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觉哉一直都很重视办报事业。他是办报人,曾秘密地或公开地办过多种报纸,如大革命以前的《湖南通俗报》,大革命时期的《湖南民报》《上海报》,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工农日报》等。他也是一名高质高产的新闻撰稿人,仅1942年4月到11月间,他就以“焕南”为笔名在《解放日报》上连续发表了60篇文章。他还是一位致力于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闻学良师,经常与新闻工作者谈如何办报、如何当好记者等问题。董必武曾作诗赞他“报国多方笔一枝”。
无论是作为报纸主编、撰稿人,还是新闻工作前辈,谢觉哉都有一以贯之的富有特色的办报思想。
明确宗旨,旗帜鲜明
1920年秋,何叔衡任湖南通俗教育馆馆长,聘请谢觉哉主编《湖南通俗报》,聘请周世钊、熊瑾玎为编辑,邀请毛泽东参加编辑会议。在一次编辑会上,谢觉哉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就如何办报发表了意见:“报纸主张什么,反对什么,态度要明朗,不可含糊。”参会者全部接受此建议。谢觉哉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写了《湖南通俗报》宣言,阐明了办报宗旨。
1921年,谢觉哉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了当时湖南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深受进步思想影响。谢觉哉主编《湖南通俗报》时,特别注意除旧布新:一方面从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揭露新军阀,启发群众;另一方面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开阔人们的视野,激发人们关心社会。《湖南通俗报》曾提到,需要深刻地描写工农士兵实际生活的通讯、诗歌、小说、戏剧、笑话、故事,报告国民党一件一件的贪污横暴事实和各税收机关剥削民众的详细情况,报告豪绅地主资本家军阀的种种罪恶;需要调查各工厂各农区产业状况的文章及其他有阶级意识的革命文稿等。除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反映工农苦难的生活、勇于揭露黑暗的当局,湖南通俗报馆还是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活动和进步团体开会的地方,这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湖南通俗报》于1921年6月被迫关停。
虽然《湖南通俗报》停刊了,但在当时起到的宣传作用是很大的,毛泽东曾评价说:“这一年的《湖南通俗报》办得很不错。”通过这次办报,谢觉哉也深刻认识到了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此后他主编的报刊都有典型的思想性、革命性、群众性。谢觉哉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报纸是党的喉舌,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党的某个时期的某一项方针政策能否被广大人民群众准确地领会,报纸的作用很重要。报纸宣传得好,人民群众就领会得好。”
内容优质,严谨丰富
谢觉哉认为好的报刊“内容必定是有思想有见解的,至少在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点上能给人以启发”,也认同报刊是教育群众的武器,文字必须浅显、生动、短小精悍,尤其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的观点。谢觉哉主编的《上海报》以工人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过铁路工人要求合理解决养老金问题的斗争,还提出了“养老金放在自己荷包里”的主张,让读者产生了极大共鸣,生动地反映了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也促使国民党政府不得不采取增加房贴的妥协措施。
他还认为准确和生动是宣传做得好的标准。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在准确二字上下功夫。新闻稿要事实清楚、观点清楚、文字清楚。清楚的事实来源于生活和调查研究,清楚的观点来源于辩证的分析及思考,清楚的文字来源于日常的学习和积累,每一项要做好都不容易。对于不做调查贸然动笔,谢觉哉有着十分深刻的教训。1933年,谢觉哉到中央苏区工作时拟了一份召开“查田”会议的通知,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全改了,一字未留。“我初到苏区,情况了解不多,对这次会议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仔细研究,不加调查,就动起笔来,可谓冒失。这是一。再者,来开会的都是农民,写一份通知不仅要他们看得懂,还要他们能听得懂;而我从前写的文章却多是给知识分子看的。第三,这里是正在被‘围剿’的苏区,物资困难,来开会的人要自带碗筷、被单。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这样,写成的通知自然是‘言之无物,文不对题’的。‘物’是什么,就是一篇文章中所要讲的事实、道理、办法;‘对题’就是要使看的人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谢觉哉晚年对新闻工作者谈及此事仍感慨良多。
对待办报等新闻工作,谢觉哉特别强调需要认真严谨,因为报纸一印出来千百万人看,错了就会使许多人跟着错。谢觉哉离开《工农日报》后,在《名词解释》栏目看到说“苏维埃”是最初成立苏维埃的地方的d4a53bfc7f95f8f4a633e8b564a02613ab19bdca8cfe8cfabc25ba5bf69a2e56地名,因此沿用叫苏维埃。出现这样的谬误,谢觉哉深感痛心,便问主编杨邨人“什么书上看的”,杨邨人回答“听到人家这样说”。谢觉哉对这种不严谨的办报态度很是生气,严肃批评了杨邨人。
报刊内容要丰富,既要教人以知识又要通俗易懂,要区别于教科书。谢觉哉在1943年3月7日的日记中写了一段回忆——“湘鄂西苏区建立后,工农学习文化很急进,为着要用,出了些新语,有由旧语变的,有新创的。……新名词有很大势力,不照他的用法,就要误事”。为了使人明白这些新名词,他曾在《工农日报》上写过《新名词释义》,既使用了读者听得懂的通俗语言,又能让人学到东西。谢觉哉还提到晚报一定要办得杂一些,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涵盖工农业生产的、科学的、医学的、文艺的、体育的、家务的各方面,让读者想看、爱看。
担负责任,办报育人
谈起办报要担负的责任,大多数人认为是宣传教育的责任。除此之外,谢觉哉还把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当成办报人的责任。
谢觉哉认为,初学写稿的人发表心切,这是正常的,不足为怪,对这种人要热情,不要泼冷水。相反,刊登他的几行小诗或者一段小文,将会给他很大的鼓励,也许会对他一生产生影响。谢觉哉还鼓励给基础较好的人办短期训练班,如有突出的人才可以重点帮助,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到求实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发挥作用,变成有用之才。
对于报刊发表文章,谢觉哉也明确表示,既要对读者负责,又要对作者负责,不发表不成熟的作品是对作者的爱护。另外,文章发表出来要看对读者有没有益处,多关注读者的反馈。谢觉哉就常问读者对他的文章有什么意见。1952年他写了一篇小品文《明知山有虎》,在《新观察》发表后,有三个读者提出文中有个比喻不恰当,编辑将信转给谢觉哉。他不仅亲笔给读者复信,还对读者表示感谢。事隔多年他还特别称赞《新观察》能够打破情面,不为私人关系左右,按原则办事,对作者一视同仁的做法。他认为这样办刊才有生气。
谢觉哉曾用“弄到箭、看清靶、射得准”形象生动地教育引导干部群众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办报工作中,谢觉哉是这样践行的: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箭”,以科学调研历史和现状发现的重要问题为“靶”,以勤、学、思、积累为基础,练好本领、用对策略“射得准”,不负“报国多方笔一枝”的赞誉。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