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周恩来在武汉出席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派专机将港澳工委秘书长祁峰接到武汉,在谈话中明确提出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政策。
在政治上,周恩来要求,对香港问题要做长期打算:“香港的干部如果有等待解放的心理,那是有害的,不要等待解放,而要按英国继续统治香港的情况来布置工作。”“英国是不会轻易放弃香港的,对于香港,英是必争,我是可用。在这一点上我与英是一致的。大家不想香港落在美手上。”
在经济上,周恩来进一步强调:“香港是自由港,应该让香港起自由港的作用。”
周恩来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香港经济工作的研究,比如在出口商品中,哪些与香港工商业家或新界农民有矛盾?哪些与民族主义国家有矛盾?我们出口的商品与香港的织布业、罐头业、文教用品业、玩具业等究竟有多大矛盾,要调查清楚。周恩来说:“只有调查清楚,才好解决这些矛盾。”
对于在港机构的工作,周恩来指出,一定要适应在香港的特点,“不能脱离实际,不能脱离群众”。关于在香港办报,周恩来指出:“要站稳爱国立场,坚持党的方针,但要灵活,否则办不好。”他还要求,“香港中国银行应该成为海外银行的标兵,不能把海外银行办得和国内一样。”
周恩来还就一些问题提出要求,他强调:港澳工委领导下的企业单位从所有制来说,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从经营管理方式来说,是以资本主义为指导的,从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来说,则是统战性质的。有些单位虽然是社会主义性质,但形式上是公私合营或私营。他说在港澳如果不适应资本主义的市场规律,我们能弄到这么多外汇吗?港澳是资本主义占很大优势的地方,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不适应这个特点不行。对机构内部的职工教育,周恩来认为基本是爱国主义的要求,爱社会主义祖国,不提“团结、教育、改造”,而提“团结、教育、提高”。对干部在思想作风上要严格要求,但在工作方法和生活方式上也要照顾当地习惯,讲究策略。
为贯彻“长期打算、充分利用”这个方针,周恩来还强调,要帮助香港解决各种困难,不允许影响香港的社会安定。他说:香港90%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对他们遇到的困难,我们一定要帮助解决。
香港前总督麦里浩曾说:“在我作为总督的年月中,我发觉中国人民政府及其在香港和广东的官员一贯地和日益增加地(对香港)提供帮助。”
麦里浩的话毫不夸张。周恩来担任总理期间就是这样做的。
大到政治问题,小到物资淡水供应,周恩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些工作对香港经济的发展、政治局势的稳定、人民生活的保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香港同胞很难忘记,1962年秋天至1963年初夏那段旱情严重的日子。在这几个月中,从深圳到香港几乎没下一场雨,土地干裂,淡水缺乏。深圳水库和铁岗水库的水位已降到死水位以下,连有限的死库容水量也被抽上来使用。到处可以看到,水龙头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干旱扰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
面对无水之苦,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高卓雄等知名人士联名给广东省省长陈郁写信,请求协助解决香港用水的困难。香港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即采取积极措施提供帮助。当时,广东省人民政府一方面允许香港巨轮驶向珠江口汲取淡水,以解燃眉之急。同时,开始酝酿讨论由东江引水到深圳的石马河供水工程。
香港供水困难的消息很快传到北京,传到周恩来耳中。他非常重视这件事,并且积极支持广东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
1963年12月,周恩来准备访问亚非14国。出访之前,他绕道广东,亲自了解并过问了供水香港的问题。
12月8日,周恩来到了中南局书记陶铸家中,听取广东省水电厅厅长刘兆伦汇报石马河供水工程方案的汇报。参加会议的有陶铸、陈郁、曾生等人。
汇报结束后,周恩来做出六点指示:
1.向港供水问题与政治谈判要分开,所谓事实上连在一起而公开的又不连在一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供水谈判,可以单独进行。
2.供水方案,采取石马河分级提水方案较好,时间较快,工程费用较少,并且可以结合农田灌溉,群众有积极性。
3.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因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工程自己办比较主动,不用他们插手。
4.工程建好后,采取收水费的办法,逐步收回工程建设投资费用,水费应该实行经济核算,每一吨收一角钱(人民币),可定下来,不要讨价还价。
5.工程由广东省负责设计和施工,工程费用由广东省按基建程序上报国家计委,由国家计委审查批准。
6.供水谈判由广东省负责,请港英当局派人进来谈,谈判如何进行,由广东省请示外交部决定。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1964年2月,石马河工程全线开工,到1965年春天仅用一年的时间即竣工。这项工程不仅解决了深圳地区的用水,而且年年按协议对港供水,改变了香港长期缺少食用水的局面。
香港人民的“菜篮子”也是周恩来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香港地区绝大多数的日用品和副食品都是由内地供应。因此,搞好对港澳地区的供应工作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恩来多次指示:“香港是个自由港,可以多出口”;“各地凡是有可能,对港澳供应都要负担一些,不能后退。这个阵地越搞越重要,对港澳供应确实是一项重要任务。”
周恩来说:“香港70%的日用品,90%的副食品是我们供应。你一退出,日本就占领了市场,台湾也会搞人进去,就更不利。这样就把大本营让给敌人了,对长期斗争不利。”
为了做好对香港地区供应副食品的工作,1962年,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开行了三趟专门为港澳供应鲜活冷冻商品的快运货物列车,俗称“三趟快车”。当时,刚刚经历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食品极度匮乏,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降低了粮食定量,肉蛋油也很少吃。但是为了保障香港人民的“菜篮子”,周恩来要求各地都要负担一些。
在周恩来指示下,各地将最优质的食品一点一点收集起来,运送到香港。最初的一列快车,是由湖北江岸直达深圳北的751次列车。在这趟车开行一百列时,铁道、外贸两部委联合召开经验总结会。随后,铁道部起草了《关于巩固和推广快运货物列车的经验》。周恩来在这份经验报告上亲笔批示:“由上海、南京去深圳也应组织同样的快车。”
同年9月,国家经济委员会批准了铁道部的上述文件,使供应港澳快运货物列车运输方式得以正式推广。三趟快车的开通,适应了港澳市场敏感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特点,也起到保障港澳同胞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除了物质上的关心,周恩来还十分重视两地的文化交流,丰富了香港地区的文化生活。他多次派出各种文化和文艺团体到香港演出,如潮剧、京剧、越剧、昆曲等。他还多次会见赴港演出团,亲自审查剧目。1963年,京剧演员马连良、赵燕侠、张君秋等赴港前,周恩来把他们请到西花厅家中,对他们说:“通过演出应该使香港观众看到京剧的新气象,使他们对党的推陈出新的方针有所了解,改变他们对京剧的旧的观念。”
在这里,周恩来更深层次的想法是,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加深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感情和增进他们对新中国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