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站位提升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人文调性”

2024-08-15 00:00:00陈璇黄涧秋
群众 2024年14期

苏州一直经济繁荣,古时广泛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近代则是全国工商中心、著名都会之地,人文鼎盛、经济领跑,是读懂“人文经济学”的绝佳样本。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在“人文经济学”命题下研究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利用,就要进一步触摸苏州古城的脉络肌理,深入探究保护修缮、活化利用情况,探寻古城保护“人文调性”苏州实践的有效途径。

坚持规划引领,探索古城更新实践模式

从城市更新的内部运作来看,更新目标、更新导向、产权构成、更新规模、更新对象、参与主体、改造方式、功能变更、土地流转、安置模式等,成为理解和认识重点功能区更新特征的重要视角。目前,关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已制定《平江片区重点功能区保护更新研究》等相关条例、规划。未来更应在坚持“共建、共享、共赏”的原则下,围绕实施主体、房屋整理、收储、交易、私房自主更新,创新产业创业等相关内容,探索适合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新方法”。这一方面,世界知名城市均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针对街区更新活化资金难以平衡的实施困境,通过容积率转移、鼓励地下空间开发以及建筑面积奖励等,多举措来保障项目经济平衡。可借鉴起源于英国发展权转移制度的容积率转移制度,通过不同地块的开发权转移而获得经济补偿,以实现保护历史街区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市、区两级政府要真正做到、做好“职权下放”,以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为目标,针对具体事项特点,统筹考虑职权下放与否、如何下放,并对确有需要下放的职权进行有计划、有体系的成批次下放。

明晰定位布局,打造标识性的古城文化入口

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调研显示,这条1606.8米长的路两旁,现存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耦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全晋会馆、耦园、卫道观潘宅),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控保建筑44处以及文物点202处,还有为数众多的老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散落其中。历史上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宰相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文学批评家郭绍虞,著名医师钱伯煊,电影评论家唐纳等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曾生活于此。座落于街区的昆曲博物馆、评弹博物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此外,还有状元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主题博物馆。平江片区北部与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紧密相连,南部与“长洲县学”、相门城墙博物馆紧密相连。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近年来,苏州正在打造“百馆之城”,平江历史文化街区4FDyhsCSZ1RtrSdVT9/L7Q==本身就是认识苏州、了解苏州的一座开放式、沉浸式的“古城博物馆”。可以借鉴新加坡克拉码头打造调性鲜明的街区经验,对平江路业态进行优化升级、二次改造。以特色“博物馆”为抓手,打造“游姑苏、先看平江”“苏州城的博物馆入口”等,配合目前正在打造的高端酒店与民宿项目,拓展看展、玩展、沉浸式体验以及研学的产业链,通过平江路丰富多彩的“江南文化”资源,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文化产业生态链条,激活街区自身的商业造血功能。

持续加大建设投入,创新资金筹措方式

历史街区更新活化缺少资金是项目实施中的关键问题,需进一步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找寻古建老宅、传统民居活化的路径,积极多举措筹集历史街区更新活化资金。政府财政方面,继续加大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的资金投入,从更高层级进行统筹保障,以缓解目前区政府财政压力。市、区两级要进一步加大对名城保护集团的投入支持力度。市财政局、市国资委要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国企的关系,深化细化与名城保护集团的结算机制、补助机制,由政府投资实施的公益项目,明确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支付结算。可增加名城保护集团货币资本金,真正激发名城保护集团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动能作用。另外,通过多渠道募集社会资金,通过发行专项债券、信托基金、BOT特许经营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历史街区更新活化。

有效更新古建老宅,多元群体共享文物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以街景改造为主线、古建老宅零星修复为补充,逐步拓展延伸至经济、建设、管理、民生等领域的成片改造。其实,既有建筑功能活化是通过改变使用功能的方式对街区内建筑的再利用,以补充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等功能为手段,从而满足街区居民生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和延续街区活力。

针对非保护类既有建筑活化利用难的困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需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从人居环境改善和产业业态升级两方面出发,构建既有建筑功能活化的正负面清单。鼓励既有建筑活化转变成公服设施、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民生设施,以完整社区为目标,补齐街区短板。考虑地块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片区发展定位,引入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商业功能,从而激活街区活力,更好地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与发展。以街区历史保护与传承为底线,对不符合片区发展诉求的功能列入负面清单。针对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技术标准缺位,修缮利用难的问题,坚持技术创新,破解修缮施工堵点。一方面,对以消防为代表的技术规范不匹配问题,探索开展区域消防研究,以专家论证替代审批。另一方面,要持续探索“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文物建筑修缮领域中的应用,以现代科技赋能“蒯祥技艺”,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缮水平。

高质量文旅融合,打造苏式生活首选地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人文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古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这些文化遗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古街上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座桥梁,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正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所在。要充分用好Z世代消费需求和情绪价值,引入各类主题商店,充分挖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针对性设置特色标识,形成出片场景、打卡点位,激发街区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后街经济,围绕“一街一特色、一巷一品牌”,积极打造潮牌后街、美食后街、秀场后街,坚持“商圈+景区”互联互通,进一步做好街区城市更新。

梳理文化资源和文化类型,按照“点、线、圈、面”总体思路,在碑刻之旅、状元之旅等现有精品文旅线路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提质升级“福气平江”等旅游创新圈。进一步优化水上交通系统,探索贯通环古城游船线路和运河文化游船线路,打造高品质“水上游”项目,做活平江“水上文章”。用好以昆曲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展馆资源,重点探索互动方式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沉浸体验、商业特展等业态,适当延长对外开放时间,丰富街区元宇宙场景应用,为领略姑苏之美提供更多“打开方式”,让更多人“因一座馆赴一座城”。

(作者单位:苏州城市学院太湖研究院)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