个人”“两本书”“两匹马”“两扇门”;“千”“万”“亿”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