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绿肥”种植 节肥增效又环保

2024-08-19 00:00:00刘本福
农村百事通 2024年8期

编者按:种双季稻是江西等地水田的主要栽培模式,双季稻种植面积比较大,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为满足“一年两熟”的生产经营模式要求,双季稻生产普遍存在化肥投入量高、养分利用率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突出问题,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还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固碳减排,为守住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为了实现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的目标,自2008年起,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刘佳负责的科研团队就开展了联合攻关研究,最终研发集成了“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助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证我国饭碗端稳端牢,贡献了科研人员的一份力量。

记者:刘所长,您好!请介绍一下你们这些年来研发“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的情况,好吗?

刘佳:江西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2022年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340.3万公顷和2036.5万吨,分别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1.6%和9.8%。种双季稻是江西省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种植面积占比常年稳定在72%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但是,江西省三分之二的稻田属于中低产田,双季稻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化肥投入量大、施用不合理的情况,且长期以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不仅不利于维持和提升土壤肥力,还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实现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的协同目标,一直是我们科研人员的追求。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绿肥科研团队自2008年起,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绿肥专项、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长达16年的攻关研究,以构建和优化“双季稻+绿肥”种植模式为核心,以实现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协同为目标,针对双季稻田冬季绿肥生长稳定性差、环境养分截获能力弱、节肥增产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研发出“绿肥多科属配置”“晚稻留高茬+稻草覆盖种绿肥”等技术;针对绿肥翻压后养分释放快、损失大、利用率低,研发出“绿肥—稻秸联合还田技术”,优化了双季稻田周年肥料运筹;针对绿肥翻压后面源污染严重、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研发出“绿肥干耕湿沤还田技术”,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减排产品;结合区域7P0YiWRFe8MXuzJip4/Um9na3YHA+UPDxcy3u7WPpEA=气候特征、水稻种植管理情况,构建了合理的“田—沟—塘”生态系统。我们通过集成上述关键技术,改进传统配套技术,最终形成了“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

记者:请您以江西省为例,介绍一下应用“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的提质增效情况。

刘佳:在江西双季稻田应用该技术,平均每年增产稻谷50~70公斤/亩,新增收益100~150元/亩,新增利润60~100元/亩;平均节省化学氮肥(N)2.5~4.0公斤/亩、磷肥(P2O5)1.2~2.0公斤/亩、钾肥(K2O)2.5~4.0公斤/亩,提高氮、磷、钾肥利用率15%~30%;使双季稻田温室气体减排20%以上,明显降低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使双季稻田氮、磷流失量减少 20%~50%,明显提高了农田氮、磷养分循环再利用效率。另外,应用该技术还改善了双季稻田土壤肥力,实现了土地用养结合。该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支撑了耕地质量提升、农田固碳减排、农业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

记者:据我了解,“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2023年和2024年都入选了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单。目前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如何?

刘佳:“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不但入选了2023年和2024年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名单,其主要技术内容还曾入选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十大新技术 “稻秸—绿肥轻简化利用及高效节肥技术”,2021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南方稻田豆科绿肥与稻草联合利用养地减肥技术”,2022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南方水稻节肥养地型绿肥种植利用技术”,2023年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南方稻田绿肥轻简高效节肥增效技术”。该技术也是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稻田绿肥—水稻高产高效清洁生产体系集成及示范”的主要创新技术内容。

自2012年以来,该技术成果在江西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926万亩,共增产稻谷64.75万吨,节省化肥氮(N)1.85万吨、磷(P2O5)0.93万吨、钾(K2O)1.39万吨,新增销售额 13.95亿元,新增利润9.83亿元,还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3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手册超2万份。

记者:请您详细介绍一下绿肥栽培的技术要点。

刘佳:我们优化了传统的绿肥栽培技术,其目的主要是解决双季稻田冬季绿肥生长稳定性差、环境养分截获能力弱等问题。其关键技术包括:

