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政协组织聚焦“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先后创设了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厅等富有新意的平台,在广泛团结服务界别群众、推动委员履职常态化、引领各族各界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如功能定位不准确、工作开展不常态、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本文以委员会客厅建设与运行情况为例,从“时代属性、开放属性、界别属性、社会属性”4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委员会客厅的内在机理与实践价值,为高质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出了有益探索。
随着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新的社会群体不断涌现,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及其代表性正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党的二十大以来,各地政协组织聚焦“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先后创设了委员工作室、委员会客厅等富有新意的平台,在广泛团结服务界别群众、推动委员履职常态化、引领各族各界共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存在功能定位不准确、工作开展不常态、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为了深入剖析委员会客厅的内在机理与实践价值,在前期调研、视察和观摩交流的基础上,结合承德市委员会客厅建设运行情况,现从委员会客厅的“时代属性、开放属性、界别属性、社会属性”4个维度,系统阐述如何全面提高委员会客厅的建设质量和运行实效,为高质量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从委员会客厅的“时代属性”把握其功能定位,做到“准、严、足、实”高标赋能
委员会客厅是各级政协组织主动适应社会阶层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把握统战形势特点的有益尝试,是时代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产物。它可以推进政协工作重心下移,密切委员与界别群众的联系,更好地借助委员的影响力,去影响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和一般群众,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时刻铭记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准确把握“准、严、足、实”四大要义。
(一)把握政协职能,功能定位要“准”。创设会客厅的“初心”是转变政协团结联系工作集中在上层、局限在内部的观念,为政协委员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制度化、常态化履职平台。其功能定位是“学习宣传的新载体、联系群众的新纽带、协商议事的新路径、团结联谊的新平台、展示形象的新舞台”;其履职原则是“参政不行政,补位不越位,献策不决策”;其责任体系是“政协主导、委员主体、党政支持、属地支撑”;其工作目标是用活政协“三大平台”,放大委员履职时间和空间,提升委员“四种能力”,强化委员“三个作用”。
(二)把握社会变化,创设条件要“严”。创设会客厅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社会群体的沟通联谊。因为这些社会群体大多在体制外,具有人员分布广、流动性强、价值多元、思想多样、观点独立、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较为凸显等特点。所以,会客厅创设前的筛选工作非常重要,要首选“有流量”的委员,打造“辐射型”会客厅;优选“有产业”的委员,打造“领军型”会客厅;甄选“有影响”的委员,打造“专家型”会客厅;遴选“有属性”的委员,打造“特色型”会客厅;精选“有情怀”的委员,打造“亲民型”会客厅。
(三)把握委员优势,界别特色要“足”。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是会客厅的独特优势,也是会客厅的生命线。因为增进价值认同就相当于是在人心深处寻找工作落点。所以,界别特色越足,区域辨识度越高,也就越容易助力委员深度融入群众,让经验得到充分交流,智慧实现最大共享。这就要求,牵头委员及其团队必须立足本界别实际,直面问题本源,及时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界别特色策划一些长期性、专题性、小切口的活动,以凝聚共识为着力点,寓思想引导于服务帮助中,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尊重多元、倾听多元”中“汇聚多元”,进而促进界别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反映意愿、发表建议,不断巩固共识、增进共识、深化共识。
(四)把握时代担当,作用发挥要“实”。会客厅一旦挂牌,就会打上“政协印记”,也会起到让委员“持证上岗”“公开亮相”的作用,荣辱得失将直接关系政协形象。所以,牵头委员及其团队必须要实化责任担当,加快实现社会角色、社会责任、履职方式的全面转变,从政协会议履职走向社会履职、从被动履职走向自主履职、从个体履职走向团队履职;必须要实化履职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催生“突破一点、带动一群、团结一片”的蝴蝶效应;必须要实化协商内容,多开展“近距离、点对点、小批量、多频次”的协商议事活动,不断凝聚基于共同价值追求的“差异共识”,以实际行动把更多人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从委员会客厅的“开放属性”把握其创设标准,做到“建、管、用、育”梯次布局
