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根本症结所在。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要完善水沙调控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深鼓舞着王远见,他一如既往带领研究团队潜心研究,甘坐科研道路上的“冷板凳”,致力于黄河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为守护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守护母亲河的安宁贡献智慧和青春。
2007年从清华大学水利系本科毕业后,王远见选择了这个与“泥巴”打交道、有点“土”的专业继续深造。2014年,他又从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教师岗位离职,来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在治黄科研一线奉献自己毕生所学。他说,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十年间,从初出茅庐的泥沙新兵,到有所建树的泥沙专家,从黄科院小浪底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员成长为湖库研究所所长,王远见以“研究水沙,造福人民”的科研理想,以“顶天立地”做科研的决心,带领团队承担起防汛科技支撑的重要工作,为黄河防洪安全构筑起一道科技的长堤。
“黄河的下游河道有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因此不断抬高,下游的滩面比新乡市地面高程高出20米,比开封市高出13米,比济南市高出5米。悬在头顶的河床成为‘地上悬河’。”王远见解释了黄河下游曾经灾害频繁的缘由。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上千年来,黄河下游经常泛滥成灾。“开封城,城摞城”,河南开封曾多次遭黄河洪水掩埋与重建。黄河拥有世界上最大输沙量、最高含沙量。“我的工作是通过水库调度,利用最少的水输送最多的沙到海里,避免黄河严重淤积”,王远见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着自己所做的工作,“通过水库调度协调水和沙的时空分布,当有大水时,将水暂存起来,当来大沙时,将沙冲刷下去。”
“经过近几年的水沙调控,万家寨水库排出泥沙超过2亿吨,这样突出的调度成绩,是在黄科院湖库研究所团队的支持下才得以完成。”王远见说。
“十四五”期间,一支由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组成的科考队伍来到万家寨水库调研,水库防办负责人向科考人员介绍了这座国家一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近年来的重要成绩,得到专家们一致高度评价,让同行的王远见颇感欣慰和感动。
每当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学术界认可,每当团队的科技创新运用到实际生产,王远见总是无比激动与自豪,而这份成就感的背后,则是他和团队历经重重困难,一次次的超越与突破。
针对黄河水沙调控“非线性、高维度、多节点”特征和精细化要求的挑战,王远见不放过每一个向书本、专家、基层治黄人员的学习机会,办公室里、老专家的家中,黄河的水文测船上,都留下他问、记、思的踪迹。
异重流排沙是黄河水沙调控的核心技术之一。在集成前辈丰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原型观测技术的进步,王远见带领研究团队连续多年在小浪底库区开展异重流观测。汛期的水文测船上,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下,还要扛着几十斤设备到库区边岸布设测量基准点。捕捉异重流的过程短则一周,长则一月,每天日出上船、日落下船的日子对团队成员的身心都是一种磨砺。经过反复观察、试验、研究,艰苦的付出最终收到了丰硕的回报,研究团队国际上首次在水库库区发现了自加速异重流存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提出了自加速异重流发生与持续运移条件。这一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提升水库异重流排沙效率,“用更少的水排更多的沙”提供了科学支撑。
黄河下游复杂的滩槽关系和冲淤演变规律是水沙调控面临的又一块“硬骨头”。借助黄委会丰富的水沙与河道观测资料,王远见“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头扎入浩繁的数据资料中,历经无数次漫漫长夜里对计算结果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和自我激励,在漫滩洪水滩槽水沙交换机理、坝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及过程模拟、洪峰增值机理与临界条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打开黄河水沙调控空间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在水库淤积风险动态评估技术、水库排沙-供水发电-河道响应多目标耦合调度模型、黄河流域枢纽群序贯决策理论体系、水库库区淤积形态优选和拦门沙坎控制与无效库容消减技术等方面,王远见带领团队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科技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及工程应用单位的广泛认可。
“黄河泥沙治理的成就属于我们整个治黄体系。”王远见说:“最大的成效是沙被我们治少了,多年平均的入黄泥沙从原来的16亿吨下降到了如今的不足3亿吨,黄河下游河道的行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十几年前,与泥巴打交道的“泥沙专业”被普遍认为有点“土”,因此当时成绩名列年级前十的王远见选择该专业攻读博士时,博导王光谦老师也很吃惊:“你成绩非常好,为什么愿意读‘泥沙’?”
询问后才知道,原来是一直从事治河防洪研究的王光谦教授当时的一项研究工作吸引了王远见。“在黄河流域建立数字流域模型,用数学模型方法对洪水泥沙进行准确的预测。王老师,我认为您所做的这项研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如果准确预报洪水泥沙,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王远见对导师说。
对于防洪的重要性,出生并成长在黄河支流伊洛河畔的王远见比大多数人更有感触,也促使他将攻克治黄难题当成自己一生的学术追求。他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均围绕黄河泥沙问题展开。
在清华大学水利系11年的学业完成后,王远见留校,在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工作。一年后,他面临一个新的人生选择。
“黄科院想引进泥沙方面的人才,你是否愿意去?”王光谦老师找到他。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王远见才发现,原来自己那颗治沙防洪的初心从未改变。“我愿意来到治黄第一线,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奉献给黄河。”
“并非学校的工作和北京的生活不吸引我,而是我想继续在泥沙治理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我学习多年的意义和目标。”不久后,王远见的这份情怀得以兑现。
2014年,他离开清华来到黄科院工作,一干就是10年。黄科院重视人才,在科研上不断压担子、提要求,王远见从一名普通职工逐步成长为湖库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承担起防汛科技支撑的重要工作。
工作多年的王远见对科研的热情不减当年,回忆起十年前的选择,他说,虽然离开了北京的工作和生活,也放弃了一些机会,但他仍然无比坚定,这个选择非常值得。“赚钱多少不重要,郑州的物价并不高”,对生活的质朴态度,对科研理想的真挚情怀,让王远见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
对于自己的选择,王远见坦言,导师王光谦院士对自己影响颇深。
王远见还清楚地记得,在他博士毕业那年,学校找到导师王光谦,征求将他选派到青海工作的意见。“青海条件艰苦,需要做出不少牺牲,也可能会影响学术增进”,但王光谦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如果组织上觉得我合适,那我就去!”
