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在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称号;他是第一个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就职的清华博士,在这里完成了博士后研究;他历任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七局”)技术中心总经理、科技部(企业技术中心)总经理、科技与设计管理部(企业技术中心)总经理、工程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长等职务,先后担任正奇未来科创城、海淀大悦城、郑州地铁6号线等项目总工;他致力于在重大工程中进行科技创新,将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工程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从而推进土木建筑行业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
他就是冯大阔,现任中建七局工程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挂职),主要负责水利水电科技推广、行政审批、水利国际交流、对外合作、水文化方面的工作。自2012年工作至今,他一直在工程和科研一线从事科技研发、管理与推广产业化工作,对土与结构相互作用、装配式建造、绿色建造等工程高质量建造过程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谈到梦想,身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青科协”)理事的冯大阔坦言,自己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用知识的力量为改善人民生活出一份力,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目前,我还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争取做一名联通科学与工匠的杰出工程师,推动工程科技改变世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冯大阔1984年出生于江苏邳州,他回忆:“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村、镇里就读,高中才到县里(县级市)江苏省运河中学就读。我的父亲特别喜欢看书,以至于我家里有很多书,小时候就是在父亲的熏陶下,经常和两个姐姐吃完饭,搬着板凳在门口看书。”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冯大阔对农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的房子基本是土房,砖瓦房很少,道路也是泥路,一到雨天路上全是泥水,人们穿着胶鞋都能陷得很深很深。“每年一到夏季就经常下大雨,只要一下雨,武河就开闸放水,家门口的路就被淹没,甚至会淹到我家的院子里,可想而知粮食也收获不多。小时候,我就常常在想,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改善村里人的生活条件?”
2003年高考结束后,突然有一天,冯大阔接到了清华大学招生办的电话,从清华大学老师那里,他得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和在江苏省的排名。在电话里,他说出了自己心中一直以来的困惑,了解到土木水利工程专业可以解决村里的这些问题,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到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学习。
当年8月15日,冯大阔第一次离开家乡,在表哥的陪伴下坐着绿皮火车,经过10多个小时终于到了北京西站。“当我走出火车站出站口,就看到有学长学姐举着清华大学的牌子在接站,他们的热情让第一次离开家的我深受感动。到了清华大学,负责接待新生的老师们也很热情,校园环境、宿舍条件、食堂、各种设施都非常完善,我决心一定在这里好好学习、努力拼搏,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盼。”
接下来,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冯大阔发现水利事业绝不只是修建水利工程、解决农田淹没和灌溉问题这么简单。他多次参加系里组织的实习和实践活动,从2003年去密云水库时的懵懂迷茫,到2004年去黄河小浪底时的兴奋求知,再到2006年去三峡大坝时的心灵震撼,2008年去小湾水电站时的扎实沉静,他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水利事业大有可为。
在清华大学,冯大阔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参加志愿活动。大四的时候,他还曾到贵州毕节地区支教一个月。“其实,清华大学对学生的红色教育始终放在第一位,家国情怀根植于我们的心中。”他说,“虽然我支教的时间很短,但是这段经历却让我难忘,百姓的善良淳朴、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让我牢记儿时的梦想,用科技改变生活。”
本科毕业后,冯大阔以专业第二、综合第一的成绩被免试推荐攻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学位,跟随导师张建民院士。在读博期间,他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学8个月,并担任清华大学团委素质拓展中心辅导员、副主任,水利系研究生工作组副组长等。博士毕业后,他来到中国建筑集团(简称“中建集团”)跟随肖绪文院士从事绿色建造方面的博士后研究。
冯大阔坦言,自己在清华大学不仅学到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和韧劲,也学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和格局。“格局决定了一个人的眼光和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立场和方向,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和成就。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
“在本科阶段,班主任安雪晖老师曾告诉我们,吃亏是福,对一些小事没必要斤斤计较,要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读博期间,我经常听张建民老师说的6个字:眼光、境界、胸怀。虽然我当时理解得还不是很深,但是在选择工作单位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受益匪浅、影响深远。”2012年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冯大阔的很多同学都争相去房地产、设计院、银行等单位就业,而他选择的是中建集团,一个当时被认为是“脏乱差”的施工企业,在他之前只有少数几个清华本科、硕士毕业生去的企业。
冯大阔介绍说:“实际上,中建集团不仅仅是施工单位,还包括投资规划、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城市开发等传统业务和新业务,是一个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投资建设集团。当时在世界500强中排100名左右,现在是世界500强第9位,中国500强第3位。在我国,中建投资建设了90%以上超过300米的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每25个中国人就有一人使用中建建造的房子。我在这里可以全面发展、遨游天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曾说过自己的人生感悟——把个人命运和国家人民的需要、事业的需要相结合。冯大阔表示很钦佩,“这种胸怀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肖绪文老师曾告诉我,科技要从工程中来、到工程中去。现在,我仍然在努力提升胸怀和格局,争取不为小事计较、不让琐事烦心,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发展、行业进步结合起来,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
走进中建集团,冯大阔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科研工作与实际工程需求结合起来。他说:“博士期间的科研是深挖井,越深越好;而在工作中要根据工程需要广挖坑,多挖井。一项技术能不能推广转化、为企业带来效益、支撑企业发展,才是最主要的考虑依据。”
