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洋 让更多人知道南药魅力

2024-08-19 00:00:00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24年8期

刘洋洋

刘洋洋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他想做的事情很多,从事研究南药十几年,他越来越觉得南药市场巨大。他就像一个进入了宝藏洞穴,常常惊叹于这里超乎寻常的瑰丽丰富,他想尽快把珍贝挖掘出来,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南药的价值。他亦像一个探秘者,因为南药还有很多秘密等待他去发现。

南药,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它还没有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有学界认为“南药”指原产地或主产地为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药材,以及传统上从海外进口药材,其范围大致包括北纬25度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有人认为南药也指生长在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的药材。但目前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观点,南药主要是指年平均温度在18°C以上产地出产的中药,我国主要集中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助理刘洋洋本科专业并非药学类,跨学科考研时服从调剂误打误撞考上海南大学,才开始接触南药。或许这就是冥冥中注定的。可是再往深处想,之所以考研,是他明确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他不甘心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才会付出很多努力去跨学科考研,才有了与海南大学的相遇,有了他与南药的缘分。有人会说,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可是在这份“最好的安排”背后,是他的“不甘心”,更是个人的努力与主动。

他之所以短短十几年就在南药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就,先后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入选海南省首批“南海名家”青年项目,海南省2022年度“最美科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也是源于他的“不甘心”,他的努力与主动性。他不甘心南药的价值被人们低估,他想让更多人知道南药的魅力。

研究要与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

刘洋洋在海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时,师从刘平怀教授。刘平怀主要研究领域是热带药用植物和微藻生物资源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刘洋洋至今仍然常说起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给予他的正向影响,“我的导师和其他大学教授有一点不同,他在潜心做学术之前,有过做企业的经历。”做过企业的人,会更关注市场需求,也更容易将研究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这无形中影响了刘洋洋以后研究路径的选择,做科研要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要产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利益大家。

“导师也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和平台,”刘洋洋说,“读研究生时,他很放手,让我自己去闯、去试,他鼓励我多走走多看看,熟悉南药市场,做一线田野调研,和南药产地老百姓多聊天,读研期间,我基本走遍了海南。这打开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认知,这是受益终身的事。”

研究生阶段的田野调查,也让刘洋洋对南药产生了真正的兴趣,原来南药这么神奇,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验方。比如胆木可以用于清热解毒,鹧鸪茶可以降脂解腻,人们知道怎么用,但说不出来原因。他常常一路走,一路记,感叹着植物世界的神奇。南药研究,大有可为,他坚定了要在南药领域沉潜下去的决心。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刘洋洋以萝芙木为研究对象,这也是他深入研究的第一种南药。萝芙木是百姓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具有降压、镇静、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耳鸣、癫痫、胆囊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还可以治疗跌打损伤及毒蛇咬伤。他以萝芙木的活性物质及活性研究为切入点,为萝芙木的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毕业论文答辩现场,专家对刘洋洋的研究课题感兴趣,他也因此得到了前往海南省药物研究所的工作机会。一年后,他看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招聘,他写了一封自荐信给时任所长,表达了想要到药用植物研究所工作的想法,也写下了未来几年在南药领域的研究规划。求才若渴的药用植物研究所很快就向他发出了橄榄枝。

那是2011年。这一次双向奔赴的选择,也是他首先主动出击,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他从来都不缺乏勇气。

在药用植物研究所,刘洋洋更为专注、系统地研究南药。2012年的一天,他正在实验室做实验,海南森林公安部门找到他,希望他为公安部门查获的一块沉香做鉴定,提供执法依据。沉香是海南最具特色的南药之一,自古就有“海南沉香,一片万钱”的比喻,形容其贵重。这也是导致假冒伪劣的所谓“沉香”在市场上泛滥的重要原因。

“后来,海关、新闻媒体和沉香企业等各方也曾陆续向我寻求帮助。我深刻地感受到,沉香市场急需一个去伪存真的评价体系来有效规范。”在产业与社会需求愈发明显的情况下,刘洋洋觉得有必要建立沉香品质评价、质量控制和真伪鉴定方法。

与此同时,他也发现,很多南药尽管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是没有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因此无法大规模应用,他的研究重心开始转向南药标准的制定。

南药想要进一步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标准的制定与质量控制体系一定要跟进。这既有助于确保药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保障公众健康和用药安全,有效防止不合格药品进入市场,减少因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健康风险,又可以提高南药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南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能够提升南药品牌建设,可以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提升南药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刘洋洋(右)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调研黎药

槟榔、益智和巴戟天等,都是海南的道地药材,在刘洋洋等人的长期努力下,通过研究和市场引导一系列工作,这些药材陆续有了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填补了临床道地药材标准的空白。此外,他还开发制定了几十项地方药材质量标准和饮片炮制规范,解决了这些药材的生产种植、临床应用和市场监管缺乏质量标准的难题。这些工作量繁琐而庞杂,一种药材的质量标准研制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文献考证,到药材采集,再在实验室做质量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到最后申报到药品监管部门,短则需要八个月,长则要两年以上,“制定标准时通常需要采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样品,有些样品因为种种原因,当年采集不全,要等第二年接着再采集,不同的中药材可能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或果实,所以研制时间也长短不等。”

最终,他与团队研发的“沉香品质评价与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获得了2020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体系在构建时着重对沉香的真伪、质量等级以及功效和作用机制等进行探索,目的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性依据。

刘洋洋说,鉴定沉香时需要一些专业技能,但为了方便推广,这套框架标准中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感官鉴别方法,以便这一标准向社会公开后,社会公众都可以使用到这一鉴别方法;而这一框架标准中还包括海南沉香地道药材的标准,为海南沉香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刘洋洋对沉香的整体产业链的研究与思考也在持续进行着。