当时,凭借在水沙理论以及黄河治理领域的突出贡献,被称为“黄河院士”的王光谦已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到青大任职对于他来说无疑存在诸多困难,但老师明白,这是他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王光谦院士担任青海大学校长的8年时间里,对青海大学建设发展,对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导师不谋私利的眼界和“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豪情,就像一盏明灯,在此后多年的时间里照耀着王远见,时刻提醒他:要做理想远大、品德优良的科研工作者。
这些年来,王远见先后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水利部青年科技英才、张光斗优秀青年科技奖、河南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所率“多沙水库多目标优化调控”团队入选水利部人才创新团队。发表论文100余篇(SCI/EI检索5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一系列科研成果见证着他的一步步成长。
“无论是生产调度工作还是科研工作,都没有上限,只要你想做,总能做得更好。”王远见常对团队成员说,“我们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付出长期的努力,做顶天立地的研究”。
“所谓‘顶天’,就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科研攻关,对标一流,争当科技领跑先锋,有‘敢为天下先’的信心和胆量,在世界范围内、在科研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篇章;所谓‘立地’,则是要将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成果由‘纸面’落到‘地面’,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服务国家和人民贡献科技创新的力量。”王远见说。
王远见团队有26人,其中7名博士,19名硕士,他用心培养团队,积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鼓励他们保持不断进取和探索的积极心态,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团队无论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在党建、组织建设,以对标一流的优异表现,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母亲河奖优秀团队奖”等荣誉。
“过去专家们普遍认为自加速异重流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难以捕捉,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在王远见带领团队在小浪底库区开展异重流观测时,受到很多质疑。“21世纪初,有专家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时发现了自加速异重流。直到2018年,有专家在河流入海口进行实地观测时,在刚果河进入大西洋的入海口发现自加速异重流。但一直以来从未在水库发现过。”
“团队经过一系列理论分析和研究,认为完全有可能在水库中发现自加速异重流。”“倔强”的王远见并没有在意身边的质疑声,仍坚持不懈地进行着异常艰苦的观测作业,他说,“我可以失败,但是不能放弃。如果我们最终确实一无所获,那么我认为在科研上也是一种收获。”
“不能由于别人的质疑而轻易放弃。”导师王光谦曾经的教导深深地印刻在他心中。王光谦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和老师平等讨论,在追求真理的科学道路上,尤其注意保护学生身上萌发的创新之苗,引导他们持之以恒朝着目标积极勇敢探索。而现在,王远见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引导并鼓励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王远见认为科技工作者分为两种,并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即“挖坑的”和“填坑的”。“把握正确的方向,提出正确的问题就是挖坑,不断向着提出的问题方向前进,最终解决问题就是填坑。”
王远见说,过去10年,前辈科学家们提出问题、指出方向,自己主要去找到方法做“填坑”的工作。自从担任黄科院黄河小浪底研究中心主任、湖库研究所所长之后,他也成为“挖坑的”,开始认真思考并规划湖库所未来研究方向,哪些研究问题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哪些工作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从自己做到带领大家一起做,从“填坑”到“挖坑”,从回答问题到提出问题,不变的是他对自我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
科技工作者在进行研究时,常会在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等方面耗费大量精力,“我认为这无法阻止真正想做科研的人。”在申请项目或者结题冲刺时,他常常住在办公室,深夜困倦时,就打开折叠床,休息两个小时后继续。对王远见而言,不被打扰的夜晚时间非常宝贵,他常常用来读论文,或是撰写一些自己的思考。周末也是他用来集中科研攻关的重要时间,每周六是他研究生组会的固定时间,他认为是自己每周“最重要的会议”,在组会上他总是专注地和大家讨论交流学术问题,了解学生们每周的学习和工作进展,并提出指导意见。
在清华读书时,潘家铮院士的一堂课曾令王远见印象深刻、深受启发。在课堂上,潘家铮讲到自己理想中的黄河是“人类可以对它进行高度精细化控制的”,即控制黄河的每一滴水、每一粒沙的去向,把它送到最能发挥效用的地方去。
“历史上,黄河经常泛滥决口,两岸老百姓常受灾害。自人民治黄以来,七十余年伏秋大汛,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决口。”王远见说。中国的江河治理和泥沙研究处在世界顶尖水平,这与党领导下的治黄人多年的努力密切相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关于“幸福河”,王远见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幸福河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流。“一方面是除害兴利,通过水和沙精细化调控,充分地造福两岸人民。此外,黄河作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她应该有自己生存奔流的空间和生态功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王远见一直都在向着这个目标迈进。他表示,自己将秉承黄科院科学、创新、民主、超越的精神,围绕提高水库-河道行洪输沙能力、提升流域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深挖,继续带领研究团队,应用与发展流域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注重多学科交叉碰撞,在黄河水库群高效输沙机制、坝下游河道多维响应机理、水库群多目标协同调度技术、水库清淤与泥沙资源利用技术等领域持续探索。
责任编辑 陈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