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如何建设“廉洁政府”

2024-08-15 00:00:00张锋
群众 2024年14期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廉政建设。陕甘宁边区自1937年9月成立至1950年1月光荣完成历史使命,始终将廉政建设贯穿于边区工作各方面。边区政府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之下,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厉行廉洁政治,在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着力强化廉洁廉政思想理念

在延安时期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党中央和毛泽东注重夯实边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将廉洁从政作为建设发展边区政府的根本政治保障。

1937年8月,在洛川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第四条中,明确提出了“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政治主张,向全国人民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建设廉洁政府的坚定决心。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干部必须“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清晰而具体地提出了边区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廉政工作准则。1939年1月,林伯渠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开幕式上,要求“反对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倾向,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1941年11月,毛泽东在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向社会各界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廉洁从政方面坚守的思维底线。林伯渠代表边区政府强调,对于一切假公济私的、耍私情和仗势欺人、脱离群众的工作人员,必须给以无情的打击或切实的纠正,以更加发扬我们廉洁奉公和实事求是的民主作风。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教育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边区政府普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培养广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意识的同时,增强抵制资产阶级错误思想腐蚀的能力,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列学院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题发表演讲,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教育意义。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讲演,明确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向全党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并将其写进了七大党章,从思想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根本问题。

建立健全廉洁反腐制度体系

边区政府坚持建立并完善廉洁反腐的制度体系,切实推进边区“廉洁政府”的建设。1939年初,边区第一届参议会颁布《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其第十一条强调“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将廉洁从政具体化为有效的法律制度。

1941年边区第二届参政会一致通过了由边区中央局提出、并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严格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的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的行为,并特别强调“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充分体现了从严治党的强烈要求。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再次明确规定“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1943年4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任免暂行条例草案》,把廉洁奉公作为边区干部任用的重要标准之一。同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将对边区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政要求单列为公正廉洁,奉公守法,成为边区各级干部廉洁从政的法律依据,对此林伯渠强调,这是边区政务人员应有的品格,要在品行道德上成为模范,为民表率。

对于不能做到廉洁从政、贪腐堕落的边区干部,则进行严肃有力的惩戒。1938年8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暂行条例》,作为一部专门针对贪污犯罪行为惩处的法律,几乎涵盖了在当时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各种贪污腐败现象,对于全体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发挥了重要的约束与警醒作用。在此基础上,1943年《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明确规定贪污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或5年以上有期徒刑,从而对抑制贪污腐败行为产生了极大的震慑作用。1946年4月边区第三届参议会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在这部边区的根本大法中将“肃清贪污腐化”确立为一项严格的法律原则。据统计仅1938至1939年,陕甘宁边区判处政府公务人员贪污腐化案就达180起,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坚定决心,极大地维护了党在边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自上而下全力践行廉洁从政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廉洁从政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落实,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从根本上促进了廉洁政府的形成。他们时刻铭记并处处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宗旨,他们“不是站在老百姓头上的官僚”,而是争做人民的勤务员,充分展现了边区政府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赢得了边区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

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崇尚清廉、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毛泽东亲自参加开垦荒地、修建水渠,为节省灯油,夜间写作只在动笔时拨大灯芯,沉思时就将灯芯弄小;周恩来出行拒绝包厢软卧,和普通旅客一样乘坐三等座;刘少奇身患严重疾病依然坚持简单的伙食配给;朱德的一条毛毯陪伴着他翻雪山、过草地,缝缝补补、南征北战;彭德怀用缴获的降落伞制作背心;林伯渠眼镜腿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继续使用等。在大生产运动中,边区党和政府的领导像普通百姓一样,参加劳作,投身大生产运动。

与此同时,边区政府广大公务人员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在行政工作上,不辞艰苦,不避牺牲;在人格修养上,不贪污,不腐化,不虚伪,不拘格,不敲诈与剥削人民”“他们不争权势,不做官当老爷,不摆官架子,而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群众服务,为边区的老百姓办事”,建立起了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正如林伯渠在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工作报告中所说,边区政府工作人员大都是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民的忠仆,他们念念不忘的,只是抗战与人民的整个利益,廉洁奉公,已成为政府人员一般具有的品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治理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出发,在边区造就了闻名中外的“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广大民众梦寐以求的“廉洁政府”在陕甘宁边区成为现实。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以其两访延安的切身体会,深有感触道:“‘廉洁政府’这并不是一般的客套上的誉词,而是一个没有丝毫折扣的事实。”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这样评价陕甘宁边区政府:“产生一个负责的、不贪污的和基础广泛的政府,这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当时整个第三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费正清认为“这里是所见中国最清廉而且最富有活力的地区”。

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力打造下,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充满自信地指出“我们并不夸大地说,边区实在是一个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在党的七大《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毛泽东自豪地指出,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这对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政治品质进行了深刻概括。

(作者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