近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沉香种植产业,把沉香作为椰子、槟榔、橡胶之后的“第四棵树”来重点扶持,大力发展沉香种植业,每年育种种苗达1000万至1500万株。海南形成了林木种植业、中药产业、健康产业、旅游产业等多种业态,以沉香作为海南中医药千亿大健康产业的突破口之一。刘洋洋所在的团队研究揭示了沉香形成的奥秘,发明的“通体结香技术”成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结香技术,目前已结香超50万株,为中医药临床和养身香提供了大量优质原料药材、香材。

为促进“沉香结香技术”走出去,2013年,刘洋洋撰文在国际期刊介绍了团队创新发明的沉香通体结香技术,并受邀在国际会议上进行推介,获马来西亚等10余个东南亚国家的关注,促进了创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2018年,他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的委托赴印度尼西亚参会,代表中国向《华盛顿公约》成员国介绍了我国对野生沉香资源的保护措施、沉香树种植和大力发展沉香产业取得的成效,展现了我国为国际濒危物种保护作出的贡献。

刘洋洋(右五)带领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生们调研南药

刘洋洋也同时表示,海南沉香目前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市场潜力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沉香无论是在保健品市场,还是在日化产品方向,都大有可为。从古至今,人们都知道沉香是珍贵药材,其香味能安神助眠,让人心境愉悦,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效呢?他也很好奇。在国际交流中,有国外科学家知道他是研究沉香方面的专家,也会过来和他一起探讨。他目前已与牛津大学团队一起研究沉香安神助眠的奥秘,这也是他感兴趣的方向,期待有一天能解开沉香之谜。

寻找黎药传承人 要黎药走出来

尽管如今工作繁忙,可是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的田野调查一直没有停止,刘洋洋经常会抽出时间前往海南各地,在乡村、诊所,与当地民众聊天,注意收集有关南药的知识。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黎药在南药中自成体系,非常有研究价值,近年来,他又迷上了黎药世界探秘。

海南中部山区地区地处热带北缘,气候温和,终年无霜雪,雨量充沛。五指山高山峻岭,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环形多层状结构的地形,土壤肥沃,植被资源极其丰富,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药材,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在这里世居的黎族人善用黎药治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他们在用药、治疗等方面与传统中医有区别,更多采用生鲜药草、动物性药材等单方药材进行内服或外用。清光绪年间的《崖州志》记载,海南黎族民间对草药形态、性能、性味、功效、采集、加工及分类都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据相关研究书籍论述,黎族医药对伤寒感冒、骨伤、皮肤病、风湿疼痛等多类疾病的诊断和用药经验丰富,特别是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接骨、中毒、疟疾等有独到疗效,其中“骨伤疗法”和“蛇伤疗法”,还入选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黎药经过数千年的代代传承,凝结着黎族人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与疾病对抗的独特方式。只是黎族没有民族文字,医药知识仅靠口口相传,得不到广泛传播,而且黎族聚集区内也分不同的口音,在口口相传时难免会出现误差,所以黎药对于广大民众而言,还显得有些神秘。

2019年,刘洋洋当选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黎医药分会执行会长后,几乎每年都会去黎族地区做调研。在他看来,黎药的挖掘整理,传承迫在眉睫。几年间,他几乎跑遍了白沙、保亭、昌江等黎药产区,认识了很多黎族的“妣雅”和“帊雅”——黎族人将德高望重的女性行医者称为“妣雅”,男性黎医被称为“帊雅”。

以前,黎族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黎药的配方基本不传给其他民族,甚至不传外姓人家,只在家族内代代相传。代际传承很脆弱,又没有文字流传,有些行医经验和用药配方就有可能失传,“所以黎医黎药的整理挖掘真的是时不我待,需要加紧步伐。”刘洋洋说,“有时调研也会遇到一些阻力,比如有的人还是保留原来的传承习惯,对外人有戒心,并不愿意多讲。有时候因为语言问题,也可能造成理解偏差,没有文字,缺乏文献记录,需要多方佐证。可是这件事又很有价值,也要尽快去做。”于是,他又给自己主动揽了一个任务——研究黎药、推广黎药,为黎药制定相关质量标准,让黎药走出大山,造福更多人。

刘洋洋组织开展的海南黎族民间常用药材整理与挖掘项目,让海南多家生产企业走出了困境,也为黎药的深度开发奠定了基础。

在调研中,刘洋洋常常有一种紧迫感,以前,因为相对封闭,黎药是一方还没有现代痕迹入侵的净土,现在,随着人们开始对黎药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信息开始与黎药知识混杂,黎药原本的配方中开始夹杂一些新的组方出现,这在辨别与收集药方等方面会更复杂一些,但是黎药能够走出来,让更多的人揭开神秘的面纱,终究是一件好事。“只是留给我们收集古老黎药验方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更要加快。”

如今,刘洋洋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在推广中药方面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几年,在下乡寻访黎药时,他也会有意识地寻找黎药“传承人”,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到守护、传播黎药的队伍中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世间有意义的事,又有哪一件是容易的呢?”

2019年,刘洋洋加入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在这里认识了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一起交流,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先进科研成果,开阔眼界的同时也会互相促进跨学科研究。”刘洋洋说。

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成立,刘洋洋也在多个场合提出依托自贸港区位和政策优势建设中药材进出口贸易集散中心的建议,并详细给出中药材进出口贸易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对策,他期待用科技创新助力海南南药发展,为自贸港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