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被新西兰女总理珍妮·玛丽·希普利称赞的“一个离‘尘世’很远、离‘城市’很近,可以让人发呆的地方”;这是被誉为“客家山民原始生活的活化石”和“保存完好的客家山区居民生活方式的博物馆”的小山村;这是很多人只知道丁屋岭、却不知道丁黄村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它就是丁屋岭。
丁屋岭其实是一座山的名字,因住民全部姓丁,加之村寨沿山谷建设延展成“丁”字形状,故名丁屋岭。丁屋岭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古城镇丁黄村最大的自然村。
丁屋岭坐落在海拔700米的山谷中,四周被大山紧紧包裹着,青山绿水,风光秀丽。这里远离尘嚣,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生态,黄泥墙、黑灰瓦、木屋子、石板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古老村寨。
在初夏时节,一行文友约会丁屋岭。停车步行至山顶隘口,两山夹峙处有一寨门傲然挺立,寨墙为灰色片石垒砌,上建有古朴的小木楼,周旁青松翠竹相映,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姿,又似回到八百年前的梦里故乡。
过隘口,顺小道,蜿蜒而下,几分钟就到了村口,这是山坳里难得的一块平地,有一木柱黑瓦牌坊,上书“牛市街”三个金色大字,旁边立着一只奋力向前的石牛。
据村里老人介绍,丁氏祖先明代原本生活在山下,因为家里的水牛放出去都不回来,每天总是在山坳的烂泥窝里将水牛找回,他们觉得有些蹊跷,便请来地理先生观察,发现此处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起祖祠安居乐业。
牛市街的街口有七棵香樟树,被当地人称为“北斗七星”,其中最右边那棵为新西兰前总理希普利女士2014年造访丁屋岭时所植。其实,村子周边还有不少香樟树,有的甚至树干有三四米粗,树龄已上千年了。
牛市街两旁都是些两层小楼,一般二楼住人,一楼临街店面用来做生意,背巷的隔间用来堆放生产工具。这些老房子多依山势而建,有船形、方形以及三角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造型各异,形状不同,各有千秋,还有吊脚楼样式,高低错落,挑檐穿榫,雕梁画栋,十分精巧。
漫步在丁屋岭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石与木的世界。灰绿岩、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夹千枚岩及硅质岩,中国地质学上的“丁屋岭页岩”,是村民就地取材建房的上好材料。村中屋基、巷道、斜坡、台阶、墙壁乃至茅厕、猪栏,都是由那“又硬又脆”的页岩一片片一层层垒砌而成的。这犹如贵州山区的石板寨,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村中老屋除了用页岩、黄泥,加上糯米、红糖等垒成的黄泥墙,更多的还是木板墙。那些各式各样的小楼里,不管是木栏杆、木楼梯,还是木回廊、小阁楼,各种木构方圆边角,都非常讲究,别有韵味。许多房子还有“美人靠”装饰,造型别致,线条流畅,不禁让人感叹这样的深山竟有如此讲究的艺术。
村中宗祠、庙宇、戏楼一应俱全,商铺、油坊、碓寮样样不少。沿着石板路缓缓向前,就能见到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的古井。大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圆形井沿,早已被村民打水的绳索拉出许多缺口,只好用铁箍将其箍住。古井建于乾隆年间,井旁有一简易敞口神龛,内置一块刻着“水母龙神”四个字的石碑。
村寨中部高处有栋望福楼,该楼蕴含了女子盼望丈夫幸福和人们希望家庭幸福的双重寓意,新西兰教育家、作家路易·艾黎曾经住过该楼。据了解,1938年,路易·艾黎与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等发起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受宋庆龄的委托,路易·艾黎于1939年带着几名技术人员前来长汀,创办了“工合”组织东南区长汀事务所。丁屋岭就是“工合”组织的生产基地之一,主要生产斗笠,还有铁器。“这里还是一个很好的观景位置,可以看到村里层层叠叠的屋顶和袅袅升起的炊烟,真的别有一番风味……”导游说来也是饱含深情。
顺着宽宽窄窄的流水沟渠而下,有一个偌大的水潭,波光荡漾,清澈明亮,岸边一排高低不一的木制水榭亭台,依山傍水,古朴典雅,引得人们纷纷拍照留念。走栈道,越廊桥,穿过芭蕉林,兀然矗立一座木制六角古亭,里里外外刻有各种精美图案,旁边一帘飞瀑从山崖上直泻而下,撞击着陡峭突兀的岩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音,瀑布中间的绿蔓竟然还长成了一个爱心的形状,故而当地人将此瀑布称为“情人瀑”。静坐亭中,看流泉飞瀑,听虫鸣鸟叫,享蓝天白云,恍若世外的感觉油然而生……
丁屋岭有个特别神奇之处,就是这里从未受到蚊虫侵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传说是因山脚有只石蟾蜍蜷伏于地,它的嘴巴朝向丁屋岭,把丁屋岭的蚊子都吃个精光。更多人揣测是村中可能蛰伏蟾蜍等蚊虫的天敌,或者村中有很多具备很强驱蚊功效的香樟树,也有专家现场调查说是村中有很多桂花树,树龄长的都结了果实,它们释放的气味有祛蚊功效……
一路探寻,走马观花,不过略知古村一二,诸多谜题有待破解,内心已然升起“生于斯,长于斯,何其幸也”的情愫,有如汪曾祺所说“我们必须热爱某些事物,就像植物对时间的深情厚谊一样。”
(江西 谢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