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从上海出发,开启了中东卡塔尔之旅。飞行十小时后,落地卡塔尔多哈(哈马德)国际机场。导游向我们介绍,卡塔尔280多万常住人口中,仅有约15%的人为本国公民,其余大都来自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地区,首都多哈作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60%左右,多哈作为卡塔尔首都以及波斯湾沿岸的著名港口,不仅是全国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多哈机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卡塔尔多哈(哈马德)国际机场占地超过2200公顷,最长跑道有61个登机口,豪华而便捷的机场航站楼设计独特而富有创意,整个机场呈现流线型的外观,正面采用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幕墙,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通透而明亮,机场客运航站楼配有五个中央大厅,其中一个中央大厅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布偶熊,成为旅客的热门打卡点。航站楼的顶部则采用了波浪形设计,在远处也能轻松辨识。机场内艺术品展比比皆是,现代建筑餐饮、购物店目不暇接,室内翠绿的热带雨林郁郁葱葱,为繁忙的机场带来一抹清新的气息。放眼看去,整个候机大厅宛如一座巨大的玻璃宫殿,灯火辉煌,宛如星辰点缀的夜空。大厅内灯光柔和而明亮,将每一寸空间都映照得晶莹剔透,大理石地板光滑如镜,反射着周围的光影,行走其中,仿佛每一步都在踏入一个梦幻的世界。抬头望去,大厅的天花板高耸入云,上面装饰着现代化的照明设备,散发着柔和而温暖的光线,机场内多个巨大的液晶显示屏不断滚动着航班信息,为旅客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繁忙的机场内旅客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其中有许多身穿黑袍戴黑头巾的阿拉伯女性,也有穿白袍戴白色或彩格头巾的阿拉伯男性,还有各国的旅游者。航班办理台边,行李在滑带上传送,机场内优质便捷的服务让人宾至如归。
建筑:构筑多哈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卡塔尔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诸多建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建筑设计师将阿拉伯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完美融合,构筑了多哈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多哈传统帆船港口附近一座填海而成的人工岛上,简洁的白色石灰石外墙以几何形体方式堆叠而成,三面环水,在阳光与海面的折射下,蓝天、碧海、光影完美融合。博物馆于2006年开建,2008年落成,耗资3亿美元,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落成时其设计师贝聿铭已91岁高龄,这是他设计的最后一栋大型文化建筑。步入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何形的穹顶,随着目光缓缓而上,圆形吊灯和圆形楼梯为原本生硬的线条平添了几分柔和,博物馆收藏了14个世纪的伊斯兰艺术。
卡塔尔伊斯兰研究学院位于卡塔尔教育城,包含教学楼与清真寺两个部分,清真寺被5个伊斯兰柱托起,柱体表面镌刻着《古兰经》中关于朝圣、斋戒、善念、祷告和信仰的箴言。在伊斯兰建筑中,建筑越高离真主越近。两座90米高的宣礼塔指向天空,象征着知识与光明。在学院的入口广场和内部空间均有涓涓细水长流,水元素的使用源于《古兰经》描绘的天堂河。南向的清真寺穹顶透过双层立面系统洒落点点星光,宛如置身天堂,身心立刻清静下来。
卡塔尔国家博物馆由法国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灵感来自沙漠玫瑰,博物馆外形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片花瓣在城市中绽放,这朵极具设计感的“玫瑰花”由539瓣玫瑰花瓣运用巧妙的几何原理堆叠而成,远看如层峦叠嶂,游客们置身其中往往会在无形中感受到空间的交错,在朵朵花瓣上跳跃、沉浮,妙不可言。
卢赛尔新城的建筑是当代建筑的标志,各种设计新颖的大楼冲破云霄,楼与楼之间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新城的建筑有的造型别致、有的色彩斑斓,其中一座建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该建筑下半部分是半圆形,顶端则像是螃蟹的钳子,导游介绍说这是两所酒店。这些建筑为新城增添了不少人文艺术气息,新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卡塔尔半岛,熠熠生辉。
骆驼与鹰隼: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符号
骆驼在阿拉伯文化中不仅因其美丽的曲颈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受到喜爱,更因为它们的天性优雅。骆驼吃苦耐劳,所求甚少,奉献甚多,这种性格与生活在沙漠地区的游牧民有共通之处。骆驼这种生活在沙漠中的独特生物,以其高大的身形和显著的外貌特征引人注目。在皇家养殖场,我们看到了十分温馨的一幕,一位身穿白袍的阿拉伯父亲带着子女一起去养殖场喂骆驼。孩子的父亲从包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胡萝卜,交给可爱的阿拉伯女孩及男孩,一开始小女孩和小男孩有些害怕骆驼,他们远远地拿着食物,骆驼走过来慢慢地吃着,不一会儿他们熟悉起来了也就不害怕了,紧接着另一头大骆驼也凑过来,两只骆驼你争我抢气氛十分热烈。在多哈海滨大道卡塔尔埃米尔皇宫旁的草坪上,每天都有骆驼骑兵卫队的例行巡逻,骑兵们穿着白色长袍,戴着阿拉伯头饰(头巾和黑圈),这既是护卫埃米尔宫的举措,也是卡塔尔的一个观光项目。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市中心有一个叫瓦吉夫的传统市场,在那里人们恍若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世界,在梦幻般的氛围中穿越时空,触摸历史余韵,感受独特的阿拉伯文化风情。迷宫一样的市场中除了金银珠宝、各类服饰、特色香料、美食小吃以及富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外,还有一座专门卖鹰隼和给鹰隼治病和保健的医院,成为瓦吉夫市场的一大亮点。鹰隼市场有专门的入口,入口处挂着牌匾,上面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着“鹰隼市场”字样,进入市场,一只只目光炯炯的鹰隼扑入眼帘,它们都被绑着腿,有的还被蒙住眼,站在专门设立的小台座上,等待出售。鹰隼市场有狭窄的小巷,两边是长椅,供爱好者和游客休息,游客可以尽情欣赏这些气宇轩昂的鹰隼,也可以自由拍照。
卡塔尔人喜欢养鹰的原因是因为猎隼在他们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且被视为国宝。猎隼在卡塔尔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时候起卡塔尔人便将猎隼驯化,以便在冬季帮助人们打猎寻找食物。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卡塔尔人如今的生活已经富裕舒适,不再需要靠猎隼来获取食物,但用猎隼捕猎作为一项传统的运动仍然被保留下来。卡塔尔人对猎隼的喜爱和尊重源于其似老鹰的外形和独特的狩猎能力,这种传统和文化的传承使得猎隼在卡塔尔人的生活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猎隼的存在也已成为卡塔尔文化的一部分,独具魅力而又别树一帜。
鹰属于隼形目鹰科,隼属于隼形目隼科,虽然两者在体态上存在区别,但都属于猛禽。在卡塔尔随处可见鹰隼元素,多哈市中心的东道国媒体外墙是一幅世界杯吉祥物拉伊卜手举鹰隼的巨型漫画。我们在鹰隼市场探访时刚巧碰到一个卡塔尔少年,高兴地举着刚刚买来的鹰隼从店铺出来,当地人对鹰隼的喜爱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包咏菲