冯大阔先后担任正奇未来科创城、南京G11项目(301m,中建七局第一个300m以上超高层)总工程师,对装配式建造、绿色与智能建造、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等工程高质量建造过程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新成果并广泛应用,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显著。他说:“知识是鱼,工程是水,只有在水中会游泳的鱼,才是真正的鱼。”
在装配式建造方面,当时英国、日本等国家已有相关设备,但是我国还主要依靠传统塔吊进行构件的吊装安装,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就位难度大、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高、安全保障困难等问题,亟需研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设备。2017年,中建七局将此成功申报立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当年施工企业唯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经过不懈努力,冯大阔研发了装配式剪力墙竖向连接结构、装配式环扣叠合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网钢混凝土结构体系等,开发了预制构件高精度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构件自动取放、吊运路径规划、精确调姿就位安装等功能于一体的装配式智能吊装综合装备,减少用工55%以上,提高施工效率15%以上,形成了全产业链装配式建造技术与装备,实现了装配式智能建造装备的自立自强及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的深度融合,为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我们研发的装配式环扣叠合结构体系攻克了装配式节点连接核心技术,已成为行业主流结构体系之一,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了装配式建造品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推广应用到河南省首栋高层装配式住宅等工程中。”冯大阔说。
曾经,建筑工地在大家的印象中是“脏乱差”,工作生活条件配套不足,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到工地现场。在肖绪文院士的指导下,他们开展了绿色施工和绿色建造研究,首次提出广义绿色建造概念,分析了我国绿色建造实施现状、发展方向和推进路径,研发了绿色施工在线监测及量化评价、建筑材料绿色性能评价、建筑垃圾排量预测、分类收集与资源化处理等关键绿色技术,形成了地基基础、高层建筑、高墩梁桥、综合管廊等绿色建造成套技术,其中第一项技术被列入《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
冯大阔介绍,他们还开展了10余个典型项目碳排放测算,编制了《碳排放智能计算与监管系统建设方案》,开发了建筑工程碳排放智能计算平台,积极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研发了建筑与市政工程物联网平台、基于BIM的智能建造平台和基于CIM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改造了实测实量、塔式起重机等装置设备,初步实现施工现场智能建造。
作为骨干人员,冯大阔助力郑州市成功申报并建设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等国内外会议上,冯大阔作交流报告,有效推动了绿色建造的实施,助力土木建筑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土与结构相互作用方面,冯大阔研制和改造了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机,开发了真三维单剪型试验容器及测量技术,研究成果解决了接触界面处非线性、不连续、大变形等技术难题,填补了在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空白,并成功应用到苗家坝、郑州地铁6号线等实际工程中,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冯大阔主持国家级课题/项目6项、参与10余项,授权专利166件,其中发明32件;主编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行业顶刊论文29篇;获软件著作权12项、省部级工法13项,主编全文强制国家规范1部、参编2部,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6部,主编团体标准/地方标准4部,尤其是参编了我国仅有的两部绿色施工相关规范;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以及国家级学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超360亿元,已成为科技研发与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2019年,冯大阔成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成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3年被评为首届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多年来,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冯大阔始终不忘初心,创新开拓,认真履职,为项目高质量履约和企业转型升级作出了努力和贡献。据他介绍,中建七局依托自身科技研发优势,凝心聚力,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目标、项目为载体、产学研用相融合的“五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2018年,中建七局申报并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企业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成为中建系统首家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工程局。此外,中建七局持续维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荣誉,成为中建系统唯一一家连续12年保持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的工程局。
目前,中建七局已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博士后工作站、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河南省院士工作站、BIM工作站、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四站三新三地一中心”平台,构建了较为完备、高端的研发平台体系,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青科协理事,冯大阔表示,青年科研人员应当脚踏实地,把“卡脖子”技术变成科研任务清单,提高创新能力,铸造精品工程,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做有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科技工作者。“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系统前瞻的战略格局、开放合作的定力自信、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攻克核心技术,勇攀科技高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争当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先锋,争做新时代建筑业创新发展的楷模,争做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责任编辑 赵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