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他认为领导干部是家风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他强调:“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对人宽,对己刻”的家风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对人宽,对己刻”家风形成的背景
谢觉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历经几重身份的转变历程,深刻诠释了“对人宽,对己刻”家风的意义。
良好的家庭教育带给谢觉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谢觉哉的母亲姜氏心地善良,勤劳能干,从不溺爱谢觉哉。她教小小的谢觉哉做农活,培养他吃苦耐劳的性格,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和不易,教他常怀仁慈之心。父亲谢恢前崇尚公正,为人仗义,对自己节俭,对他人慷慨,痛恨封建豪强,体恤穷苦劳动人民,深感他们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每当看到家乡的地主豪绅欺压贫苦人民时,谢恢前就挺身而出为贫苦人民打抱不平,为乡里的百姓和地主豪强打官司。遇到来逃难的灾民,他毫不吝啬钱财,接济难民。父亲公道为人、乐善好施,给年幼的谢觉哉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使谢觉哉深刻认识到落后的旧中国有许多穷苦之人,应该给予他们帮助,不要只顾自己享受。
谢觉哉的家庭较为富裕,家中雇有长工和短工。谢觉哉对少年时期接触到的这些贫苦劳动人民,深表同情和痛心。做长工的周老倌,成年累月只知道干活,像头牛,很少说话;谭炳蔚,是谢觉哉幼时相处得较好的同学,后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打零工,长时间的工作使其累弯了腰,谢觉哉回忆他时说“零卖劳工骨已枯,晨曦照你影踟蹰”。少年时期的谢觉哉同情贫苦大众的遭遇,但对造成人民生活贫苦的根本原因并不理解。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后,思想进步的谢觉哉对这些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愈发深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深深地影响了谢觉哉。身处偏远山村教书的他,主动学习新思想,阅读《新青年》《新潮》等传播民主科学的进步报刊。他与王凌波等进步教师在云山学校积极开展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向学生传递“与其博古不若通今”的思想观念,教导学生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变革现实社会,使云山学校成为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受毛泽东和何叔衡等人的思想影响,谢觉哉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毛泽东是谢觉哉的革命引路人。在结识毛泽东之前,好友何叔衡就曾多次向他提及毛泽东是个怎样了不起的人物,使得谢觉哉对素未谋面的毛泽东产生了仰慕之情。谢觉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是在湖南通俗报的编辑会议上。他后来回忆与毛泽东初次见面的场景时曾这样记述:“毛泽东同志的发言,我还不能全部领会。……但他那谦虚与诚恳的态度,简要的语言,给我印象很深。”此外,毛泽东通过游学进行社会调查了解民众生活的这一方式,也备受谢觉哉推崇,并为他在主编《湖南通俗报》期间,写出真实反映民众生活的文章提供了方向、方法。何叔衡是谢觉哉的志同道合者。他们是同乡好友,秉性相近,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深厚的朋友情谊。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结交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先进爱国青年,他的思想不断进步,这也间接推动了谢觉哉思想的进步。
谢觉哉怀揣爱国之心努力寻求救国之路和强国之策,面对黑暗的现实社会,他用锋利的文笔公开揭露反动军阀的残酷手段、官僚政客的贪污腐败、地主豪绅的欺压剥削,鼓励民众做自己的主人,治理自己的国家。他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坚定自己救国救民的志向,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真理。加入新民学会后,他意识到自己对改造中国社会的看法不够深刻,开始自觉地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探寻改造中国的道路。通过了解和学习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谢觉哉对无政府主义产生了兴趣。但当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刊后,通过对比和研究,他认识到想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任务,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从此,谢觉哉开始在革命活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谢觉哉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改造和提升自我。他深知实践在救国救民道路中的重要性,不仅自己积极改造旧我,还呼吁民众为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刚开始他对湖南的自治运动充满希望,但随着主编的《湖南通俗报》被查封,他意识到军阀统治政府打着所谓自治的幌子,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在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之后,谢觉哉开始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发现自身存在许多不足,于是他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要求自己、改造自己。谢觉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实践,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回顾谢觉哉的成长历程,可以感受到他寻找救国图存之策道路上始终坚守“与民谋利更孜孜”的初心,时刻坚持“对人宽,对己刻”的品行。在教育子女的书信中,他始终强调要保持这一良好家风,实现了红色家风的传承和弘扬。
