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生: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2024-08-19 00:00:00
农村百事通 2024年8期

初夏时分,正值茭白采收上市期。走进江西省乐安县南村乡西坑村茭白基地,举目望去,成片的茭白林随风摇曳、碧波荡漾,葱郁酽酽的茭白叶一簇簇伫立水中,芬芳四溢。村民们穿梭在茭白田间,将成熟的茭白收割、清洗、分拣、包装、冷链运输销售,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物丰人笑的劳动场面。

近年来,西坑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强化村庄治理、提升环境颜值,绘就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该村先后荣获“省级乡村振兴模范基层党组织”“市级红旗党支部”“县级六好村委会”等称号。“西坑村变化很大,山绿了、河清了、村美了、人勤了富了,我们‘当家人’功劳大。”78岁老党员罗日作常竖起拇指啧啧称赞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国生。

弃商返乡,甘当村民“店小二”

早年,杨国生一直在外经商,凭着精明头脑、丰富经验和人脉,每年均有不菲收入。然而,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他,却于十年前毅然选择弃商返乡竞选村干部,旁人不甚理解。对此,他笑道:“我现在钱也赚到了,子女也成家立业了,什么也不缺,这些年在外看到很多农村变化很大,发展很快,但老家却仍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所以决定回家为乡亲们做点事。”十年来,尤其是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五年来,他团结带领全村群众打好脱贫攻坚战,致力于乡村全面振兴,硬是将一个“后进村”拉入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行列。

盘活资源,鼓起百姓“钱袋子”

乡村振兴,关键要发展产业让村民持续增收,这是杨国生想得最多的问题。因种植水稻等传统作物经济效益低,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不少农田撂荒。2020年年初,杨国生与回家过年的乡贤偶聊时得知,江浙人特别喜欢吃茭白,茭白的耕作环境与当地相似,经济效益却比种水稻高很多。灵光乍现的他随即组织人员前往浙江考察,然后果断创办村级公司,流转村民抛荒田发展茭白产业。看似寻常却艰辛,试种30亩茭白,当年亏损了2万余元。凭着在外打拼不服输的闯劲,他认真分析失败原因,自掏腰包购买书籍学习,从江苏聘请技术员线下指导和线上视频请教。第二年,茭白产业扭亏为盈,按照“村办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负责种苗、肥料等开支,专人技术指导,产品统一销售,农户无风险务工挣钱。目前,西坑村茭白种植面积100余亩,年产值近70万元,基地务工村民30余人,按工种和劳动量计酬,日薪100元~300元/人。同时,公司建了冷库房,产品畅销沪苏浙等地,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杨国生对茭白生产很上心,四年来风雨无阻,每天早上和傍晚,都能在基地看到他奔波的身影。种植茭白不争农时,去年农闲时在基地务工,我挣到2万多元。现在其他村也在效仿我们种植茭白。”村民杨孝禄笑眯眯地介绍。

为使闲散在家的弱劳力能就地务工,2019年,杨国生将村集体的闲置房改造成帮扶车间,引进手工坊,生产发夹、胸花等小饰品,按件计薪、多劳多得,让40余名留守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平均每人月薪1500元。

2023年10月,村里统一购买油菜种子,统一耕整农田420亩,让村民优先认领挑选种植油菜田块,杨国生牵头组织村干部对无人选的280亩田块进行认领。2024年春季,村周边的一片金黄油菜花海,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美了环境、增了人气、肥了田地、添了收入。

心系民盼,创建老人“颐养家”

留守老人吃饭难是许多外出务工户最牵挂之事。2021年3月,西坑村结合上级老人助餐补助政策,在全县率先创建“颐养之家”,解决了村里50名老人一日三餐的吃饭难题,其中行动不便需送饭的有18人。由于就餐人员多,需聘请2名厨师,因工作量大且工资待遇低,一直无人应聘。杨国生反复做患有腰椎慢性病的妻子和另一亲属的思想工作,才使老人食堂得以正常运行。食堂的资金来源是县老人助餐补贴200元/(月·人),村集体经济资助3万元/年,就餐老人2023年个人支付300元/人,每人每日不到1元。

“我父母80多岁且行动不便,是杨国生妻子一日三餐送饭,帮我们在外务工的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在上海务工的杨少亮道出了许多在外务工人员的心声。

“2022年10月的一天,因未按时来吃饭,杨国生夫妇特赶到我家,发现我卧床不起,及时拨打‘120’送我到县医院急救,我的命是他们救的。”76岁的独居老人赖十里言语间充满感激。

为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常组织医生、志愿者等人来“颐养之家”开展义务诊疗、健康咨询、文体娱乐、理发按摩和打扫卫生等活动。在家的党员干部主动与留守老人结对子,定期走访,送去关爱。“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村里的老人生活有滋有味,充实而温暖。能为村民办点实事,付出是值得的。”杨国生自豪地说。2022年6月,他获评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之“一心为民好支书”;2024年4月,获得抚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江西省乐安县乡村振兴局 曾晓平 江西省乐安县南村乡人民政府 付命鹏 邮编:3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