(1)磷肥前移拌种。在晚稻收割前7~15天,排空田面水,准备播种绿肥。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5~6小时,然后用钙镁磷肥拌匀绿肥种子(折算成P2O5用量为1.0~1.5公斤/亩),此处使用的磷肥是将次年早稻季的常规磷肥用量(折算成P2O5为5公斤/亩)的20%~30%前移至绿肥季施用。这样一来可以促进绿肥的出苗和生长,实现“以小肥换大肥”目的;二来可以减少次年早稻季的磷肥用量,避免一次性大量基施磷肥所导致的磷素流失。

(2)绿肥多科属配置。双季稻田种植的绿肥品种一般为紫云英,每亩播种量为1.5~2.0公斤。根据不同田块的土壤性质,可进行绿肥多科属配置种植,以增强绿肥生长的稳定性,提高绿肥还田效果。肥力较低的田块可进一步混播0.5~1.0公斤/亩的毛叶苕子或0.3~0.5公斤/亩的肥用油菜,以加速土壤培肥过程;耕层较薄的田块可进一步混播0.5~1.0公斤/亩的肥田萝卜,通过“生物耕作”,构建厚沃耕层;质地黏重的田块可进一步混播0.3~0.5公斤/亩的黑麦草,通过其发达的须根来疏松土壤。

(3)晚稻留高茬收获。晚稻收获时,调整联合收割机的割台高度,使稻茬留高30~40厘米,刈割的稻草切碎后均匀抛撒、覆盖还田。切碎的稻草腐解后可为绿肥生长提供矿质营养元素,并且覆盖地表,配合留高茬,能为绿肥前期生长提供保护,在秋旱情况下有利于保水保墒,在冬季可挡风保温。

(4)稻田开沟。晚稻收获后及时开好畦沟、腰沟和围沟,沟宽、沟深均为15~20厘米。做到“三沟”配套,即环田开围沟,每隔5~8米开“井”字形沟,田块较小的开“十”字形沟,沟应与排水口相通。

记者:绿肥栽培后,怎样利用才能达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的目标呢?

刘佳:绿肥栽培后,还要合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节肥增产效果,提高生态效益,避免绿肥利用不当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风险。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绿肥、稻秸联合还田。在次年早稻移栽前10~15天,将绿肥(紫云英、紫云英+毛叶苕子、紫云英+肥用油菜、紫云英+肥田萝卜、紫云英+黑麦草等)与田间残留稻秸(包括直立的稻茬和覆盖地表的秸秆)一起翻压还田。其中,低肥力稻田应全部还田,中高肥力稻田绿肥翻压量应控制在1.5~2.5吨/亩,多余的绿肥可移至其他田块利用,翻压深度为15~20厘米。根据田块的pH情况,建议翻压时配施生石灰25~50公斤/亩。

(2)干耕湿沤。绿肥翻压还田时,应尽量选择无降雨天气,采用粉碎翻压复式作业机将绿肥干耕还田,还田后晒垡5~10天,再灌浅水沤肥,沤田5天以上,再进行秧苗移栽。

(3)施用减排产品。若绿肥翻压期恰逢连续降雨,无条件开展干耕晒垡,可在绿肥翻压时施用减排产品。根据绿肥翻压量的大小,每亩施用1~2公斤乙烯利或2-氯乙基磺酸钠。施用时先溶于水,再均匀地喷施地表。

记者:“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的水稻种植技术要点有哪些?

刘佳:“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改进了绿肥的栽培技术,获得了更高的绿肥生物量,也优化了绿肥的利用方式,使绿肥的“肥料效应”和“生态效应”得以更好地发挥,但对整套技术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相应地调整水稻的种植管理措施,从而建立完整的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体系。该项技术的水稻种植技术要点有:

(1)化肥减施。绿肥翻压量为1.5~2.5吨/亩时,可减少早稻季20%~40%的化肥施用量;或者按照每翻压1000公斤绿肥鲜草减施氮肥(N)2公斤、磷肥(P2O5)1公斤、钾肥(K2O)2公斤。常年种植绿肥、肥力较高的田块,也可酌情减少晚稻季化肥施用量10%~20%。

(2)优化肥料运筹。除了前移至绿肥季施用的部分磷肥外,早稻季剩余磷肥正常基施,可根据绿肥翻压量适当减少早稻季氮肥和钾肥的基施比例,后移至分蘖期和抽穗期施用。晚稻季化肥运筹方式按各地习惯进行。