委员会客厅是团结联系不同阶层群体的开放性平台,每个会客厅都是政协的一个品牌、一方阵地。通过对全市122家已建成会客厅建设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来看,为确保会客厅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协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标准、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做到“建、管、用、育”一体推进。
(一)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建”的标准。实践证明,会客厅“建”的标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的实效。为了切实达到“职责清晰、功能明确、设施齐全、运行规范、活动正常、作用明显”的目标,必须要从源头上把好“入口关”,严格创建软硬件标准,必须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实践、有成果。同时,还必须按照“委员申报、资格审核、组织认定”的流程,严格审批、精心指导、有序推进,做到“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创建一个达标一个”,切不可流于表面形式,简单复制,搞成“清一色”。
(二)做好规范运行,强化“管”的尺度。通过对比各会客厅的运行情况,不难发现,能否做到规范化管理是决定运行实效的关键。为了确保会客厅方向不偏、运行有序,就必须加强包联政协组织的定期联系和现场指导,这既是对牵头委员及其团队工作的极大支持,也是政协组织工作下移的具体体现;必须加强制度供给,明确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年度协商活动要纳入政协协商计划,临时性协商活动要报当地政协组织批准后实施;必须加强履职绩效管理,做到“每月有活动、每季有座谈、每年有成果”,确保会客厅有名有实、名副其实,成为新时代政协委员有效而充满活力的制度化履职载体。
(三)做好潜能激发,强化“用”的实效。能否让会客厅保持常态化运行,并与政协履职工作有机融合,是检验其存在价值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当前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从现有会客厅运行情况来看,虽然牵头委员和参加委员,都是社会精英、行业翘楚、群众代表,都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其履职频率和作用发挥还不理想,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可以通过支持他们把自身特色和优势融入到日常履职活动中,或给他们指派一定的行业研究课题任务,或邀请他们参与相关专业领域的协商与视察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不断放大会客厅在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上的实效。
(四)做好示范引领,强化“育”的成色。会客厅的培育过程非常重要,切不可急功冒进、搞一刀切,也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更不许滥竽充数、乱摊派。工作中,可以按照“孕育阶段、初试阶段和创建阶段”3个阶段有序推进。孕育阶段主要做好参观学习、方案谋划、关系协调等工作,重点是遴选政治素质优、履职热情高、群众基础好的牵头委员和团队成员。初试阶段主要做好方案完善、办公选址、特色界定等工作,重点是做好牵头委员与团队成员的职责界定。创建阶段主要做好场所建设、宣传联络、活动安排等工作,重点是吸引专委会、界别组和本领域有代表性的委员积极参与履职活动和行业交流。
三、从委员会客厅的“界别属性”把握其责任担当,做到“商、议、融、凝”同步发力
委员会客厅的界别属性决定了,其“长青”密码是让界别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获得感,所以,会客厅的价值不靠活动数量多,而靠沟通联络的效果好。委员团队若要有效地发挥好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作用,就必须将活动内容根植于广泛深入联系界别群众的基础之上,始终把提质增效贯穿会客厅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商、议、融、凝”同步发力。
(一)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商”的主题。会客厅的活动内容必须是“有解思维”的交流协商,必须是为群体利益发声,而不能为个人利益谋私,这是活动开展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牵头委员和组成成员必须要注重活动组织策划,并围绕协商主题,提前学习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理论,对接掌握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进展,及时接通“天线”,确保活动主题方向不偏、内容有据、言之有物。同时,还要深入群众搞调研、摸实情,扑下身子听民意、辨民情,及时了解和掌握真实有效的数据资料,悉心听取界别群众的所思所盼。
(二)坚持目标导向,抓住“议”的焦点。会客厅所有活动的落脚点都是帮助特定对象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善于辩证引导,坚持“行为服从目的”,才能真正做到话题不跑偏、协商不走调。可以聚焦界别中普遍存在的思想顾虑、政策质疑、模糊认识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进行宣传宣讲,从而达到解疑释惑、增进共识的效果。也可以聚焦行业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交流、协商讨论,提出利益诉求,共谋解决之道,并及时将协商成果形成社情民意或提案建议报政协组织或有关部门。
