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病毒的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鸭病毒性肝炎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对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保障鸭健康。
一、临床症状
病鸭的肝脏可能出现肿大、发炎和出血的症状。患病初期,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甚至拒绝进食。雏鸭生长发育迟缓。部分病鸭会出现腹泻及皮肤和黏膜黄疸的症状。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病鸭缩颈、翅下垂,对外界反应能力降低,不喜动,眼半闭,厌食;在发病1天后出现全身性抽搐,鸭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势,鸭掌痉挛,有时在地上旋转,通常在出现抽搐症状后十几分钟内死亡;病鸭死前尖叫,排黄白色或绿色的稀粪。
二、防控措施
当前,鸭病毒性肝炎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该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
1.加强饲养管理
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能有效降低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等病原传入,采取这种养殖模式的鸭场相比频繁引进雏鸭或种蛋、大群混养的鸭场,感染鸭病毒性肝炎的概率更低。对发生过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场也可采取这种养殖模式,并通过病原监测、淘汰阳性鸭的方式净化鸭群,以获得稳定的无感染鸭群体。对于确实需要引进种蛋或雏鸭的鸭场,应做好引进的相关检疫工作。
在日常养殖工作中,应做好鸭的饲喂和护理工作。根据鸭的日龄、发育阶段和繁殖阶段,每天给鸭群提供足量的干净饮水和营养合理的饲料。定期监测放养环境中的水源质量,避免鸭饮用重金属超标、细菌超标或含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水;饲料更换应温和过渡,不可突然换料,也不可长期饲喂营养单一的饲料。
2.疫苗接种
在经常流行鸭病毒性肝炎的养殖场,应制定该病的疫苗接种计划,对于未流行该病但可能接触到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或感染风险较高的鸭群也应进行疫苗接种。目前,市售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有活疫苗、二价(Ⅰ型+Ⅲ型)灭活疫苗,应根据当地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选择最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均可采取腿部注射的方式免疫,弱毒疫苗还可采取饮水免疫或皮下免疫。一般1~7日龄的雏鸭和种鸭(在产蛋前1周)需进行疫苗接种。免疫保护期雏鸭一般为27天左右,成年鸭可达6个月左右。对养殖数量较多的大型养鸭场还应在免疫后采集免疫鸭的血清进行疫苗效果评估,通过抗体效价评估鸭群免疫是否合格,对于免疫后血清抗体合格率较低的鸭群应及时进行疫苗补免。
3.防止病原传入和传播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鸭场,因此应做好引进种蛋或雏鸭的检疫工作。在接触鸭群前,工作人员应进行更衣消毒,以及做好鸭场内的灭虫灭鼠工作。此外,定期对鸭舍及鸭活动场所进行清扫和消毒。选用杀灭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如1%福尔马林、2%氢氧化钠溶液或2%漂白粉等。
若鸭群中发现病鸭,应分别将病鸭和有可能感染的同群鸭隔离饲喂,及时快速诊断,同时紧急免疫接种或使用卵黄抗体,以降低鸭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检测为阳性的鸭进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病死鸭的尸体、粪便和其他分泌物应采取深埋或焚烧处理,并对鸭养殖的环境进行全面消杀。
对于确诊病鸭,应及时用药。可颈部皮下注射2毫升/羽高免卵黄,同时口服高免卵黄液2毫升/羽。症状相对较轻的病鸭,可以取0.01%的病毒唑、0.01%的恩诺沙星,兑水让病鸭饮用,同时在饮用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促进病鸭恢复健康。还可以使用中草药进行疾病的治疗,取板蓝根、黄芪、蒲公英各10克,柴胡、生麻各7克,苍术4克,地骨皮和夏枯草各12克,将上述药物研末,掺入病鸭的饲料中,每羽病鸭的用量为3克,连续用药5~7天,能获得较好的防控效果。
(河北 张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