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座丰碑,它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结合关于作者范宽的史料记载及画作诞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在分析《溪山行旅图》画面呈现要素的基础上,对这幅巨作的画眼暗藏进行解密,从多个角度提取瀑布所藏之字的蛛丝马迹,再回归到瀑布呈现的字形本身,最后提出不同的看法。提出《溪山行旅图》的画眼暗藏应为“天人合一”。画作不仅承载了范宽对于生命的体悟,向世人呈现了有关“儒道释”文化主流的思考,还启示着每一位观画之人对“天人合一”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关键词:《溪山行旅图》;天人合一;瀑布
一、范宽与《溪山行旅图》
(一)史料记载中的范宽
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米芾《画史》、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等都有对范宽艺术生涯的记载,从中可以了解到范宽是一个性格温厚、为人大度、嗜爱喝酒、喜好悟道之人。其久居终南山、太华山的山林一带,常游走于山野之间,为了探寻山水画的精髓妙义而整日坐于山中,仔细入微地观习山、水、云等自然景象,虽师从李成,却不恪守规范,并一心“舍其旧习”,创作了与关仝、李成绘画风格面貌相异的山水画作品。其山水画能达到“与山传神”的境界,最终“自成一家”。
(二)《溪山行旅图》概述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山水画的典范,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地位不可撼动。《溪山行旅图》为水墨绢本竖轴,纵206.5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董其昌评《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赵孟頫称赞该画“真古今绝笔也”,徐悲鸿赞之曰:“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
目前关于《溪山行旅图》的研究,有针对其画法、墨法和画面布局的研究,有针对作者的辩证研究,还有关于画中暗藏的研究,等等。学者黄健飞在文章《〈溪山行旅图〉暗藏不止“范宽”二字考辨》指出画作暗藏有二:其一为画面右下方树旁暗藏的作者落款“范宽”;其二为画中画眼瀑布暗藏三字,即“《溪山行旅图》其留白瀑布似天工之笔,书写着玄机:上方的水口方劲古拙,波磔溢妙,如以隶书写就的‘一’‘古’字;下方的瀑线简逸归真,垂畅淋漓,如以甲骨文、篆文写就的‘人’字”。受此启发,笔者尝试从多个角度解密《溪山行旅图》中“一、古、人”的画眼暗藏。
二、《溪山行旅图》的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指出:“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鲁迅所说的“三种小玩意”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儒道释”三家文化思想的载体。
宋代统治思想仍以儒家为主,士大夫基本以儒学为宗,可谓“士之服儒术者不可胜数”。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尤其是魏晋以来的山水画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的正统主流地位。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所在。现代哲学家徐复观曾言,中国艺术精神与以山水画为中心的自然画均是庄学的产物。“宋人之解《老子》者,百三十余家”,他们开始亲近自然、体悟自然,从自然中发现美、感受美,直至领悟生命和精神的更高深的意义。自此,山水画进入了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精神思想与自然山水被巧妙融合,力求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宋代文人士大夫还对明理思辨、寄寓深刻的佛学精义的兴趣十足,他们不仅熟读佛学经典,还深受其影响。哲学家李泽厚曾指出:“禅宗教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对自然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豪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以禅说画(山水画),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北宋时期,社会已大致形成“儒道释”三家合流之势,出现了“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共为一家”的情况。宋徽宗言:“孔子作《易》,至《说卦》然后言妙,而老氏以此首篇,圣人之言,相为终始。”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着儒道互补的哲学,如王雱的《老子注》言:“道,岁也,圣人,时也,明乎道,则孔、老相为始终。”彼时,文人士大夫大都以儒家为基础,融会贯通佛家、道家的思想。正如全祖望所说:“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溪山行旅图》就诞生于“儒道释”三家融合的文化背景下,必然受当时文化语境的影响。范宽将胸中意志寄情于画,呈现关于“儒道释”的精神内涵也是自然。
三、《溪山行旅图》中的画眼暗藏解密
(一)画面布局及要素呈现
《溪山行旅图》气势恢宏,笔力雄厚,画面呈现出磅礴之势,让人为之震撼,这主要得益于范宽的匠心构图。
首先,前景部分采用俯视的角度,使其占据画面比例的九分之一。一块巨石位于画面中间,巨石后边有一队伍正在前行。有学者针对这支运送货物的驴队做了身份的相关研究,不管他们的身份是商人,还是军方主导的“纲运”,他们正忙碌着为生计奔波,即使有官职,他们也是具有“众生”之相的平凡大众。
其次,中景部分采用平视的角度,使其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一。画面左方一行脚僧正从巨石后走出,肩挑一担,前端挑着一包裹,朝着峰顶右后侧一大型的楼阁行进。中景画面中轴位置的至高点处是一棵松树,它所有的树枝都向上卷曲,宛若正拼尽全力争取阳光雨露,拼命地向上生长,其在画面的留白中、混沌中、虚无缥缈中指向背景中的那座似乎永不可能抵达的巨碑式的高峰之巅。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四季常青、风骨清澈、恒久如一的特性,正如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品格,松柏自此被赋予君子的人格。魏晋《世说新语·赞誉第八》记载,“世目李元礼,谡谡如劲松下风。”。又有“南阳朱公叔,飂飂如行松柏之下。”“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背景下,松树自然地融合了儒家的气节、道家的旷世洒脱、释家的超然,形成了一种新的内涵,体现出宋代文人精神品格之高尚。