(三)坚持过程导向,提高“融”的艺术。会客厅工作实质上是做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业疏导工作,过程和细节的影响往往更大、更深远。不管是牵头委员,还是团队成员,都要高度重视协商过程,既要把自己融入其中,更要把界别群众融入其中。可以采取委员讲堂、专题性委员宣讲团等形式,结合委员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及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也可以通过经常开展针对性强、参与率高、富有界别特色的活动,在相互尊重、体谅包容、平等协商中,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不着痕迹地把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和界别群众“融”进来。
(四)坚持结果导向,提升“凝”的本领。会客厅作为政协系统的一个对话、讨论、交流、学习平台,其协商结果是要充分发挥凝聚共识在基层协商中的作用,把团结的面扩得越来越大,让团结的人聚得越来越多。这对会客厅牵头人和工作团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固守“圆心”,着力联得紧、联得深,又要拉长“半径”,着力联得多、联得广,把特定统战群体团结起来;既要把握共性要求,又要彰显个性特色,让界别独特专业优势发挥出来;既要广泛凝聚共识,又要积极建言资政,用好协商成果,让双向发力作用走深走实;既要强化委员主体地位,又要荟萃力量合而成势,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以共商促共享。
四、从委员会客厅的“社会属性”把握其价值规律,做到“叠、展、联、引”立体履职
委员会客厅是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有效延伸团结统战触角、培育深层次价值力量的有效途径。为了确保委员会客厅行稳致远、可持续发展,会客厅牵头人和工作团队必须牢牢把握其社会属性,注重创新协商方式、加强联合联动,做到“叠、展、联、引”立体履职。
(一)打好履职“组合拳”,做好“叠”的文章。充分发挥会客厅的载体作用,积极把各项与之相适合的政协履职形式植入其中,实现功能融合、优势叠加、效能迭代,是全面提升委员履职质效的“最优解”。各牵头委员和团队成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和履职热情,积极探索“融入式”履职,把提案建议、社情民意、界别协商等常规履职工作融入会客厅履职全过程、各环节,努力创造多维价值贡献、放大叠加效应、培育会客厅文化。各级政协组织要大力支持会客厅与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相融合,或依托专委会邀请有关对口部门就会客厅关心问题开展对口协商,或邀请会客厅所在界别委员、群众代表就界别共同关心的议题开展界别协商,或邀请提案承办单位和提案人开展提案办理协商。
(二)突破各自“微界别”,做好“展”的文章。科学延展会客厅工作边界,是准确呼应社会需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也完全符合“大团结大联合”的协商原则。比如,在活动空间上,可以尝试打破固定场所限制,根据工作需要,在工作对象更加密集的场所开设“临时会客厅”。在工作对象方面,也可以按照活动内容,灵活吸收海外华侨或外籍人员参与,放大会客厅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画出最大同心圆。各级政协组织要引导同一地区各会客厅积极开展联谊互动。比如,针对社会中出现的一些“舆论乱象”,可以与本领域“自媒体”合作,准确解读政策、客观理性发声,以实际行动为广大网民提供优质内容和专业服务。
(三)善用政协“直通车”,做好“联”的文章。会客厅是省、市、县三级委员的“集结地”,三级委员互联互动是其独特的天然属性。只要稍加重视和引导,就可推动三级政协委员实现“品牌联建、调研联合、成果联用、委员联训、活动联办”。这就要求,牵头委员和团体成员要精诚合作、深入互动,找准多方联动的衔接点,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把“协商蛋糕”做大,适度拓展委员参与覆盖面和界别联系渠道。各级政协组织要积极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共用工作格局,共同营造联合履职价值理念和协作意识,大力支持三级委员围绕当地发展大局,联合开展同题调研和同题协商,积极探索更多联合履职新实践。
(四)融入基层“共治理”,做好“引”的文章。会客厅是界别群众共情的土壤,是寻常百姓“说理的地方”,也是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相衔接的实现形式,还是畅通协商民主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各级委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充分发挥“一线”优势,善于引导民意、广集众智,协助群众与政府实现“双向互动”。要用好自身“专业”优势,善于紧扣党政中心工作,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并聚焦群众关心的“关键小事”,提出客观建议和必要支持。还要用好协商“机制”优势,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召集各方面利益主体,搞好问题调研,开展民主协商,促进基层群众由“有事去上访”向“有事多商量”转变,推动政协协商民主更好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有活力、有群众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