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我国杰出的军事家。粟裕早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抗日战争时期深入敌后,在打击日军和伪军的过程中不拘成法、出奇制胜,威震江南;解放战争中指挥多场大兵团作战,放眼全局,百战百胜,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卓越贡献。他一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足智多谋、用兵如神,被誉为“常胜将军”。
跟随朱毛学打仗,依靠规律反“围剿”
粟裕虽没有在军校经过专业学习,但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成长,跟随毛泽东、朱德经历血与火的革命战争洗礼,从探索战争内在规律入手,屡次克敌制胜,逐渐显现出出色的军事天赋。
1927年马日事变后,反动当局大肆通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血腥镇压工农群众。粟裕弃笔从戎,参加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开启军事生涯。南昌起义时,粟裕担任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参与了南昌起义的全过程,然后随起义部队南下潮州。起义军在潮汕失败后,粟裕又随朱德、陈毅转战粤赣边界,参加了湘南起义。1928年4月,粟裕跟随朱德同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自此直到中央苏区的建立和历次反“围剿”,粟裕一直跟随毛泽东和朱德行动。在他们的直接指挥下,粟裕通过战争实践,学习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运动战,学习他们指挥战争的精髓,最终学会依靠战争的内在规律来克敌制胜。
第一次反“围剿”,粟裕与红军指战员一起活捉张辉瓒、伏击谭道源,事后他通过分析两场战斗认识到歼灭战要重视包围和迂回的关系,提出“没有迂回打不好歼灭战”。第二次反“围剿”,面对敌人的“拉网”战术,粟裕主张制定百人小单位作战方式,根据敌情随时合体又随时分体而战,再次挫败敌军。粟裕认识到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敌人的各种情况找到敌人的不足,正确选择打击对象。在第三、四次反“围剿”中,粟裕继续在毛泽东、朱德的指导下深刻领悟战争规律,学习运用诸如“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等战略原则,经常采取迂回包围、诱敌深入等策略,打破敌军的防御,实现以少胜多的战略目的。粟裕在回忆录中总结到:“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习打仗所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自己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规律去寻找。我学到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抗日救亡任先遣,屡出奇兵震江南
粟裕在反“围剿”中屡建奇功后,已经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在战略转移、抗日救亡的斗争中,他深入敌后、屡出奇兵,不拘成法、连战连胜,战略战术更加灵活多变,指挥才能不断精进。
1934年,粟裕受命指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边,在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开辟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粟裕带领部队坚持了极其艰苦的3年游击战争,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挫败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参与实施新四军的东南战略,协助陈毅开辟江南、苏北抗日根据地。为使新四军在江南站稳脚跟,粟裕指挥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役,连战连胜,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粟裕将游击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面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战略,讲究灵活。在韦岗伏击战中,粟裕带领先遣支队利用平原水网地形在大雨中奇袭日军运输队,激战半小时,毙伤敌20余人,击毁汽车4辆。在官陡门之战中,面对日军设下的梅花桩战术,心思细腻的粟裕敏锐察觉到敌人阵地阵型中的薄弱点,采取单刀直入的方式,打击敌最弱的地方。官陡门战斗中,占据优势的新四军仅仅用了8分钟就结束战斗。在黄桥战役,粟裕巧妙布阵,前期利用当地地形和环境,设下伏击圈套,等待日军自投罗网;再通过虚实结合,制造假象引诱日军进攻,然后实施出其不意的反击;最后,严密封锁战场周围的交通要道和消息传递渠道,有效阻止了日军的增援和撤退,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粟裕开始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并最终完成以运动战取胜的转变。车桥战役,粟裕一方面派主力五个团攻坚,同时让另一部分部队阻援,促成运动战;另一方面动员地方武装不断袭扰敌人、迟滞敌人,实施游击战,将运动战和游击战结合,最终取得了攻坚和打援的双重胜利。天目山战役,粟裕因时、因地而变,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共歼敌一万余人。此战役使苏浙军区部队在全军率先实现了由分散的游击战向大兵团运动战的战略转变,为解放战争的战略、战役任务作了重要的准备,也为以后解放战争内线作战的战役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粟裕善于巧妙运用兵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他经常采取奇袭、诱敌深入等战术,巧妙利用地形和部队特点,指挥我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善于组织部队,注重细节,精心部署;善于分析敌情,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并严格执行,确保部队行动迅速有序。毛泽东曾极有预见性地评价粟裕:“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挺进中原担大任,立足全局扭乾坤
粟裕在抗日战争中打响了名号,将卓越的战略思想和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粟裕百战百胜终成一代名将。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抵挡住了国民党军队四倍于我的优势兵力。他从战役和战略全局出发,谨慎地判断和甄选作战目标,力求做到打敌“七寸”。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创造了苏中战役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历史。
此后,华中野战军北进与山东野战军会师,粟裕奉命指挥。粟裕同样以全局的眼光,采取集中兵力打击一路之敌的方针,先歼弱敌,打赢了宿北、鲁南战役,实现了华东战局的首次转折;后又指挥部队在沂蒙连战连捷,战略上把敌人置于被动。1947年粟裕负责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粟裕运用“猛虎掏心”的战术,以包围反包围,以突破反突破,一举歼灭国民党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局。
1948年初,蒋介石调集33个旅围攻大别山,我军陷入危机。毛泽东派粟裕南渡长江,吸引蒋军回防江南,为解大别山之围创造有利条件。粟裕仔细分析形势,不仅认识到渡江南下的不足,还提出中原战场更具有战略重要性。从全局观出发,粟裕成功说服毛泽东调整了作战计划。他还提出改变中原战局的全局战略构想,和陈毅指挥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与刘邓、陈谢大军密切协同,挺进中原,促成了豫东战役的胜利。在指挥济南战役取得胜利后,粟裕又适时向中央提出打淮海战役的建议,逐步形成了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他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并最终促成了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1949年,粟裕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率第三野战军横渡长江,组织上海战役,成功解放江南。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的指挥既注重战术细节,又着眼于整体大局,以全面、综合的思维,巧妙谋划战局。他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战争的整体趋势和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战略方针和战术策略,从而抓住战机、灵活运用兵力,取得了许多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伯承感叹道:“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百废待兴献余温,戎马半世不下鞍
粟裕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任劳任怨,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在国防建设和军队现代化工作上发光发热。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国内战争中,粟裕善于统率大兵团作战,与美械装备的蒋介石精锐嫡系部队作战中,多次实现以弱胜强。面临抗美援朝的新任务,粟裕深感党中央对自己的信任,但因解放战争中作战指挥高度紧张,粟裕头痛发作得更为频繁,急需治病和休养。经党中央批准治病休养一段时间后,粟裕投入了总参的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在总参工作期间,粟裕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参与国防建设和战略规划工作,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向。1955年9月27日,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受到错误批判,离开军事指挥一线。但即使蒙冤,身处逆境,他也从不怨天尤人。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后,他竭尽所能为培养新中国的军事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退居二线后,他也一直潜心研究现代军事理论,为提升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现代化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些著作和讲话,对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粟裕晚年写下的“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可以说是他为革命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真实写照。
纵观粟裕的军旅生涯,我们要学习粟裕对于战争内在规律的认识,学习他在战争实践中的灵活多变,学习他的全局眼光和大局意识。新时代新征程,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在执行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做法,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形势变化,保持主动。在这个基础上,强化全局意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