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全国青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中青科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打造“青科奖”、“青科创”、“青科赛”、“青科普”品牌工作体系,引领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与党同心、向“新”而行,构建形成了“组织体系基本完善、项目品牌总体成型、阵地依托支撑有力、人才效应更加彰显”的共青团青年科技工作格局。
自2023年以来,全国青联、中青科协牵动各级青联、青科协开展“青年科学家百城行”、“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等活动2600余场,带动青年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线上线下覆盖内地及港澳、华裔青少年共约620余万人,累计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0余项,多渠道举荐各领域优秀青年科技人才600余名,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广泛汇聚起青年科技力量。
今年4月18日,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全国“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在上海交通大学开班,由全国青联、中青科协等组织渠道推荐的5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齐聚上海,开始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全国“青马工程”首期科技班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部、统战部联合实施,培养周期为一年,旨在培养一批紧跟党走、勇挑重担的青年科技骨干。培训期间,多位两院院士、知名专家等组成“授课天团”,面向学员开讲。学员们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主题深入研讨,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青马班学员、中青科协理事、航天工业集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隋少春表示,“这些天的理论学习和交流研讨帮助我进一步打开了科研思路,也让我更加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心。”
全国“青马工程”科技专项是共青团开展青年科技人才思想引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国青联、中青科协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工作全过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要求和青年科技人才思维特点,以爱国奋斗为目的,不断深化政治引领、价值引领、事业引领,抓住全国两会、全国科技大会、五四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分享式”、“沉浸式”等理论学习模式,开展了读书会、“青联读书社”、“微访谈”案例剖析、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同台对话情景剧等学习活动近百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年科技人才中“生根立魂”。今年6月26日,中青科协、全国青联科技界别、广东省青联在深圳召开座谈会,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国青联副主席叶聪以参加全国科技大会亲历者的视角分享了他的感受,表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今年3月30日,位于北京未来科学城的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热闹非凡,来自能源领域的近3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培育“新质生产力”,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这是全国青联、中青科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实践,也是实施“青年科学家百城行”项目的首场活动,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出席并讲话。活动期间,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青年科学家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主旨演讲。活动中发布了国家能源集团2024年产业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需求,上线了“新时代青年科技成果直通车”数字平台国家能源集团专题等。自本次活动以来,“青年科学家百城行”项目已在北京、海南、江西、吉林、江苏、广东、浙江等7个省份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2个央企开展了专项活动,覆盖内地及港澳青年科技工作者近2000人,促成科技项目签约30余项,形成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在全国青联、中青科协的示范带动下,各级青联、青科协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找准自身能为善为的路径,精准发力、积极作为。
江苏青联明确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工作定位,依托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等跨领域交流平台,聚焦政产学研用精准对接,通过组织渠道向下游企业要需求,发布揭榜领题项目143个;向上游科研机构要方案,达成配对意向104项,5个项目实现现场签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招才引智难的问题,探索出共青团、青联、青科协组织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工作路径。海南青联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等地,举行“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种业振兴发展”主题座谈交流,围绕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并形成专项报告,联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探索设立种业青年发展专项基金,以实际行动支持种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吉林青联围绕“东北全面振兴”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契机,成立吉林省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开展“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对接活动,启动“青科·新质生产力”科普专项行动,营造出良好的科创氛围。广东青联组织百名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参加“港澳博士深圳行”活动,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科学家联盟,覆盖粤港澳三地27家科技社团、重点高校等,帮助港澳青年科技人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新疆青联举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青年科技大会,为疆内外3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我、分享经验、互相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不同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推动了不同学科门类的相互交融,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科技合作与发展。
“创新不是简单的论文上的发现或专利发明,而是将发明发现经过实践运用于解决问题,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才叫创新。”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第二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发布仪式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主题活动的“大师课”上,对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寄语。
为了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中青科协联合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设立了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先后发掘了20位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这是共青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行动以来形成的品牌项目,全国青联、中青科协正以完善青年科技人才“选、育、用、护”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为目标,持续拓展青年科技人才举荐渠道,先后举荐40余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申报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科技奖项;联合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举办第二届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推荐5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参加;搭建“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海归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周”、“海聚英才”青年圆桌派等交流平台,让青年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动。