“对人宽,对己刻”家风的具体内涵
谢觉哉在写给子女的书信中要求他们“对人宽,对己刻”,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蕴含了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
心怀宽大——“要经常抱着为‘别人好’的心思”。谢觉哉曾在信中谈到心怀宽大的重要性,他说这关乎身体健康,一个人心怀宽大才能快乐,自己的生命力也才会得到加强。怎样才能做到心怀宽大呢?谢觉哉认为,“不只是‘看得开’‘心术好’,而且要经常抱着为‘别人好’的心思,而不能只顾自己”。谢觉哉有句名言:“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在与儿女的谈话中,谢觉哉以自己和妻子的经历告诫儿女们“不论吃的、住的、穿的,好坏都是比较出来的。我们要看过去,看别人”。他强调“现在还有成千成万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房子住。……有的人一家子住在一间房屋里,农村中的老百姓有的一年吃不到油”,谆谆教导子女“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感到不安,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他还教育子女把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来。有次外出视察,谢觉哉被安排住在一个高级招待所里。他很是不安,心中挂念着许多衣食住行尚有困难的群众,并很感慨地写了两句诗:“愿速化为千广厦,九州男妇尽欢颜。”住在这样好的房子里,他就想起许多人还是住得破烂甚至没有房子。谢觉哉告诫孩子们,我们与群众比,不能走得太远;忘记过去,走得太远,是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是会妨碍人民内部的团结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的。谢觉哉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他时刻关注家乡经济社会建设情况。1954年,他主动给不认识的家乡县长写信,想知道家乡的一些情况。他不愿意看到乡亲们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就专门写信给家乡干部表达对当地自然环境保护的期待。
拒惰尚俭——“人总要有上进心”。谢觉哉在生活上对子女和孙辈也严格要求,教育他们热爱劳动,积极从事生产,自食其力。1943年12月31日,谢觉哉在延安给发妻何敦秀写信,叫她让十多岁的孙辈学习农业生产劳动技能,“耕田、挖土、砍柴、拾粪、喂猪、扫地,样样都干”。他还说,回家时不愿看见一群文绉绉的孩子,而愿看见“挑得起放得落”粗手粗脚的孩子。他认为“这才是家庭好气象,也是地方好气象”。为使子女永远不脱离劳动、不脱离群众,谢觉哉多次提醒子女要向本单位领导争取多下基层锻炼。谢觉哉听说要组织人下农村,就特地把50多岁的谢放叫到身边,要求他无论如何要争取去干一年,要同战争年代一样,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谢放遵照父亲的叮嘱,到河北省衡水地区锻炼了一年。
除了勤于劳动,谢觉哉还要求孩子们勤于学习,在劳动和学习中追求进步,在劳动中学会珍惜、节俭,杜绝浪费。1952年1月1日,他在给谢子谷、谢冰茹的信中鼓励他们,“人总要有上进心,从困难中打开局面,也必然可以打开局面”,更何况“现在是新的困难,进步中的困难,可以克服,且克服一次,必然有新的局面,你的人生观也会跟着进步”。谢觉哉教育子女一定要艰苦朴素。有一次,谢觉哉的一个儿子上街没有买到皮鞋,回到家里便埋怨国家生产皮鞋太少,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谢觉哉说:“我记得1957年去兰州搞统战工作,公家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到北京为了接待外宾才买第二双皮鞋。那时我快70岁了。你们小小年纪就穿皮鞋,且已穿过不止一双。我国出牛皮并不多,皮鞋供应怎能不紧张?”谢觉哉总是要求子女吃穿用不能超过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便花钱。
清正廉洁——“‘官’而不焦,天下大乱”。谢觉哉认为他做的“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而不是封建社会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旧官僚。他告诉孩子们,“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有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焦官”系宁乡、安化一带方言,指不挣钱的官。
“焦官”谢觉哉以身作则。“四十离家七十回”,1957年,谢觉哉第一次回旧居,宁乡县委考虑他家里客人多,计划安排一个厨师帮助照顾生活。他当即婉言拒绝,说饭菜要像平日一样,要家里人自己办。那时农村里供应油、肉已有一些紧张,谢觉哉嘱咐在家务农的儿子“不要去排队为我买油买肉”“没油菜也可以吃,只要有盐就行了”“农民吃什么我也吃什么”。他要求宁乡县委对他不要搞任何特殊。1960年正月,谢觉哉第二次回老家。宁乡干部为了迎接谢觉哉,连夜修了一条能走汽车的路通到谢家屋前,还给谢家配备了几名招待员,谢觉哉“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他说:“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说‘谢胡子’是个官,是个架子很大的官。”他也作了自我批评:“也怪自己事先没有严格说清楚。”