(3)稻田精准控水扩容和沟塘拦蓄净化技术。合理构建“田—沟—塘”生态系统,沟、塘面积宜占系统总面积的5%~10%。早、晚稻生育期实行节水灌溉,稻田低水位运行,减少径流;降水期间,在水稻耐淹能力范围内高水位运行,充分蓄水。每次施肥后的前7天是防控氮、磷流失的关键时期,应将排水口排水高度调至最高,在不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不排水或少排水。稻田库容不足确需排水时,优先排入沟渠,其次才排入塘。在氮、磷养分流失高峰期,当沟、塘剩余库容不足时,应提前1~2天排掉养分浓度低的沟、塘存水,腾出库容。当稻田需要补水时,优先泵取沟、塘存水进行农田循环灌溉。通过稻田精准控水扩容和沟塘拦蓄净化,可延长“田—沟—塘”水的停留时间,实现拦蓄净化和养分的循环利用,进而有效防控双季稻田的氮、磷流失。

(4)其他配套技术。①品种选择:绿肥宜选择抗逆性强、生物量大的中晚熟品种;水稻宜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耐水淹、养分利用效率高的中早熟品种。②缓控释肥应用:有条件时,可选用含氮量高、释放期为80~90天的缓控释氮肥产品,肥料施用方式可采用一次性侧深施肥。③早稻秸秆接菌调氮促腐还田:早稻秸秆还田后腐解慢、茬口短,会对晚稻秧苗生长及养分吸收产生不利影响,可在还田时喷施促腐菌剂,同时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将部分晚稻基肥中的氮肥前移至早稻秸秆还田时一起施用,以促进早稻秸秆腐解,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增强土壤对碳、氮、磷等养分的保蓄能力。

记者:“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的核心在哪些方面?

刘佳:“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的核心在于:

(1)种好绿肥。足够的绿肥生物量是其发挥环境养分截获能力、替代化肥用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培肥稻田土壤、促进水稻增产的重要基础。由于紫云英等绿肥不耐渍,南方冬季较多的雨水往往会导致绿肥出苗差、长势弱,因此绿肥播种前后田块要及时开沟,以保障绿肥生长。另外,还要合理运用磷肥前移拌种、绿肥多科属配置、晚稻留高茬收获等技术措施,在不增加物质投入的基础上,利用好稻田的现有资源,改善绿肥的生长环境,促进绿肥生长。

(2)用好绿肥。绿肥翻压时一般处于盛花期,此时植株鲜嫩多汁、养分含量高,翻压后极易腐解并快速释放养分,在淹水的情况下会明显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量,另外也会增加田面水氮、磷浓度,加剧面源污染风险,因此要注重与稻秸联合还田,并尽量做到干耕晒垡,必要时施用减排产品。绿肥翻压后还要根据翻压量合理减少水稻化肥施用量,并调整肥料运筹。

记者:您觉得“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还存在哪些不足?下一步,你们准备从哪些方面来完善和推广该项综合技术?

刘佳: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的“五良”集成,是实现我国粮食单产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双季稻田节肥增效与减排控污综合技术”而言,我们涉及了打造良田、创建良法、建立良制,但是在良种和良机方面还有待提升。首先,需培育抗逆性强、生物量大、养分含量高的绿肥新品种,增强绿肥的抗旱、抗涝、耐低温、耐贫瘠能力,提升绿肥的固氮能力和对环境养分的截获吸收能力,从育种的角度进一步稳定和提升绿肥的生产性能,从而更好地服务“双季稻+绿肥”种植模式。其次,要研制更加轻便、高效、节能且适宜南方双季稻田的绿肥播种、施肥、收种、翻压农机装备,进一步解放人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再次,要继续加强对该项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应用,让广大农民、生产经营主体及社会大众加深对绿肥的认识,加强对“双季稻+绿肥”模式的理解,使他们对该技术从被动接受发展为主动应用。最后,要继续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和补贴力度,鼓励发展统一化的绿肥播种、绿肥翻压等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