最后,远景部分采用仰视的视角,使远景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远景中,有一座巨碑式的高峰巍然耸立,高大雄伟的气势迎面而来,孟子的“浩然之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山顶是茂密的丛林,画面左方是另一山峰的局部,与主峰呈错落之势,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更凸显了山峰的险要,画面的右方便是整幅画的画眼——瀑布。
(二)三种不同视角下作者传达的精神境界
《溪山行旅图》全篇采用三种完全不同的视角,阶梯状的层级安排暗示了作者关于精神境界的层次划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精神境界的思考。
在画面前景中,缓缓行进的商人和驴队正在为生计奔波,这巍峨的高山与他们无关,这山水的风景之美也没有打动他们。他们没有精神上的追求,仿佛这一景象只是观者站在某一高处俯视着芸芸众生。画面中景部分有一位正在跋山涉水的行脚僧,他从左侧的丛林中走出来,肩挑着经书,目的地在他的右前方,但是画面中没有可以抵达的路。平视的角度让观者不自觉地也审视了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同样需要披荆斩棘。远景是高不能及的巨峰,使人瞬间感觉到自我的渺小。山峰之巅是天际,“仰观宇宙之大”,感受宇宙之无穷,体悟自然的神奇与奥妙,但至高境界似乎永不可达。同时,瀑布的涧鸣声传递了“天人合一”的真义:双脚不可抵达的高度,从精神上却是可以探寻抵达的。
(三)画面中瀑布暗藏的字形结构
1.瀑布本身的形似字
对于《溪山行旅图》中的暗藏之字,学者黄健飞援引《西岳华山庙碑》及甲骨文“一”“古”“人”三个字的写法与结构。但细看画中瀑布的形状,中间的字好似“天”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提出:“天,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瀑布暗藏之首字为“一”,从一大也,则为“天”。从字的造法来看,甲骨文的“天”字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上面是人头,即以正面人体为衬托,突出人体的最上部——头顶。图1是《甲骨文字典》中关于“天”字的不同写法。
画中瀑布暗藏的“天”字为变形之后的形态,范宽为了兼顾字形和瀑布的完美统一,将“天”字巧妙地用水墨进行了消减,以彰显自然界水石交融之美,更喻水“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的优秀品质。画中的“天”字虽经过略微形变,但更具隐逸之美。画中暗藏的呈“一”“天”两字的水道蜿蜒曲折,击石后飞速前行,最后汇入“天”字右下方的一条呈“人”字的瀑布中。因此,瀑布所藏之字应为“一、天、人”三字。
2.《西岳华山庙碑》字体变形说
学者黄健飞基于《西岳华山庙碑》考究“一、古、人”三字的字形和写法。笔者查阅了《西岳华山庙碑》中的“天”字写法(图2),并对比“古”“天”二字,关于字体变形的猜想,更加确定了《溪山行旅图》画眼中的第二字是“天”字的变形。
3.画中三个字的物质结构不同
前景中,瀑布隐藏的三个字的物质结构不同。其中,“一”“天”二字为岩石状结构,“人”字为水。《孟子·尽心上》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人”形瀑布的缘起正是“天”字下方,从这里可以看到水花溅起的形状,瀑布正是源于此处。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与人本是一体的。瀑布为整幅画的画眼,观者可以跟随画家的阶梯式布局,由下而上看到此处,并不经意间看到瀑布,追溯瀑布的本源,方得到其根本奥义——“天人合一”。
4.“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释道”的思想体系都有关于“天人合一”的主张和体现。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商周时期,到了宋代,张载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学命题:“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要认识到自然规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只有把自己融入自然,方能实现心物交融。
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万物源于“道”,主张顺应自身的本性发展,即无为而治,顺应天道。我们所需的一切都来源于自然,凡事都要遵从本心,回归自然,实现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释家“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涅槃之境,皈依修行皆为“成佛”,“成佛”便到达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在佛家中是世间最高的境界:“佛”具有最高的智慧,是万物生存的根据,万法皆有佛性,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佛性的体现,皆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人不应以自我为中心,应立足于宇宙整体,做到善待万事万物,敬畏自然。
综上,画眼瀑布本身形似“一、天、人”三字;查阅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录的《宋拓东汉西岳华山庙碑图》天字和古字的差异,本文亦倾向将画眼瀑布所藏之字解密为“一、天、人”三字;再参考画眼三处字的物质结构不同,解密为“一、天、人”意为“天人合一”,启示着每一位观画之人对“天人合一”进行更深层的思考,以此点题整幅画作似乎更为贴切。
四、结语
笔者对《溪山行旅图》的关注,始于对画眼暗藏的兴趣,在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的过程中,对《溪山行旅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从作品诞生的文化语境、结合有关于作者的史料记载、通过画面解读等多方面,最后回归到瀑布本身的形似,认为这幅作品中的瀑布暗藏之谜应为“一、天、人”,意为“天人合一”。《溪山行旅图》承载了作者范宽对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仅向世人呈现了有关“儒道释”文化主流的思考,更启示着每一位欣赏这幅画作的人都对“天人合一”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3]王颖.中国古代文学松柏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王本兴.甲骨文字典[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7.
[6]黄健飞.《溪山行旅图》暗藏不止“范宽”二字考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5):6-11.
作者简介:
吴美娟,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