“焦官”谢觉哉对亲人要求严格。他坚决反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希望子女们通过“居新社会学新本事”立足,而不是借助长辈的权势。在延安时,谢觉哉的孩子到机关小灶食堂玩,食堂管理员想留孩子吃小灶,谢觉哉坚决不同意,并吩咐孩子以后少去小灶食堂。到北京后,见谢觉哉当了“大官”,家乡的亲友都想得到他的提携和接济。对此,他不但不答应,反而写信严厉批评,要他们积极从事生产,不能叫苦要帮助。谢觉哉看到老家的子女仍想过不劳而食的生活,就在信中批评他们说:“看不到你们有志气,有计划地创造自己的前途,就要生气。”谢觉哉要求他们,除了因老、小、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其他人都要参加劳动,要向政府交出生产计划,汇报生产情况。他规定子女不能随便用他的车。有一次,他发现儿女用了他的车,严厉批评他们,并立即叫家人付车费,还在党组织生活会上就此事作自我批评。
“对人宽,对己刻”家风对新时代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启示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谢觉哉“对人宽,对己刻”家风对教育引导激励新时代领导干部涵养与人为善、勤奋节俭、崇廉爱廉的家风具有启示意义。
怀悲悯之心,涵养与人为善家风。谢觉哉书信中告诫孩子们要对人宽,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种与人为善的家风最早可以追溯到谢觉哉父母为底层劳动人民着想的言传身教。故而,他和众多的革命先辈一样,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而焦灼奋发,正是因为这颗悲悯之心,谢觉哉把与人为善家风传承了下来。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涵养与人为善家风,一方面自身要牢固树立人人平等的意识,不高高在上、不官僚主义、不盛气凌人、不趾高气扬、不唯上不唯下,以平易近人、诚心诚意的工作态度对待下属、对待服务对象、对待父老乡亲,多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从而更好地赢得民心、推动工作。另一方面,要教育和影响家人养成善的美德。只有优良的家风,才能培养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国家栋梁,才能远离攀比、享乐之风。
葆上进之心,涵养勤奋节俭家风。谢觉哉在书信中要求子女热爱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改造自己。他殷殷叮嘱后辈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跟上新时代。他同王定国结婚后,利用各种方式教夫人识字、学文化,帮她从一个文盲变成会写诗作文的文化人。这也是他要求家人适应时代、提升自己、服务社会的生动体现。他告诫子女与人比劳动、学习,而不是吃穿用度,这与朱柏庐说的“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如出一辙。领导干部如何涵养勤奋节俭家风?其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目标。要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铭记在心,落实到实践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孩子,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热爱学习。其二,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融入家庭生活中,奏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家庭劳动乐章。其三,勤俭节约要外化于行。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领导干部要通过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言传身教,引导家庭成员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各个细节做起,养成俭朴之风。
存敬畏之心,涵养崇廉爱廉家风。家风关乎党风政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难能可贵的是,新中国刚建立不久,谢觉哉就敏锐地道出了为官当是“焦官”的观点。在他看来,“官”而不“焦”,贪污腐化,以权谋私,就会脱离人民大众,就会背离共产党员的初心。要成为“焦官”,领导干部要做到“三敬畏”:一要敬畏法律。要带头学法、用法、守法,自觉用法律约束自己,规范言行,要知事有可为,有不可为。二要敬畏权力。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观念,坚持做到用权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把权力用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排忧解难上,不能用来满足一己之私,更不能作威作福。三要敬畏群众。领导干部要有民本情怀,牢记既来自人民,当植根于百姓。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增强公仆意识,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三敬畏”让我们更清晰认识到“官”的内涵,不能把官位当成为自己为家人谋私利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作为家风建设第一责任人,领导干部要带头示范、以身作则,推动廉洁齐家落到实处。坚持从严治家,强化对家人的教育和约束,引导他们力戒特权思想和享乐思想,不行不义之举,不谋不义之财。
〔作者单位: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本文系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4CSSKKT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