各级青联、青科协针对青年科技人员在专业提升、事业发展等方面普遍需求和现实需要,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整合社会资源,不断强化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早期支持、生活保障服务和身心健康关爱。山东青联面向青年科技人才定制实施“青年优居计划”,提供房源1.17万套,出台专属购房政策29项,发放电子消费券11.65亿元,财政支持17.3亿元,惠及5.4万余人。上海青联与市人才办、市科技工作党委共同发起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每年选拔35名获奖者、15名提名者重点培养。中青科协会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刘剑楠于2021年入选,在2022年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诊疗装备青年科学家项目,其首创的榫卯重建机器人第一代样机已经面世。四川青联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筹备“青科杯”创新创业赛,助力激光等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以赛促练,开展科研联合攻关。黑龙江青联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可持续发展与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外科学家交流学术、联合科研提供了平台。湖南长沙青联立足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围绕17条产业链,建设“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10家,凝聚青年科技攻关团队30余个,积极助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进步。
“如何平衡好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这是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宣讲活动现场,一位临床专业医学生提出的问题。对此,宣讲团成员,全国青联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教授艾玎回答到,“一个真正的好医生不仅仅会看病,还应该知道疾病背后的发病机制。只有从临床到基础都了解,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医学大家。”这种青年科学家与青年学生近距离深入对话的场景,是全国青联、中青科协实施“科技之光青年讲堂”百千万计划的缩影,也是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体现。
2023年以来,全国青联、中青科协以建立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宣讲体系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科技之光青年讲堂”百人团,带动各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进学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田间地头,开展宣讲活动2000多场。录制《Hey Tech科技之光青年讲堂》主题节目10集,发布《让科技之光点亮强国梦想》微电影、《“星”火相传》情景剧等30多部,传播量超200万次。联动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实施“我们爱科学”青少年科普丛书出版计划,努力推出一批青少年爱读、市场欢迎的青少年科普丛书品牌。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中华儿女报刊社等刊发人物专访、活动综述稿件50余篇,宣传优秀科技人物和团队先进事迹300多次,营造出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的浓厚氛围。
天津、江苏、山东、湖南、广东、广西等地青联相继举办“科技之光青年讲堂QPbNL2FNFQ9enJOGU5Xb2Q==”医学专场活动,组织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者等青年科学家走进19所医学类高校开展宣讲,为广大师生解析科技前沿,分享科研经验。“了解了这些优秀青年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学习目标,他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科技之光。”南开大学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王婧参加宣讲活动后深有感触。福建青联以“点亮精神火炬”为主题,在全省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服务活动500余项,有力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安徽青联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航天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天文、人文科技等主题活动24场,服务青少年5000人次。青海青联组织开展来青博士服务团进基层、进校园、进企业活动,组建青海“青年讲师团”,开展政策宣讲、创业交流、资源对接、科普教育等服务,不断向公众传递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甘肃青联组织青年科技工作者与590名少先队员大手拉小手,让科学家精神从小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2023年12月14日,14位院士、300余名青年科技工作者齐聚江苏南京,共同参加“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活动月暨中青科协成立30周年主题活动,实现了“老中青”三代科学家同台宣讲,发布了《致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倡议书》。中青科协自1993年成立以来,涌现了白春礼、任詠华、施一公、潘建伟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30多年来,一代代受前辈启发鼓舞而选择科研道路的青年科学家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在今年6月公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14名中青科协会员和16名省级青科协会员获奖。实践表明,青科协组织是培育青年科技人才的摇篮,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省级青科协覆盖率已超过94%,市级青科协已建成13个,国家能源集团青科协、铁路青科协等行业系统青科协相继成立,与港澳青科协成建制的合作交流不断拓展,青科协联系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组织基础不断加强,在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
全国青联、中青科协立足“建设与新时代新要求相适应的科技社团组织”这一目标,推动中青科协加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等相关部门、职能组织建立了联系机制,进一步加强协作,在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举荐吸纳等方面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大成长空间和平台支持。以2024年中青科协换届为契机,出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发展规划(2024-2030年)》,联动共青团青年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从思想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学普及、组织建设等方面设计形成10个专项,对新时代青科协工作作出专项部署。北京、海南、宁夏、甘肃、云南等地青联积极推动成立省级青科协组织,进一步夯实了中青科协的基层组织基础,扩大了组织覆盖。江西、陕西青联扎实推进市级青科协组织建设,今年6月以来,江西南昌市青科协、陕西榆林市青科协相继建成,推动青科协组织体系不断拓展。浙江青联在推动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市建立市级青科协组织的基础上,着力向区县、高等院校、研究所、实验室等延伸,直接联系服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已达千余人。
据悉,全国青联、中青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持续完善“青科赛”、“青科奖”、“青科创”、“青科普”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组织覆盖、优化品牌设计、提升工作实效,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引领、凝聚和服务,团结带动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将青春的汗水挥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中。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